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戰役,又称长今湖战役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韓語:/長津湖战鬪英語:[註 6] ,是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一场决定性战斗,为朝鲜战争的东线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秘密參戰后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悄悄渡過鴨綠江,进入北朝鲜东北部,在朝鲜東北部之長津湖包圍聯合國軍,令长津湖地区的美国第10军十分意外,雙方随即在严寒气候下展开一场历时17天的残酷战斗。在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期间,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指挥30,000[5] 人的联合国军部队(绰号长津精英)被宋时轮指挥的7个加强师80,000[3]多人的中国部队分割包围。但中国军队因为没有棉衣、缺少食品补给而冻饿交迫死伤很大,武器装备落后低劣而受到美军空军、炮击与火箭弹等武器嚴重打击,不久后联合国军突破包围圈撤退。第10军从兴南港的撤离,标志着联合国军完全撤出了北朝鲜。

長津湖戰役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一部分

一队美国第1海軍陸戰師的士兵正在突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长津湖包围圈
日期1950年11月26日—12月13日
地点
结果

中國人民志願軍胜利,聯合國軍敗退

  • 志願軍第九兵團由於後勤補給能力不足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無力繼續追擊退往興南港的聯合國軍
  • 聯合國軍中伏後在海空等火力優勢的掩護下成功從興南港撤退
  • 聯合國軍北朝鮮的入侵被擊退,轉為守勢
领土变更 中朝聯軍收復包括咸鏡道在內的朝鮮東北部所有區域
参战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聯合國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彭德怀
宋时轮
張翼翔
張仁初
彭德清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爱德华·阿尔蒙德
奧利弗·P·史密斯
巴大维
喬治·斯塔德邁耶
参战单位

志願軍第9兵团

  • 第20军
    • 第58師
    • 第59師
    • 第60師
    • 第89師
  • 第26军
    • 第76師
    • 第77師
    • 第78師
    • 第88師
  • 第27军
    • 第79師
    • 第80師
    • 第81師
    • 第94師

美軍第10军

海空軍
美國遠東空軍

美國第七艦隊

兵力
总计: 150,000人[2]
实际参战:~67,000[3]
总计: 103,520人[4]
实际参战: ~30,000人[5]
800餘架飛機
伤亡与损失
中方资料
19,202 战斗伤亡
28,954 非战斗伤亡
總共48,156人[6]
聯合國方估计
29,800 战斗伤亡
20,000+非战斗伤亡[7]
美方资料
1,029 死亡
4,894 失踪
4,582 负伤
7,338 非战斗伤亡
損失15辆坦克
總共17,843人[8][註 5][9]
中方估计
13,900[10]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長津湖戰役,從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共進行了十天,對整場朝鲜战争的進程有重大的影響,戰役共包括防守下碣隅里、防守柳潭、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團及第7團從柳潭里突圍撤向下碣隅里 、美國陸軍第31團級作戰隊在長津郡東面的戰事四部分。

背景

联合国军向鸭绿江推进地图。

1950年9月15日,美国第10军成功登陸仁川。在联合国军南北夹击之下,釜山周围的朝鲜人民军主力遭到歼灭性打击。9月末,联合国军攻占汉城,朝鲜战争的结束已经在望了。[11] 。10月初,联合国军越过38线,进入朝鲜,意图在1950年底重新统一南北朝鲜[12]。联合国军以贯穿朝鲜北部的太白山脉为分界线[13],沿西海岸进攻的为美國第8軍團,东海岸则为大韩民国第1军美國第10軍[13]。10月19日,隶属美國第8軍團韓國陸軍第1步兵师率先攻入平壤。20日,平壤被联合国军占领。朝鲜人民军至此基本被消灭殆尽。绝大多数联合国领导人,包括联合国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认为朝鲜战争将在圣诞节前结束。然而,西方世界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悄悄地介入了这场战争。

10月24日,从东线进入朝鲜的志愿军第42军进入了黄草岭、赴战岭地区,与向北推进的大韓民國陸軍第3师发生战斗。随后,隶属该军的第124师在黄草岭一线,与联合国军后续的美陆战一师陆战7团,进行了近2个星期的战斗(黄草岭阻擊戰)。11月7日,第124师放弃黄草岭一线的阻击阵地。美陆战一师越过黄草岭一线,进入长津湖地区。11月10日,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陆战7团进占古土里。11月15日,进占下碣偶里。11月24日,进占柳潭里。同时,美陆军7师第31戰鬥团进入长津湖地区,接替长津湖东海軍陸戰隊第1师陆战5团在新兴里及内洞峙的阵地。

至11月26日,美第10军进入长津湖地区部队部署如下:

  • 内洞峙: 陆军第7师32团第1营、31团重迫击炮连;
  • 新兴里:陆军第7师31团第3营、第57野战炮兵营A连B连及第15防空炮营D连;
  • 后浦:陆军第7师31团团部和坦克连(22辆坦克);
  • 泗水里:陆战1师第1工程营A连;
  • 柳潭里:陆战5团、陆战7团(欠2营营部、F连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第1营、第4营和第3营G连I连;
  • 德洞山口西北无名高地:陆战7团1营C连(欠1个排);
  • 德洞山口:陆战7团第2营F连;
  • 下碣隅里:陆战1团第3营(欠G连)、陆战7团2营营部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第2营D连和3营H连、陆战1师第1工兵营D连、第10军第10工兵营D连以及一些排级零散支援单位;
  • 古土:陆战1团团部及第2营、陆战炮兵第11团第2营E连、陆军第7师31团B连、陆军第185工兵营以及一些零散单位;
  • 真兴里:陆战1团第1营;
长津湖战役前中國人民志愿军誓师出战,当时气温零下30摄氏度,但官兵仅穿单衣。

而联合国军一无所知的是,中國人民志愿军124师从黄草岭撤出之后,从中国境内赶来的志愿军9兵团接替了其在东线的防务。志愿军9兵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隶属华东野战军。该兵团为华野精锐,下辖20军(原华野1纵),23军,27军(9纵),26军(8纵)共12个师。11月初开始,20军,27军各部均隐蔽前进,进入长津湖地区。11月26日,20军四个师(第58、59、60和89师)和27军的3个师(第79、80和81师)均进入指定攻击位置。59师,79师,89师在柳潭里周围,目标为柳潭里的陆战一师部队。58师在下碣偶里周围。80,81师在新兴里/内洞峙周围。60师在土古里和下碣偶里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联合国发出一系列警告之后介入冲突。[14] 1950年10月19日,大规模的中国军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秘密跨过边境进入北朝鲜。[15] 志愿军第42军是最早到达长津湖地区的中国军队之一,目标是阻止东线联军的推进。[16] 10月25日,正在推进的韩国第1军与中国军队遭遇,并在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山口停下。[17] 元山登陆后,第10军的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于11月2日遭遇志愿军第124师阻击,在后续战斗中给中国军队造成重大伤亡。[18] 11月6日,志愿军42军受命向北撤退,意图将联合国军诱至长津湖。[19] 到11月24日,第1陆战师分别占领了湖东面的新兴里和西面的柳潭里。[20]

面对中国军队对第8集团军所部的突然袭击,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命令第8集团军发动“圣诞回家”攻势。[21] 为配合攻势,麦克阿瑟命令第10军从长津湖向西进攻,切断至关重要的满浦镇-江界-熙川补给线。[22][23] 因此美国第10军指挥官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在11月21日制定了一个计划。该计划要求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从柳潭里向西推进,美国第7步兵师派出一个团级战斗队在新兴里保护其右翼。美国第3步兵师在保障后方地区安全的同时也保护其左翼。[24] 这时第10军已被分散在长达400英里(640)的战线上了。[20]

由于海军陆战队在元山突然登陆[25],中国的毛泽东主席10月31日致电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註 7],要求立即消灭韩国首都师、韩国第3步兵师,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和美国第7步兵师[26]。在毛的紧急命令下,第9兵团于11月10日迅速进入北朝鲜[27]。在未被联合国情报机构发现的情况下[28],11月17日第9兵团悄悄进入长津湖地区,同时第9兵团第20军在柳潭里附近接替了第42军[19]

战役过程

長津湖之戰。紅色箭號線中国人民志愿军進攻路線圖,藍色線聯合國軍防守圖,藍色箭號線聯合國軍撤退圖。
聯合國軍從長津湖突围,撤退示意圖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中)在长津湖前线
中國人民志願軍向聯合國軍的陣地衝鋒:“不同於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共軍隊並沒有使用所謂的‘人海戰術’,而是採用50-100人聯繫緊密的戰鬥群”[29]

由愛德華·阿爾蒙德指揮的美國第10軍當時被分散部署在朝鲜東北部,第10軍與其它支援單位距離相當遠,在長津湖的第10軍部隊包括史密斯少将的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的主力、巴大维少将的美軍第7步兵師的部份單位及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突擊隊。中國軍隊的猛烈攻擊破壞了聯合國軍的攻勢,麥克阿瑟及阿爾蒙德命令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奧利弗·普林斯·史密斯及轄下部隊突破包圍,從1950年11月26日起,聯合國軍開始且戰且退撤向興南港。為了保持部隊集中及謹慎地推進,史密斯主動進攻以突破包圍。

在11月27日夜,志愿军第9兵团第20、27军发动了多起进攻,并沿长津湖至古土里的公路埋伏起来。在柳潭里,第5第7美國第11陸戰團被志愿军第59师第79师第89师包围并受到攻击。同样,第31团级战斗队在新兴里被志愿军第80师和第81师分割并遭到伏击。最后,志愿军第60师从北面包围了古土里的第1陆战团的一些单位。[30]到11月28日,联合国军被出乎意料地分割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31]

柳潭里的战斗

11月27日,按照阿尔蒙德的指示,史密斯命令第5陆战团向西面的武坪里发起攻击。[32]攻击旋即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89师阻截,迫使陆战队员在柳潭里周围的山脊上掘壕防守。[33][34]到了晚上,中国第79师的3个团从北和东北方向对柳潭里的山脊发动了进攻,意图一举歼灭守军。[35]攻击部队悄悄接近陆战队的阵地后近战随之展开,[36]但第5和第7陆战团守住了防线,并重创中国军队。[37][38]11月28日拂晓时,中国军队和美国守军在柳潭里防御圈周围相持不下。[39]

在柳潭里开战的同时,志愿军第59师向第7陆战团的C连和F连发起了攻击,并封锁了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的公路。[40]这次成功的进攻迫使C连撤进柳潭里,于是只剩下F连被困在德洞山口,一个控制着公路的至关重要的山口。[41]在11月29日,第7陆战团多次试图营救F连,尽管重创中国军队,但未能成功。[42]在下碣隅里火炮和陆战队海盗式飞机的支援下,F连在遭到志愿军第59师持续不断的攻击下成功坚守了5天。[43]

志愿军第79师在柳潭里遭到重大损失之后,第9兵团指挥部认识到柳潭里驻扎的是第1陆战师的主力,其兵力是原来预计的两倍。[44] 宋时轮确信继续进攻于事无补,因此命令第9兵团从11月28日到30日放弃柳潭里,将主要攻击转向新兴里和下碣隅里。[44][45] 与此同时,在朝鲜西部前线的美国第8集团军在清川江战斗中被迫全线撤退,麦克阿瑟命令阿尔蒙德将美国第10军撤退到兴南港。[46] 按照阿尔蒙德和史密斯的指令,第5和第7陆战团指挥官, 雷蒙德·L·默里中校和霍默·L·利曾伯格上校,于11月30日分别发出联合命令,从柳潭里向下碣隅里突围。[47] 面对中国阻击师与撤退中的陆战团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史密斯宣称:“撤退個屁!我们不是在撤退,我们只是在另一个方向上进攻!”[48]

为了突围,陆战队员编成了护卫队,由仅有的一辆M4A3谢尔曼坦克打头阵。计划由第5陆战团第3营作为护卫队的先头部队,用3个营掩护后翼。与此同时,第7陆战团第1营向F连方向攻击前进以打通德洞山口的道路。[49]突围之前,为掩护公路免受中国军队袭击,第7陆战团第3营必须首先向南攻击占领1542高地和1419高地。[50] 在第1陆战航空联队的空中掩护下,突围开始了。[51]

陆战队员在一块巨石的掩护下与中国军队交战。

12月1日上午,第7陆战团第3营在1542高地和1419高地投入与志愿军第59师第175团的战斗。中国军队顽强的防守随即逼停了陆战队员,到下午护卫队通过7团3营的阵地时,他们仍然困在公路与山峰之间的山坡上。[52][50]由于下碣隅里仍未攻取,志愿军高层急令第79师恢复对柳潭里的攻击,同时第89师向南面的古土里急进。[53] 中国军队在夜间发起猛烈的攻击,聯合國軍后衛部队因此招来夜间战斗机来压制攻击势头。[54] 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2日上午,所有的陆战队员成功撤出柳潭里为止。[54]

与此同时,第7陆战团第1营在12月1日还在设法突破中国军队在1419高地的阻截。志愿军不顾严重的战斗伤亡、饥饿和严寒,投入最后5个排坚守不退。[55] 在夜幕降临前,第7陆战团1营最终攻占了顶峰,并开始穿过公路东侧山地前进。[56] 第7陆战团1营以出其不意的行动,成功第摧毁了数个公路沿线的中国防守阵地。[57] 在12月2日上午,F连和第7陆战团1营的联合攻击肃清了德洞山口,至此打通了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的公路。[58]

虽然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公路已经打通,护卫队仍然需要从众多俯瞰公路高地上的中国军队阵地中闯出路来。在撤退的第一个夜晚,大批的中国军队攻击了护卫队,并重创了第5陆战团第3营。[59] 在余下的行进过程中,尽管强大的空中掩护压制了大部分中国军队,寒冷的天气、骚扰火力、小股突袭和路障还是严重延缓了撤退,并造成了许多伤亡。[60] 虽然困难重重,护卫队还是在12月3日下午井然有序地到达了下碣隅里,并在12月4日完成了撤离。[61]

長津湖以東

小唐·卡洛斯·费斯中校。第31团级战斗队因受其领导,后来被称为“费斯特遣队”

第31团级战斗队(RCT-31),后来被称为“费斯特遣队”,是为保护向武坪里进攻的海军陆战队右翼而由第7步兵师临时组建的团级战斗队。开战前,第31团级战斗队零散地分布着,其主要单位分别在新兴里北部山区,新兴里以西的入湖口和新兴里南面的后浦镇等不同的地方。[62] 虽然中国人坚信第31团级战斗队是一个加强[44] 但由于第7步兵师的主力在朝鲜东北部分散着,特遣队实际上缺了一个的兵力。

在長津湖東面,聯合國軍美軍第7步兵師1支為數2,500人的第31團級作戰隊於11月27日深夜,中國人民志願軍第80師及第81師的3個團偷襲北部山区和入湖口地区,圍困第31團[63],第2天,志願軍總司令命令第81師其餘部隊南下長津湖東面增援,並留下第94師作為預備隊(這些單位原本在途中於下碣隅里發動遊擊戰)。第32步兵团第1营由於人數上處於劣勢,又遭到連續不斷的攻擊,在新兴里以北遭遇重大伤亡,[64] 同时在入湖口的第57野战炮营和第31步兵团第3营也几乎被击溃。[65] 中国军队将第81师第242团派往1221高地,[66] 这是个控制着新兴里和后浦之间公路的未设防高地。[67] 在夜里的战事结束时,第31团级特遣队已经被分割为三个部分。[68]由于相信入湖口守军已被消灭,志願軍停止进攻,开始抢夺美军阵地的食品和衣物。[69] 11月28日早晨,第31步兵团第3营在入湖口对志愿军第239团实施了反击,惊慌失措的志愿军彻底溃败。[69][70] 在此戰役中,指揮官麥克萊恩上校中彈被俘、4天後死亡。接任的費斯中校於撤退時遇伏擊,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率聯合國軍攻下1221高地大部分,獲追贈美國最高榮譽榮譽勳章。9名第31團的士兵被授與陸軍十字勲章,這是美軍第二最高殊榮之獎章。下午的时候,阿尔蒙德飞到第31团级战斗队防御圈,并相信第31团级战斗队有足够的兵力开始向北进攻,并能击败任何他们遇到的志願軍“残部”。阿尔蒙德命令第31团级战斗队指挥官艾伦·D·麦克莱恩上校继续向北推进,并给麦克莱恩手下的三个军官颁发了银星奖章。第32步兵团第1营指挥官小唐·C·费斯(Don C. Faith, Jr.)中校厌恶地把他的奖章扔到了雪地裡。[71]

11月28日夜里,志愿军第80师以3个团重新进攻[72]。在入湖口处,由于联络中断,志願軍的进攻成为一场灾难,美軍第57野战炮营防空炮的压倒性火力成批地横扫了志願軍[73][74][註 8]。在此战斗以后,志愿军第238和第239团一共只剩下不到600名士兵。[75] 另一方面,由于志愿军第240团的进攻,麦克莱恩被迫下令从北部山区向入湖口撤退。[76] 11月29日,第1营成功突破中国人的封锁到达入湖口处,但麦克莱恩却因为误将一些中国士兵当成美国人而失踪[77][註 9]。志願軍最后在11月29日夜停止了进攻,等待新的增援部队。[78]

在第31团级战斗队遭到围攻时,阿尔蒙德最终命令第1陆战师从下碣隅里突围去营救第31团级战斗队——一个史密斯不可能完成的命令。[79] 只有第31团坦克连发动了对1221高地的攻击尝试营救第31团级战斗队,[80] 但由于没有步兵支援,28日和29日的两次装甲进攻均因道路湿滑,地形不利和受到步兵的近距离打击而受阻。[81] 到了11月30日,美军为防御下碣隅里从后浦撤出,第31团级战斗队的余部完全被困了[82]

11月30日,第7步兵师指挥官巴大维少将飞临新兴里入湖口,会见了目前成为第31团级战斗队指挥官的费斯。费斯表达了突围的困难,尤其是要携带31战斗队的500名伤员。[83] 在同一天,作为第80师增援部队的志愿军第94师到达战场。[註 10] 到了午夜,志願軍4个团重新发起进攻,第80师师长詹大南命令在拂晓前彻底歼灭第31团级战斗队。[84] ,第57营的防空炮再次使得志願軍陷入绝境,[85] 但第57营也几乎用光了炮弹。[86] 在12月1日白天,费斯终於下令第31团级战斗队从新兴里突围撤向下碣隅里。[86]

12月1日,一旦天气允许第1陆战航空联队提供空中掩护,美军立即开始突围。[87] 在美军组成护卫队准备离开防御圈时,第241团立即蜂拥杀入美国军队,[88] 其他3个团也包抄过来。[89] 担任掩护的飞机不得不向31战斗队的前方不远处投掷凝固汽油弹,这对中美两军士兵都造成了伤亡。[90] 猛烈轰炸的结果扫平了阻击的中国连队,[89] 使得护卫队得以前进。[91] 在31战斗队的前锋夺路前进时,密集的轻武器火力使得许多后卫队士兵放弃保护卡车车队,而到公路下边寻找掩护。[91] 志願军的火力也打死打伤了卡车里的人,还包括那些把开车工作看成是自杀的卡车司机们。[92] 护卫队在下午晚些时候渐渐靠近了1221高地下面的一个路障。[93] 几只小部队尝试清除1221高地,但在占领了一部分高地后,失去指挥的士兵们没有回到队伍中,而是一直逃向冰冻的湖面。[94] 在费斯亲自率队攻击路障时,他被志願军的手榴弹击中,后来伤重不治。[95] 护卫队成功攻破第一个路障,但在到达位于后浦的第二个路障的时候,第31团级战斗队在志願军的攻击下溃散了。[96]志愿军宣稱27军80师歼灭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团、第32团1个营以及1个加强炮兵营和1个坦克连,是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初期唯一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1个团[97]。美軍則報導步兵第7师第31团於12月1日突圍後,原編制的2500人只剩下1050人,其中385人還能戰鬥,編成一個臨時營。[98][99]

下碣隅里周边战事

F4U Corsair向中国军队阵地投掷凝固汽油弹。
在戰鬥暫停期間,海軍陸戰隊正在車隊旁邊休息
下碣隅里的空中支援指挥中心

1950年11月中,大約300名隸屬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團的士兵在海軍中校道格拉斯·萊斯戴爾指揮下,被配屬在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中,這是歷史上第2次美國及英國的海軍陸戰隊共同作戰[100](第一次是在義和團運動)。

为了支援海军陆战队向武坪里的进攻,下碣隅里成为美军一个重要的补给站,还有一个正在修建的机场。史密斯和第1陆战师的指挥部也在下碣隅里。[31] 因为第1陆战师的主力集结在柳潭里,下碣隅里只有来自第1和第7陆战团2个营薄弱防御,驻军的其余部分由来自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一些工兵和后勤支援单位组成。[101]

志願军最初的计划要求第58师在11月27日夜里向下碣隅里发起攻击,但该师因使用过时的日本地图,在野外中迷路了。[102] 直到11月28日拂晓以后,第58师才到达下碣隅里。[102] 同时,由于前一夜发生的战斗和伏击,下碣隅里的守军注意到了他们周围的志願军。第1陆战团第3营指挥官托马斯·L·里奇预计,志願军将在11月28日夜里展開进攻。[103] 美軍因为人员短缺,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派上前线,包括战斗训练很少的后勤部队,[104]并在21:30之前进入高度戒备状态。[105]

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他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仅有的两名特级英雄之一(另一名是黄继光)。

过了不久,志愿军第173团在防御圈的西侧和南侧发起攻击,第172团同时攻击了防御圈北侧的高地。[106]志愿军在防御阵地上打开了几个缺口,并到达阵地后方。[107] 但这却导致了混乱,起因是志愿军的纪律崩溃,士兵开始哄抢食品和衣物,而不是扩大战果。[108] 防守的美军在反击後成功摧毁了志愿军突入部隊,趁志愿军各团之间联络中断堵住了缺口。[104] 当战斗結束的时候,志愿军只取得北部防御圈的东高地。[104] 當時第41獨立團正在和由崔斯提·普勒指揮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在一起,11月29日早上,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奧利華·史密斯命令普勒派出1支戰鬥隊打通江東里與下碣隅里之間的道路,當時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主力正在下碣隅里,突圍部隊包括萊斯戴爾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團、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第3營B連、美國陸軍第31團及數個總部和支援單位,突圍部隊共有大約900名士兵和140輛車輛[109]

突圍部隊在11月29日早上9時30分開始突圍,由於志愿军的坚决阻擊,美軍到下午4時30分才向目的地推進了一半的距離。在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的作战中,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指挥连队击退美军多次进攻。在耗尽弹药、战斗只剩他一人的情况下,杨根思怀抱炸药同进攻高地的美军士兵同归于尽[110]。志愿军在名叫“地獄火岟谷”的地方伏擊美軍,將美軍分割成幾個部份,美軍在此地被包圍、孤立及失去無線電通訊連繫,在第1裝甲團D連的支援下,美軍在下碣隅里與海軍陸戰隊第1師會合,史密斯命令萊斯戴爾說:「把所有力量投入突圍。」萊斯戴爾回答說:「很好,我們將上演一場好戲。」[111]他傳令要冒著炮火向下碣隅裡前進。

11月29日晚上,志願軍集結準備進攻,但在行动之前,集结的志願軍被陆战队第542夜间战斗机中队的空袭击垮。[112]

由陆战队第6侦察中队的HO3S-1直升机撤出的陆战队伤员
聯合國軍從長津湖抉突围,撤退示意圖

由于下碣隅里兵力的极其短缺,史密斯命令从古土里向北派出一个特遣队打通下碣隅里南方的道路。[113] 作为回应,一个包括第41皇家陆战突击队,第1陆战团G连和第31步兵团B连的921名士兵的特遣队组建起来。[114][115] 该特遣队因其指挥官为道格拉斯·B·德赖斯代尔而被称之为“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他也是第41突击队的指挥官。[114] 在11月29日下午,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在志愿军第60师的连续攻击下开始从古土里向北推进。[116][117] 特遣队之后的悲惨经历使这条公路赢得“地狱火山谷”的别称。[118] 随着志願軍攻击线的拉长,特遣队开始混乱起来,[119] 护卫队一辆被击毁的卡车后来把特遣队分割成两段。[120] 虽然特遣队的前半部分于打开道路11月29日夜里进入下碣隅里,但后半部分被歼灭了。[121] 特遣队尽管遭受159人负伤162人阵亡或失踪的损失,还是给下碣隅里的防御带来了300个急需的步兵。[115][122] 在晚上,第41獨立團的大部份士兵、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第3營B連和第1裝甲團D連的坦克到達下碣隅,當時1名亦叫萊斯戴爾的傷兵走入指揮部宣佈:「第41獨立團的任務已完成。」實際上發生了誤會,大約400名突圍部隊士兵仍被困在地獄火岟谷,他們與主要部隊失去無線電通訊連繫及被中國軍隊包圍,後在保姆上尉領導下突圍成功,保姆上尉被授與勳章,是長津湖戰役中11位授勳的其中1人[123]

由于更多来自后浦的增援在11月30日到达,[124] 守军企图夺回东高地。尽管摧毁了一个志愿军连,但所有努力全都失败了。[125][126] 当夜幕降临,第58师集结了剩下的1,500名士兵,为夺取下碣隅里做最后一搏。[127] 增强了的守军消灭了大部分的进攻部队,只剩下东高地周围的阵地没被控制。[128] 当志愿军尝试从东高地推进时,被第31步兵团坦克连击败。[129]美國海軍陸戰隊首位華人軍官呂超然中尉組成500名特遣隊員,支援重要撤退关口,帶領他們死裡逃生,他獲頒軍中最高榮譽,並破格晉升為陸戰隊少校,他的事蹟被載入美軍的各種戰史,最後荣誉退伍。

被包圍的部隊包括60名皇家海軍陸戰隊員、美國陸軍第31團B連的士兵、海軍陸戰隊所屬指揮部及支援單位,他們被分割為4部份,其中一部份士兵陣亡、受傷或被俘,一小部份士兵突破中國軍隊的封鎖線及退回到江東里,在晚上,第31團第1營B連在阿爾弗雷德·安達臣中校指揮下在一處地方組成環形防線及重組部隊。11月30日早上,安達臣接到命令指揮部隊撤退,他指揮部隊安全撤回到江東里。[123]

為數900人的萊斯戴爾戰鬥隊,大約300人到達下碣隅里,300人陣亡或受傷和大約135人被俘,其餘的返回到江東里,141輛車輛的其中75輛被擊毀,其中一部份不能修復,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師長史密斯將軍認為取得局部勝利,因為將300名士兵及1個裝甲連送到下碣隅里防守[130]

到12月1日,志愿军第58师实际上已经被摧毁,[131] 其残部在等待第9兵团第26军的增援。[132][133] 但让宋时轮最感到失败的,就是第26军没有在陆战队员从柳潭里突围之前到达。[10] 机场在12月1日建成通航,联合国军得以获得增援以及撤走死者和伤员。[134] 随着柳潭里的陆战队员于12月4日完成撤离,被围的联合国军终于可以开始向兴南港突围了。

突围

经过短暂的休息,12月6日开始突围,第7陆战团作为撤退部队的前锋,第5陆战团在后面掩护。[135] 与此同时,姗姗来迟的志愿军第26军抵达下碣隅里,其第76师第77师替换了第58和第60师。[136] 在第7陆战团在下碣隅里南面向第76师推进时,第5陆战团接管了防御圈并从第76师手中夺回了东高地。[137][138] 为阻止突围而做的最后努力中,[137] 志愿军又恢复了惯用的夜间攻击,第76和第77师对下碣隅里防御圈进行了全面进攻。[132] 陆战队员最终击退了志愿军的进攻。[139]

同时,第7陆战团夺取了公路周围的高地,打通了下碣隅里和古土里之间的公路。但只要陆战队员一离开,第77师立即回到两侧山峰并攻击撤退队伍。[140][141] 混战在队伍中爆发,撤退进展极其缓慢。[142] 海军陆战队的夜间战斗机恢复了对志愿军的压制,[141] 大部分阻击部队在战斗中被摧毁。[143] 12月7日,余下的队伍成功轻松抵达古土里,最后面的单位也在当夜到达。[144]

下碣隅里的第26军失败后,志愿军高层命令第26军和第27军追击撤退的联合国军,第20军堵截撤退路线。[143][145] 但由于第20军大部已经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被摧毁,在古土里与兴南之间的部队只有第58和第60师残部。[146] 绝望中,宋时轮命令这些部队在黄草岭山口筑壕据守,同时炸掉至关重要的车辙桥,希望这些地形因素和障碍能让第26军和第27军赶上撤退的联合国军。[10][146] 占据1081高地的志愿军第180团连续炸毁了原来的水泥桥和两个临时替代桥,确信其无法修复。[147][148] 第1陆战团第1营反擊,从南面攻击1081高地,并于12月9日在守军战斗到最后一人后成功占领了该高地。[149] 与此同时,第7陆战团和第31团级战斗队从北面进攻车辙桥,只遭遇到已经冻僵在散兵坑中的防御者。[150]

一个美军第3步兵师道格特遣队的巡逻队于12月9日进入黄草岭山口。

由于通向兴南的道路在黄草岭山口被截断,美国 第314军事运输机联队用8架C-119运输机来空投便携桥组件[151][152] 便携桥包括8个独立的18英尺(5.5米) 长,2,900磅(1,300重的组件,每个组件使用一个48英尺(15米)降落伞,每次空投一个组件。[153] 海军陆战队的工兵们和美国陆军第58工兵舟桥连在12月9日将其中的4套组件及附带的木质附件组装成一座临时桥,使联合国军得以通过。[154] 志愿军第58师和第60师经过几周的连续作战,加起来只剩下200名士兵,仍然发动伏击和突袭,试图阻滞联合国军的推进。[155] 最后一支联合国军部队于12月11日离开了黄草岭山口。[156]

撤退过程中最后战斗之一是追击的志愿军第89师在水洞的一次伏击,[155] 被第3步兵师的道格特遣队轻松击退。[157] 被围联合国军部队最终于12月11日21时0分抵达兴南防御圈。[158]

戰役之最後階段

在联合国军到达兴南之前,麦克阿瑟已经在12月8日命令撤走美国第10军,以增援那时已精疲力竭并快速撤向38线的美国第8集团军。[159][160] 按照他的命令,韩国第1军,韩国第1陆战团,美国第3步兵师和美国第7步兵师已经在港口周围布置了防御阵地。[161] 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发生在美国第7步兵团第17步兵团第65步兵团与追击的志愿军第27军之间,[162] 但已经被重创的第9兵团面对来自美国海军第90特遣舰队的强大海上火力,根本无法靠近兴南防御圈。[160][163] 在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为“美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海上撤退行动”中,[164] 一个有193艘船只的舰队在港口组成,不仅撤走了联合国军士兵,也包括他们的重装备,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朝鲜难民。[165] 一艘胜利轮,“美国海军梅雷迪思号胜利轮”撤走了14,000名难民。最后一个联合国军单位在12月24日14时36分离开,为防止中国和北朝鲜军队使用,港口被摧毁。[164] 志愿军第27军在12月25日上午进入兴南。[166]

在撤退中,美軍或發動攻擊以消除志愿军的封鎖線及山頭陣地,或處在志愿軍的猛攻之下,零度以下的氣溫亦增加美軍的傷亡,但美軍握有制空權,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空軍轟炸機每天飛行數百架次猛烈攻擊包圍的志愿軍,在行動中超過4000名傷兵被送走及運入500名補充兵,對撤退成功作出貢獻,海軍陸戰隊及陸軍士兵能消滅或阻擊包圍長津湖的7個志愿軍師,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海軍陸戰隊能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及被西方傳媒形容為在戰敗中取得道德上的勝利,當時聯合國軍在戰略上形勢非常危急,以致要決定把整個第10軍撤出北韓,海軍陸戰隊、第10軍的其餘士兵及數以千計的難民從興南港撤走,該港在撤退完成後被徹底破壞。

估計參戰的部隊:第7步兵師,估計3000人;3個海軍陸戰旅,估計18000人;全軍共有2,000人陣亡、1000人受傷及殘廢,海軍陸戰隊共有836人陣亡及有12,000人受傷及殘廢,志愿军損失估計為35,000人(由於後勤與醫療的缺乏,中國士兵的死亡率較美軍高上許多,同時酷寒的氣候也導致其付出了較戰鬥傷亡更多的非戰鬥減員),此戰役在12月11日結束,共進行了14天,志愿军共動用了10個師,6個師攻擊海軍陸戰隊,另外4個攻擊在太白山脈以西的第8軍團,海軍陸戰隊共消滅了3個中國師及解救其它部隊以避免被消滅。(此处统计不包含包围圈外侧接应海軍陸戰隊第1師突围的美第3师,志愿军第9軍團担任外围阻击的部队,以及配合中国军队中的北朝鲜人民军)

總結

在朝鲜東北部之聯合國軍迅速的撤往興南港以組成環形防線,於1950年12月底在這裡爆發了一場激烈的防禦戰,總共有193艘滿載人及物資的船隻從這裡離開,內裡包括105,000名士兵、98,000名平民、17,500輛車輛及350,000噸物資被送往釜山[167][168]

當志愿军將聯合國軍逐出長津湖時,美軍給予志愿军重大傷亡,從朝鲜撤退後,海軍陸戰隊被重新部署在南方,在這裡繼續作為聯合國軍之一部份一直戰鬥至1953年7月停戰為止。

美國海軍認為長津湖戰役是在其歷史上最驕傲的時刻,海軍陸戰隊重擊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師團,令中國軍隊從前線撤回,不過美軍第十軍團(包含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陸軍第七師)幾乎遭遇到過半傷亡。但被忽略的是美國陸軍第31團級作戰隊;他們以2個加強营的兵力成功保護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右翼,抗擊中國軍隊2個師達4天之久,摧毀志願軍第80師有效戰力,如果他们的阻击失败,中國軍隊的第80及81師在海軍陸戰隊集中兵力防守前,已攻佔他們在下碣隅裡的基地及臨時飛機跑道,他們將被包圍及可能的戰果已大為不同。

此戰役对志愿军来说是一場大捷,雖然付出了巨大傷亡,且有美國軍隊突圍,但志願軍成功地將聯合國軍驅逐出朝鮮的東北地區,所以此戰役及在西線的勝利,是中國軍隊對西方國家軍隊在主要戰役的第1次勝利,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大局。

这场战役极大地暴露了志愿军后勤弱,缺乏在嚴寒地區的作戰經驗的特点,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在战场上甚至有部分阻擊陣地中的志願兵士兵全員凍死的事例[169]。1996年,曾参加此次战役的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访问美国时,对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查尔斯·克鲁拉克(其父维克多·克鲁拉克长津湖战役中任陆战1师参谋长)说:“如果有现在的武器装备,那你父亲就当了俘虏了。”[170]

中國在戰役中擄獲的美國陸軍第31團團旗,至今還陳列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中,以紀念這場戰役。[171]

圖集

其他

中華民國軍方報紙《青年日報》經營的月刊《奮鬥》,曾經將此役的大致過程畫成全民國防教育漫畫,藉以說明在戰爭中「物質」和「精神」孰輕孰重。[172]

后续影响

美国第10军从东部前线撤离的时候,美国第8集团军已经在清川江战役之后从西部前线撤向38线。由于联合国军全线收缩,志愿军夺回了北朝鲜的大部,向鸭绿江的急进亦告结束。[11] 朝鲜战争又拖延了两年半时间,直到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议。[11] 除了北朝鲜的损失,美国第10军和韩国第1军后来报告的战斗伤亡总共为10,495人,其中4,385人来自美国海军陆战队,3,163人来自美国陆军,78人来自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2,812人来自附编于美军的韩国补充兵。[175] 在战斗损失之外,第1陆战师还报告了寒冷天气引起的7,338人非战斗伤亡。[176]

尽管遭受了损失,美国第10军依然保住了大部分兵力。[177] 大约105,000名士兵,98,000名平民,17,500辆车辆,和350,000吨补给从兴南船运到釜山[165] 他们后来在朝鲜重新加入战争。史密斯被认为拯救了第10军免遭摧毁,[178] 第1海军陆战师,第41英國皇家海陆突击队和陆军第31团级战斗队因在作战中的顽强表现获得美國總統部隊嘉獎[179][180][181] 14名陆战队员,2名陆军士兵和1名海军飞行员获得荣誉勋章,所有在长津服役的联合国军士兵后来荣获“长津精英”的美誉。[179][182]2010年9月15日,朝鲜战争长津湖之战退伍军人纪念碑在彭德尔顿军营由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官詹姆斯·T·康韦将军揭幕。[183]在前往釜山的航班上,包括後來成為南韓總統的文在寅的父母。

光荣行动

在作战期间,联合国军阵亡者被埋葬在公路沿线的临时墓地。光荣行动在1954年7月到11月进行,期间交换了各方死者。4,167名美国陆军士兵和陆战队员遗骸交换了13,528名北朝鲜和中国死者。另外,546名死于联合国军战俘营的平民被转交给韩国政府。[184] 光荣行动之后,416名姓名不详者被安葬在太平洋国家纪念公墓。按照国防部战俘和失踪人员办公室的一份白皮书,在光荣行动期间中国人和北朝鲜人还转交了1,394个名字,其中858名得到证实。[185] 被归还的4,167个遗体被发现属于4,219人,其中2,944人是美国人,所有遗体中有416人确定了姓名。在239名朝鲜战争下落不明人员中,有186人与太平洋公墓中未知姓名者无关。[註 12] 从1990年到1994年,北朝鲜挖掘并送还了超过208具遗骸,这些可能属于200到400名美国军人,但因为遗体被混合存放,只有很少部分被鉴别出来。[186] 从2001年到2005年,从长津战役墓地发现更多的遗骸,1996年到2006年在中国边界附近找到了大约220个遗骸。[187][188]

相关作品

  • 決不撤退!》:1952年美国电影。
  • 国际市场》:2014年韩国电影,开场即是兴南港的撤退和毁灭。
  • 那年那兔那些事》:2015年中国大陆网络动画剧集,第一季第三集取材自长津湖战役。
  • 冰血长津湖》:2011年中国大陆纪录片。
  • 《战火熔炉》:2020年上映的中国大陆电视剧,由董哲、 郑桦执导演,付辛博、董琦和李感主演,其中第四集为长津湖战役
  • 《长津湖》:2021年上映的中国大陆电影,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监制、导演,吴京易烊千玺主演,兰晓龙担任编剧。系中国首部描写该战役的电影。

注释

  1. 中國人民志願軍以純紅旗作為軍旗
  2. 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屬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海兵一團屬韓國海軍陸戰隊,花郎部隊屬韓國警察。長津湖戰役時均編入美陸戰一師
  3. 這7艘航母分別是雷伊泰巴丹福吉谷菲律賓海普林斯頓巴塘海峽西西里,共計可裝載600-700架飛機
  4. 僅參與運輸從興南港撤退的軍隊與難民
  5. The 1st Marine Division reported 604 killed, 114 dead of wounds, 192 missing, 3,485 wounded and 7,338 non-battle casualties. However, US X Corps disputed the number by only recording 393 killed, 2,152 wounded and 76 missing for the 1st Marine Division. This number is calculated by inserting the 1st Marine Division's casualty data into the X Corps' total casualty report. See Appleman 1990,第345–347页 and Montross & Canzona 1992,第381–382页.
  6. 中國官方將此定位為第二次战役东线,西線則為清川江戰役
  7. 中共軍隊當時沒有軍階
  8. RCT-31's anti-aircraft guns were from D Battery, 15th Antiaircraft Battalion, which was attached to the 57th Field Artillery Battalion during the entire battle. See Appleman 1990,第82页.
  9. Maclean's final fate is disputed among Chinese and US sources. Although both sides agreed that Maclean was shot numerous times while running towards the Chinese soldiers, Chinese sources claim that Maclean was shot dead on the spot, while UN POWs stated that Maclean later died from his wounds while being moved to a Chinese POW camp. See Guang 2007,第60页 and Appleman 1990,第114页.
  10. Misidentified as the 90th Division by UN intelligence. See Guang 2007,第118页.
  11. Mao's original telegraph was "......减员达4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Roe translate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elegraph as "expresses its deepest sorrow". See Roe 2000,第394页.
  12. 176 were identified and of the remaining 10 cases, four were non-Americans of Asiatic descent; one was British; three were identified and two cases unconfirmed. See "DPMO White Paper, Punch Bowl 239".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trieved 2009-08-27.

参考文献

引用

  1. Appleman 1990, p. 70.
  2. Xue & Li Part One 2000.
  3. Appleman 1990, p. 361.
  4. Appleman 1990, p. 37.
  5. Appleman 1990, p. 24.
  6. Xue & Li Part Four 2000, 徐焰:“第九兵团战斗减员19202人,冻饿减员28954人;减员总数48156人。”.
  7. Appleman 1990, p. 352.
  8. Appleman 1990, pp. 345, 347.
  9. Appleman 1990, p. 348.
  10. Xue & Li Part Four 2000.
  11. Millett, Allan R. . 大英百科全書. 2009 [2009-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9)..
  12. Alexander 1986, p. 312.
  13. Appleman 1990, p. 3.
  14. Roe 2000, pp. 101–107.
  15. Roe 2000, pp. 145, 148–149.
  16. Guang 2007, p. 46.
  17. Appleman 1990, p. 5.
  18. Appleman 1990, p. 7.
  19. Guang 2007, p. 47.
  20. Appleman 1990, p. 8.
  21. Appleman 1989, pp. 24, 33.
  22. Mossman 1990, p. 48.
  23. Appleman 1990, p. 11.
  24. Appleman 1990, p. 14.
  25. Roe, Patrick C. . Dallas, TX: Korean War Project. August 1996 [201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3).
  26. Guang 2007, pp. 47-48.
  27. Appleman 1990, p. 21.
  28. Appleman 1990, p. 35.
  29. Simmons, Edwin H. (PDF): 48. [July 2, 2018].
  30. Guang 2007, p. 52.
  31. Appleman 1990, p. 72.
  32. Appleman 1990, p. 52.
  33. Roe 2000, p. 301.
  34. Appleman 1990, p. 56.
  35. Guang 2007, p. 68.
  36. Appleman 1990, pp. 64, 66, 68.
  37. Guang 2007, pp. 68-71.
  38. Appleman 1990, p. 74.
  39. Guang 2007, p. 71.
  40. Appleman 1990, p. 227.
  41. Appleman 1990, p. 73.
  42. Appleman 1990, p. 178.
  43. Appleman 1990, p. 226.
  44. Roe 2000, p. 329.
  45. Appleman 1990, p. 213.
  46. Appleman 1990, pp. 120–121.
  47. Appleman 1990, p. 215.
  48. . New York, NY: Time Inc. 1950-12-18 [200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6).
  49. Appleman 1990, pp. 215–216.
  50. Appleman 1990, p. 218.
  51. Appleman 1990, p. 214.
  52. Appleman 1990, p. 220.
  53. Guang 2007, p. 88.
  54. Appleman 1990, p. 223.
  55. Guang 2007, p. 86.
  56. Appleman 1990, p. 233.
  57. Appleman 1990, p. 234.
  58. Appleman 1990, p. 235.
  59. Appleman 1990, pp. 221–223.
  60. Appleman 1990, pp. 224–225.
  61. Appleman 1990, pp. 239, 243.
  62. Appleman 1990, p. 85.
  63. Guang 2007, pp. 53-54.
  64. Appleman 1990, p. 93.
  65. Appleman 1990, p. 97.
  66. Guang 2007, p. 55.
  67. Appleman 1990, p. 98.
  68. Roe 2000, p. 310.
  69. Guang 2007, p. 58.
  70. Appleman 1990, p. 96.
  71. Appleman 1990, pp. 102–103.
  72. Guang 2007, p. 59.
  73. Guang 2007, pp. 59-60.
  74. Appleman 1990, p. 107.
  75. Guang 2007, p. 61.
  76. Appleman 1990, p. 110.
  77. Appleman 1990, p. 114.
  78. Guang 2007, p. 62.
  79. Appleman 1990, p. 183.
  80. Appleman 1990, p. 103.
  81. Appleman 1990, pp. 103–105, 118–119.
  82. Appleman 1990, p. 126.
  83. Appleman 1990, p. 124.
  84. Guang 2007, p. 63.
  85. Appleman 1990, pp. 129–130.
  86. Appleman 1990, p. 134.
  87. Appleman 1990, pp. 132, 135.
  88. Appleman 1990, p. 137.
  89. Guang 2007, p. 64.
  90. Appleman 1990, pp. 137–138.
  91. Appleman 1990, p. 138.
  92. Appleman 1990, p. 139.
  93. Appleman 1990, p. 140.
  94. Appleman 1990, p. 144.
  95. Appleman 1990, p. 146.
  96. Appleman 1990, p. 150.
  97. 张铚秀,《军旅生涯》(张铚秀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ISBN 7-5065-3589-0,第291-292页
  98. Appleman 1990, p. 249.
  99. Alexander 1986, p. 339.
  100. Russ Breakout, p.231.
  101. Alexander 1986, p. 322.
  102. Guang 2007, p. 74.
  103. Appleman 1990, p. 162.
  104. Appleman 1990, p. 174.
  105. Appleman 1990, p. 163.
  106. Roe 2000, p. 317.
  107. Appleman 1990, p. 165.
  108. Alexander 1986, p. 324.
  109. Russ Breakout, p.231-232.
  110.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1: 349. ISBN 978-7-80237-404-1.
  111. Russ Breakout, p.234.
  112. Appleman 1990, p. 195.
  113. Appleman 1990, p. 186.
  114. Appleman 1990, p. 187.
  115. Montross & Canzona 1992, pp. 228, 234.
  116. Guang 2007, p. 78.
  117. Appleman 1990, p. 189.
  118. Appleman 1990, p. 193.
  119. Appleman 1990, p. 191.
  120. Appleman 1990, p. 192.
  121. Alexander 1986, p. 327.
  122. Appleman 1990, p. 201.
  123. Russ Breakout, p.233-245.
  124. Appleman 1990, p. 204.
  125. Guang 2007, p. 80.
  126. Appleman 1990, p. 203.
  127. Guang 2007, p. 81.
  128. Appleman 1990, p. 205.
  129. Appleman 1990, p. 206.
  130. Russ Breakout, p.247.
  131. Roe 2000, p. 340.
  132. Guang 2007, p. 97.
  133. Appleman 1990, p. 251.
  134. Appleman 1990, p. 208.
  135. Appleman 1990, p. 247.
  136. Roe 2000, p. 379.
  137. Roe 2000, p. 382.
  138. Appleman & 1990, p. 260.
  139. Appleman 1990, p. 262.
  140. Roe 2000, pp. 382–383.
  141. Appleman 1990, p. 257.
  142. Appleman 1990, pp. 257–259.
  143. Roe 2000, p. 383.
  144. Alexander 1986, p. 361.
  145. Guang 2007, p. 103.
  146. Roe 2000, p. 341.
  147. Mossman 1990, p. 137.
  148. Appleman 1990, pp. 288, 296.
  149. Appleman 1990, pp. 300–301.
  150. Alexander 1986, p. 364.
  151. Appleman 1990, p. 297.
  152. Rumley, Chris, , Little Rock, AR: 小岩城空軍基地, 2010-05-18 [2011-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4)
  153. Appleman 1990, p. 296.
  154. Appleman 1990, pp. 296, 304.
  155. Guang 2007, p. 108.
  156. Appleman 1990, p. 314.
  157. Appleman 1990, pp. 307–310.
  158. Appleman 1990, p. 316.
  159. Mossman 1990, pp. 149, 158–159.
  160. Appleman 1990, p. 324.
  161. Appleman 1990, pp. 319–320.
  162. Appleman 1990, pp. 324–327, 329.
  163. Roe 2000, pp. 393–394.
  164. Appleman 1990, p. 340.
  165. Alexander 1986, p. 367.
  166. Guang 2007, p. 113.
  167. Schnabel p. 304
  168. Doyle James H., and Arthur J. Mayer. "December 1950 at Hungnam." Proceedings, U.S. Naval Institute 105 (April 1979): 44-65.
  169. 叶雨蒙 《东线祭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P232
  170. . 央视网. 2011-11-11 [2021-01-07].
  171. 姜廷玉 主编.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172. 《奮鬥》2012年12月號
  173. Roe 2000, p. 394.
  174. Guang 2007, p. 110.
  175. Appleman 1990, p. 347.
  176. Appleman 1990, p. 345.
  177. Appleman 1990, p. 356.
  178. Halberstam 2007, p. 430.
  179. Daily 1999, p. 78.
  180. Cunningham-Boothe & Farrar 1989, p. 50.
  181. Seelinger, Matthew J., , Arlington, VA: The Army Historical Foundation, [201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6).
  182. Ham IV, Walter T., , Washington, D.C.: 美國陸軍, 2010-11-10 [201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
  183. Walker, Mark, , Escondido, CA: North County Times, 2010-09-15 [2010-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9).
  184. . Fort Lee, Virginia: Army Quartermaster Museum, U.S. Army. [2007-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8).
  185. (PDF). Washington, D.C.: 美國國防部. [2009-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1-06).
  186. . Hickam Air Force Base, HI: 戰俘及戰鬥失蹤人員聯合調查司令部. [200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187. (PDF). Washington, D.C.: 美國國防部. [2011-08-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9-26).
  188. . Springfield, VA: 陸軍時報出版公司. [2009-08-27].

来源

  • Alexander, Bevin R., , New York,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6, ISBN 978-0-87052-135-5
  • Appleman, Roy, 11, College Station,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1989, ISBN 978-1-60344-128-5
  • Appleman, Roy, 14, College Station,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1990, ISBN 978-0-89096-395-1
  • Cunningham-Boothe, Ashley; Farrar, Peter, , Leamington Spa, UK: British Korean Veterans Association, 1989, ISBN 978-0-9512622-0-7
  • Daily, Edward L., , Paducah, Kentucky: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ISBN 978-1-56311-439-7
  • 光亭, 董旻杰 , 编, , Der Strum (突击) Magazine Korean War Special Issue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April 2007, ISBN 7-204-08166-8 (中文)
  • Halberstam, David, , New York, NY: Hyperion, 2007, ISBN 978-1-4013-0052-4
  • Hammel, Eric, , Novato, CA: Presidio Press, 1994, ISBN 978-0-89141-527-5
  • Malkasian, Carter, , New York, NY: Osprey Publishing, 2001, ISBN 978-1-84176-282-1
  • Millett, Allan R., ,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10, ISBN 978-0-7006-1709-8
  • Montross, Lynn; Canzona, Nicholas, 3, Austin, Texas: Robert J. Speights, 1992, ISBN 978-0-944495-03-2
  • Mossman, Billy C., ,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0, ISBN 978-1-4102-2470-5
  • Roe, Patrick C., , Novato, California: Presidio, 2000, ISBN 978-0-89141-703-3
  • Russ, Martin, , New York, NY: Penguin Books, 1999, ISBN 978-0-14-029259-6
  • Shrader, Charles R., ,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95, ISBN 978-0-313-29509-6
  • Spurr, Russell, , New York, NY: Newmarket Press, 1988, ISBN 978-1-55704-008-4
  • Tucker, Spencer C.; Kim, Jinwung; Nichols, Michael R.; Pierpaoli, Paul G. Jr.; Zehr, Norman R., I,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2000, ISBN 978-1-57607-029-1
  • 徐焰, ,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ISBN 978-7-5043-0542-8 (中文)
  • 徐焰; 李健,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0 [200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中文)
  • 徐焰、李健 等,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0 [200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中文)
  • Zhang, Shu Guang, ,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5, ISBN 978-0-7006-0723-5
  • Appleman, Roy. . 1990. ISBN 0-89096-395-9.
  • Crocker, H.W. . Crown Forum. 2006. ISBN 1-40005-363-3.
  • Fehrenbach, T.R. . Dulles, Virginia: Brassey's. 1963. ISBN 1-57488-259-7.
  • Halberstam, David. . New York: Hyperion. 2007. ISBN 978-140130-052-4.
  • Russ, Martin. . Penguin Books. 1999. ISBN 0-14029-259-4.
  • Schnabel, James F. . U.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 S. Army. 1988.
  • Sheehan, Neil.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8. ISBN 0-67972-414-1.
  • 张铚秀,《军旅生涯》(张铚秀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ISBN 7-5065-3589-0
  • Wayne E. Webb (1998). Cannon and Rifle: The Story of King Battery in Korea...1950

延伸閱讀

  • Frank, Benis M. . Colloquium on Contemporary History Project. U.S. Marine Corps Historical Center. 2003-02-24 [2006-11-05].
  • Roe, Patrick C. . Presidio. 2000-05-04. ISBN 0891417036.
  • Appleman, Roy, 2, College Station, TX: Texas A and M University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1987, ISBN 978-0-89096-283-1
  • Appleman, Roy, ,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2, ISBN 978-0-16-035958-3
  • Chae, Han Kook; Chung, Suk Kyun; Yang, Yong Cho, Yang, Hee Wan; Lim, Won Hyok; Sims, Thomas Lee; Sims, Laura Marie; Kim, Chong Gu; Millett, Allan R. , 编, , Volume II,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1, ISBN 978-0-8032-7795-3
  •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第2卷,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ISBN 978-7-80137-390-8 (中文(简体)‎)
  • Cowart, Glenn C., ,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2, ISBN 978-0-87249-829-7
  • Drury, Bob; Clavin, Tom, , New York, NY: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9, ISBN 978-0-87113-993-1
  • Farrar-Hockley, Anthony, , Volume I, London, England: HMSO, 1990, ISBN 978-0-11-630953-2
  • Fehrenbach, T.R., , Dulles, VA: Brassey's, 1963, ISBN 978-1-57488-259-9
  • Hayhurst, Fred, , New York, NY: Vanguard Press, 2001, ISBN 978-1-903489-12-3
  • O’Donnell, Patrick K., , Cambridge, MA: Da Capo Press, 2010, ISBN 978-0-306-81801-1
  • Owen, Joseph R.,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 ISBN 978-1-55750-416-6
  • Rasula, George A, , New York, NY: The New York Military Affairs Symposium, 2012 [2013-06-11]
  • Simmons, Edwin H. (2002). Frozen Chosin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Part 6). Quantico, VA: 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 History Division. PCN 19000410000.
  • Stanton, Shelby L., , Novato, CA: Presidio, 1989, ISBN 978-0-89141-258-8
  • Taylor, George O., , Washington, D.C.: Army Magazine,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Vol 52, # 7, July 2002, pages 43–48), 2002, ISSN 0004-24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5)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长津湖战役

参见

  • 北極熊團
  • 杨根思(時任志願軍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3連連長,在此戰役中與美軍同歸於盡)
  • 呂超然(美陸戰一師士兵,曾在此戰役中使用中文誘騙志願軍士兵不要開槍為戰友贏得開火先機)
  • 迟浩田(時任志願軍二十七軍七十九師二三五團三營教導員)
  • 文在寅(父母在長津湖戰役時撤離北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