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

陽曆(又稱太陽曆英語:),起源於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1][2],為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位置,或地球上所呈現出太陽直射點週期性變化,所制定的曆法;不據月亮的月相周期,歲實為365.2421897日,有大小月之分,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各三十一日;四、六、九、十一月各三十日。而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閏年二十九日。

華語文化中,「陽曆」一詞有時會被特指為公曆,以與中國傳統農曆陰曆有所區別。

回歸陽曆

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春分陽光直射在赤道時,當天時間平均,之後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漸變長,氣溫隨之昇高,直至夏至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時,日照時間達到最長,接著日照時間逐漸變短,到秋分陽光再次直射赤道,晝夜時間又再平均,此後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漸變短,氣溫跟著降低,直至冬至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時,日照時間達到最短,後來日照時間逐漸變長,再回到春分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日照時間在夏至時達最短,冬至時達最長,與北半球相反),依此太陽直射點週期性變化,2000年時計365天5小時48分45.19秒(或計365.2421897天),定為一個回歸年,所制定的曆法,稱為「回歸陽曆」。

以下為回歸陽曆:

  • 格里曆(),即公曆,1年分為12個月。
  • 儒略曆(),1年分為12個月。
  • 巴哈伊曆(),1年分為19個月。
  • 科普特曆(),1年分為13個月。
  • 伊朗曆(),1年分為12個月。

上述曆法皆以365天定為一,與回歸年有所誤差,藉由置閏的方式,在指定的期間加入一天,被延長的一年稱之為閏年,其他稱為平年

恆星陽曆

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觀察天體上各恆星變化,會發現太陽與黃道帶星群存在一個週期變化,依此太陽在黃道帶位置的週期性變化,2000年時計365天6小時9分9.76秒(或計365.256363004天),定為一個恆星年,所制定的曆法,稱為「恆星陽曆」。

以下為恆星陽曆:

  • 印度曆()。
  • 孟加拉曆()。
  • 馬來亞曆()。
  • 泰米爾曆()。

参见

外部链接

參考文獻

  1. 中國歷史故事網責任編輯. . 中國內地: 中國歷史故事網. 2010-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中文).
  2. 章世新. . 台灣: 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2015/09/01. ISBN 9789863920298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