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國

附庸國英語:)是指在別的宗主國輕度統治之下,主權严重不完整的國家,是從屬國的一种。

定义

附庸中文原意是指在中國周朝封地未滿五十里、附屬於諸侯國的小國或小領主[1],例如秦非子,可世襲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附庸國一般指有一定自治能力,但其外交、憲法卻處處受到宗主國的限制和否認的政权。一般是像中國鄂圖曼帝國這樣面積大的國家中的不同民族獨立出來的國家,和宗主國有著密切的附庸關係

附庸國和其宗主國一樣,可以是任何國際關係法和條約的主體。但在主權上卻受到宗主國的限制,和別國締結條約亦是如此。這和保護國不同。像奥斯曼帝国以前就是埃及保加利亞的宗主國[2]

實質上就是擁有不完全的主權,但是卻不接受宗主國保護的半主權國、比自治領保護國待遇要差的國家[3]

世界各國的官方說法是現在已經沒有符合這些定義的附庸國了。新的、從大國的一部份獨立出來的國家,只是需要大國的保護(其實大國大多數時候自己就是麻煩製造者,詳見霸權主義帝國主義),並沒有附庸關係、國家主權是對等的。採取國際法中的自由連合的概念。

列表

以下把歷史上的附庸國列出。[2]

附庸國国旗附庸國地圖宗主國国旗宗主國地圖歷經時間條約依憑參考註釋
塞爾維亞公國 奥斯曼帝国 1830年-1878年 1878年後獨立。
埃及王國 奥斯曼帝国 1840年-1914年 1914年演變為大英帝國保護國
罗马尼亚联合公国 奥斯曼帝国 1856年-1878年 1859年中,摩爾達維亞瓦拉几亚合併。1878年的《柏林條約》中獲得承認,羅馬尼亞王國也是如此。
保加利亚大公国 奥斯曼帝国 1878年-1908年 1908年期間的保加利亞王國獨立。
琉球國 大日本帝國 1871年-1879年 琉球處分 1945年8月30日后為美國統治琉球時期,后美國將治權歸日本
大韓帝國 大日本帝國 1905年-1910年 乙巳條約第二次日韓協約日韓合併條約 1910年8月22日后為日治朝鮮時期,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南北分治。
越南王國 大清帝國 1802年-1858年 中法新約 大清帝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越南併入法屬印度支那
越南王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83年-1945年9月2日 第一次順化條約 大清帝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越南併入法屬印度支那
大蒙古国 中華民國 1915年-1919年 中俄蒙协约 1915年外蒙古取消獨立,實行自治,1919年取消外蒙古自治,北洋政府直接統治外蒙古。[4]
 滿洲國 大日本帝國 1932年-1945年 日滿議定書 1945年8月19日溥儀等人被蘇聯紅軍俘虜,滿洲國滅亡。
越南帝國 大日本帝國 1945年 波茨坦会议 1945年8月30日解散,回歸法屬印度支那

现行类似于附庸国列表

附庸國国旗附庸國地圖宗主國国旗宗主國地圖歷經時間 條約依憑參考註釋
 巴勒斯坦 以色列國 1994年- 加薩-傑里科協議、奧斯陸協議 以色列國與巴勒斯坦解放陣線達成協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
 北塞浦路斯 土耳其共和国 1974年- 塞浦路斯问题塞浦路斯安南计划 1960年8月16日,賽普勒斯共和國宣告成立。随后希土两族摩擦不断。1974年,塞浦路斯国民警卫队领导发动军事政变,企图将塞浦路斯并入希腊。兩族因為制憲問題爆發嚴重的流血衝突土耳其同年随后入侵武装干涉。

1975年2月,土耳其族在土耳其政府的支持下在尼古西亞以北建立了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但僅獲土耳其承認。

 德涅斯特河沿岸 俄羅斯聯邦 1990年- 苏联解体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 2006年的全民公投,97%的选票支持该地區独立并在未来加入俄罗斯联邦,94%的选民反对放弃独立成为摩尔多瓦的一部分。2014年3月,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米哈伊尔·博拉(Mikhail Burla)向俄罗斯国家杜马(国会下议院)主席谢尔盖·纳雷什金提出了请求,要求加入俄罗斯联邦。
 阿布哈茲 俄羅斯聯邦 1991年- 苏联解体南奥塞梯战争 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之后,阿布哈茲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驱逐了領土上的所有格鲁吉亚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宣称的全部領土并再次宣示它的独立地位。但是这个国家不为联合国与国际上多数国家承认。[5][6]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不同的是,未来不寻求和俄罗斯联邦进行政治上的合并,但会维持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南奥塞梯 俄羅斯聯邦 1991年- 苏联解体俄格战争 俄罗斯于2008年俄格战争后首先承认南奧塞提亞并建交。2016年5月30日,南奥塞梯共和国将在2017年4月就加入俄联邦的问题举行全民公投,总统列昂尼德∙季比洛夫与议会主席阿纳托利·比比洛夫已于26日签署了相关声明。

南奧塞提亞的官員表示,他們將允許俄羅斯在當地設立軍事基地,在幾年內,南奥塞梯將與俄羅斯自治共和國合併,成為俄羅斯的一部份。[7]

 阿尔察赫 亞美尼亞 1991年- 苏联解体納哥諾卡拉巴克戰爭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普遍被國際承認為亞塞拜疆的一部分,[8]但大部分地區由阿尔察赫共和国實際統治。該國係以前亞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範圍為基礎所建立,實質獨立但尚未被普遍承認。自1988年卡拉巴赫運動發生起,亞塞拜疆就無法對該地區行使政權。1994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結束以後,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明斯克小組的調停下,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疆政府代表已經針對該地區的爭議狀態舉行過多次和平會談。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俄羅斯聯邦 2014年- 烏克蘭危機頓巴斯戰爭

東烏克蘭各地在克里米亞公投後亦爆發親俄示威,他們亦要求在東烏克蘭舉行像克里米亞一樣的公投,加入俄羅斯聯邦。示威者屢次與警察發生衝突,更於4月初攻佔了頓涅茨克的政府行政大樓及盧甘斯克的安全部門大樓,並宣布建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及「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並決定在5月11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獨立。[9][10]頓涅茨克州南部城市馬里烏波爾更在4月17日爆發親俄武裝份子與烏克蘭軍隊的衝突,烏克蘭內政部長阿瓦科夫聲稱有親武武裝分子襲擊當地國民衞隊基地,烏軍作出反擊擊斃三名武裝分子。[11]接著東烏克蘭各地亦繼續有親俄份子佔領政府大樓的事件。親俄武裝份子亦控制了斯拉維揚斯克,烏克蘭政府宣稱要是進行反恐行動,自4月起派軍試圖重奪而與武裝份子發生多次激烈戰鬥。[12]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俄羅斯聯邦 2014年- 烏克蘭危機頓巴斯戰爭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位于顿巴斯的历史区域,于1922年被添加到乌克兰领土内。[13]大多数人口说俄语;俄罗斯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乌克兰历届政府试图质疑乌克兰国内俄罗斯文化的合法性,因为乌克兰独立宣言经常导致政治冲突。 在乌克兰全国选举中,形成了一种非常稳定的模式,自1994年总统大选以来,顿巴斯和乌克兰西部地区投票支持了相反的候选人。维克托·亚努科维奇,一名亲近俄罗斯的顿涅茨克人,2010年当选为总统。他在2014年乌克兰革命中的被政变推翻导致了乌克兰东部的抗议活动,乌克兰东部逐渐升级为新成立的乌克兰政府与当地武装民兵之间的武装冲突。[14]由此,引发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禮記·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2. 寺沢一、山本草二、広部和也編 (编). . 初版. 青林書院. 1989-06: 112頁. ISBN 978-4417007517.
  3. 佐分晴夫. . . 小学館. [2010-04-11].
  4. (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8-03-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04).
  5. Online Magazine - Civil Georgia
  6.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 Georgia’s South Ossetia Conflict: Make Haste Slowl 存檔,存档日期2008-08-20.
  7. 南歐希夏官員:俄將併吞我們,中華日報
  8. . United Nations. 14 March 2008 [30 Aug 2015].
  9. . The Guardian. 2014-04-07 [201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10. . BBC中文網. 2014-04-06 [2015-02-25].
  11. . BBC中文網. 2014-04-17 [2015-02-25].
  12. . euronews.com. 2014-04-15 [201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
  13. Andrés, César García. (PDF). Revista de Stiinte Politice (RST). 2018, 58.
  14. Petro, Nicolai N., Understanding the Other Ukraine: Identity and Allegiance in Russophone Ukraine (1 March 2015). Richard Sakwa and Agnieszka Pikulicka-Wilczewska, eds., Ukraine and Russia: People, Politics, Propaganda and Perspectives, Bristol, United Kingdom: 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dited Collections, 2015, pp. 19-35.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57476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