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俄羅斯

新俄羅斯俄语:羅馬化烏克蘭語转写:[3],又称人民共和国联盟,是於2014年5月22日由聲稱從烏克蘭獨立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所组成的邦联。为乌克兰-俄罗斯战争(顿巴斯战争)的参战方。外援为俄罗斯联邦。2015年5月20日,兩個成員國的政府共同宣布邦联正式解散[4][5]

新俄羅斯

頂部:国旗
底部:军旗
国徽
国歌:存活下来,新俄罗斯!
()
2014年11月,「新俄羅斯」邦联控制的領土範圍(紅色和粉紅色部分)及有爭議地區(橙色部分)
2014年11月,「新俄羅斯」邦联控制的領土範圍(紅色和粉紅色部分)及有爭議地區(橙色部分)
首都頓涅茨克
官方语言俄羅斯語烏克蘭語[1]
宗教東正教俄罗斯正教会(官方)
成员
政府臨時邦聯
 國民議會議長
奧列格·察廖夫[2]
 頓內次克總統
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扎哈爾琴科
 盧甘斯克領導人
伊戈爾·普羅特尼茨基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组成的邦联
 宣布成立
2014年5月22日
 
17000平方公里
 人口
6592894人
网站
2014年11月,「新俄羅斯」邦联控制的領土範圍(紅色部分)及有爭議地區(白色部分)

詞源

新俄羅斯是一個歷史名詞,其歷史上的疆域包括黑海北部連接俄羅斯帝國的領土,於18世紀下半葉俄羅斯-土耳其戰爭時產生,包括今烏克蘭東南部各州,以及庫班區域。這個詞一直使用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後,之後新俄羅斯土地的割讓被蘇聯政府教育视作為十月革命的結果和妥協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兩國之間的分歧。

在21世紀中,歷史名詞“新俄羅斯”再次被提起是2014年4月17日俄羅斯聯邦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一個與公民直播的電視連線上說的對話:「通過使用更多的歷史名詞,我想說,新俄羅斯原來不是烏克蘭的領土。這裡是哈爾科夫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尼古拉耶夫敖德薩,它們是在1922年蘇聯時代俄羅斯劃分給烏克蘭管轄的領土。至於為什麼蘇聯政府當初這樣做,我並不知道。」[6]

歷史

在1200年前基輔羅斯是俄羅斯、小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是東斯拉夫人民族之共同文化發源地和搖籃,三國都承認基輔羅斯為羅斯文明之母,隨後蒙古金帳汗國入侵基輔羅斯而滅亡,以及波蘭-立陶宛大公國的軍事干預逐漸將古基輔羅斯之領土分裂成3個國家,往後俄烏兩國並簽訂佩列亞斯拉夫爾條約合併共同抵禦波蘭的入侵,而在彼得大帝時期全俄羅斯和烏克蘭完成統一,將古基輔羅斯的各公國領土收復,但在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後烏克蘭受到納粹德國和外國勢力干預而培養其極端民族主義份子如班德拉等獨立之,烏克蘭語並非歷史悠久之語言其形成時間在100多年前,因此俄羅斯語和烏克蘭語及其他東斯拉夫語在比較語言學上是很接近的。在血緣上俄羅斯和烏克蘭都為東斯拉夫人。

俄羅斯與烏克蘭民族分裂之過程

蒙古征服俄羅斯後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古基輔羅斯滅亡,兩國共同的歷史開始出現分歧[7],基輔羅斯分裂成3個部份尚未被蒙古征服的西北部份羅斯是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成為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的一部份,東北部基輔羅斯成為殘餘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及繼承國莫斯科大公國,東南部烏克蘭和俄羅斯依據被蒙古征服時間的不同分裂成東南烏克蘭和俄羅斯,以及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軍事干預往後基輔羅斯分裂成大俄羅斯、小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個國家。伊凡雷帝時期莫斯科公國從一個小公國逐漸統一了古基輔羅斯分裂的的領土,此時蒙古金帳汗國因為內部的分裂和爭奪大汗王位而分裂成許多小國家如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而西烏克蘭卻被立陶宛大公國併吞,隨後又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員。烏克蘭中部的哥薩克人哥薩克酋長國拒絕接受波蘭貴族的控制,因波蘭強迫西烏克蘭改信天主教,經常與波蘭聯邦發生衝突,西部烏克蘭的利沃夫成為小波蘭的一部份,中部烏克蘭要求改為加入文化相同的俄羅斯基督教東正教派,最終哥薩克議會於1654年通過佩列亞斯拉夫條約,加入莫斯科公國[8]。在伊凡雷帝死後波蘭國王扶植了假王子-自稱是伊凡雷帝幼子德米特裡的偽王,1612年莫斯科保衛戰波蘭人一度占領了莫斯科後來遭莫斯科人民起義推翻,隨後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稱自己為莫斯科大公和俄國沙皇。17世紀中期,烏克蘭逐漸和俄羅斯帝國融合,此後在18世紀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與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瓜分波蘭後西烏克蘭和俄羅斯完成統一,古基輔羅斯領土在此時以完全收復。在200多年之後的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扶植了烏克蘭國傀儡政權其間又有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西蒙·彼得留拉领导的军队屠殺俄羅斯人,而二戰之後納粹德國亦扶植親納粹的班德拉政權和烏克蘭反抗軍,二戰結束後一部份班德拉份子前往美國發展成為反蘇工具,直到蘇聯解體後班德拉主義者回到烏克蘭發展新納粹主義並成為2014年初美國支持邁丹獨立廣場革命的參與者,在隨後的烏克蘭內戰中他們加入了烏克蘭國民近衛軍

2013年底烏克蘭政治危機

2013年11月,烏克蘭政府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這一決定導致了首都基輔市中心出现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並擴展至烏克蘭其他城市,此即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到2014年1月中旬,轉變成大規模的反總統和反政府運動。之後在2月21日,亞努科維奇總統讓步而與反對派簽署了用以解決危機的協議[9]。同日,亞努科維奇離開基輔。2月22日,最高拉達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布重新選舉。反對派在政變後废除他的總統權力,並佔領了政府大樓。該法令還任命最高拉達於5月25日提前舉行總統大選[10],而烏克蘭總統的職責已委託給最高拉達阿列克亞歷山大·圖奇諾夫主席。

烏克蘭新政府成立以後,采取政策削弱俄语地位[11],例如廢除俄語為東南部各州的官方語言、禁止在國家升學考試中使用俄語、關閉俄語電視台、減少以俄語教學的學校和加速推動烏克蘭化等[12][13]。前政府官員和金雕特警隊遭清算。因為不滿這些政策,東南部俄語區部分居民開始抗議新政府的政策(烏克蘭東南部約有800萬俄羅斯族,說俄語的居民則約有1,500至2,000萬)。

烏克蘭國民語言分別狀況

2月23日,最高拉達宣布廢除《關於國家語言政策基本法》。該法為2012年7月3日通過,為少數民族人口數超過10%的地區實行兩種官方語言提供法源。新政府上台後該法被否決,但臨時代理總統亞歷山大·圖爾奇諾夫稱該法律仍然有效。

在首都基輔的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新領導人宣布恢復参与歐洲一體化的行动,獲得西部民眾的支持,並迅速鞏固了其權力。隨後東南部民眾開始反對新政府,抗議新政府拒絕考慮講俄語的少數民族權益。隨後克里米亞發生政變,塞瓦斯托波爾市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聯合宣布公投,拒絕承認新烏克蘭政府的合法性,並呼籲俄羅斯聯邦政府提供合作和援助。幾週後,克里米亞宣布獨立為克里米亞共和國,並舉行獨立公投以决定克里米亞是否加入俄羅斯聯邦。

在基輔對峙期間,一些東南部烏克蘭政治人物和領導人表示烏克蘭聯邦化和權力下放地方政府是一個可能的解決辦法,可以擺脫這種東西對抗的分裂局面。這個想法在政權更迭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來自前東南部區域市政局的代表人和執政黨(包括地區黨等),在其市議會議開始後採取措施試圖讓烏克蘭中央承認俄羅斯的兩點建議:要求推動烏克蘭聯邦化及質疑新政府的合法性[14][15]

烏克蘭東南部內戰

烏克蘭東南部民间武装在頓涅茨克設置的路障。2014年4月23日。
東南部親俄民眾的抗議活動

在烏克蘭東部,特別是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哈爾科夫,發生反對新烏克蘭當局的抗議。示威者拒絕承認新的烏克蘭當局合法性而贊成烏克蘭聯邦化,並反對烏克蘭新政府任命東南部地區新的州長,認為其目的是非法的。他們主張在自己的地區選擇自己的“人民領袖”。4月6日,烏克蘭東南部抗議者付諸了行動,他們佔領了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的一些行政大樓和哈爾科夫地區市政府等機構。隨後,聯邦制的主张實際上已經被事实上的“東西烏克蘭分裂”所取代。

4月14日,議長及代理總統亞歷山大·圖奇諾夫表示,將對烏克蘭東南部那些非法持有武器的人,展開反恐措施。

5月17日,烏克蘭總檢察長認定“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為恐怖組織。辦公室發言人解釋說,這些組織具有和恐怖組織相似的功能:清晰的層次結構、融資和武器供應渠道,以及恐怖行為等,烏克蘭當局正在偵查相關的刑事案件。

獨立宣言

2014年5月24日在頓涅茨克,自行宣布独立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總理亞歷山大·扎哈爾琴科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代表阿列克謝·卡爾亞金(Alexei Karjakin)簽署了合併兩個共和國的文件《新的國家:新俄羅斯》。

不過,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總統伊戈爾·普羅特尼茨基說,建立新俄羅斯,並不意味著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組成共和國制的聯盟,他們將繼續以各自獨立的邦聯制國家存在:

5月11日在頓涅茨克的獨立公投

該共和國將繼續保持獨立的事實,也證實了烏克蘭親俄政治家帕維爾·古巴廖夫的看法 。

同時,在頓涅茨克成立了“民族團結陣線”,共有來自烏克蘭東南部八個州的145位代表參加,該組織將在烏克蘭東南部凝聚支持者,並推動烏克蘭各地區的聯邦化。[16]

深綠色突出的部分是新俄羅斯當前宣稱的領土,淺綠色部分是聲稱曾經是新俄羅斯的歷史領土。
深綠色突出的部分是新俄羅斯當前宣稱的領土,淺綠色部分是聲稱曾經是新俄羅斯的歷史領土。

然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總理瓦西里·尼基京在5月25日說,達成的協議是關於建立人民共和國聯盟,而不是新的俄羅斯。他補充說,該聯盟的宗旨是合作夥伴關係,例如,在經濟和軍事領域。

“新俄羅斯”的領導大會在頓涅茨克舉行,帕維爾·古巴廖夫被選為總理。這項決定獲得一致通過,將曾經是新俄羅斯歷史領土上的人民團結起來。一旦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團結起斯拉夫人,我們將贏得我們的領土的其餘部分。

领袖身亡

頓涅茨克总统亞歷山大·扎哈爾琴科,于2018年8月31日在頓涅茨克市中心咖啡馆遭遇汽车炸弹袭击身亡[17]

明斯克協議

2014年,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同意和新俄羅斯聯邦代表簽訂停火協議《明斯克協議》,條約中烏克蘭政府同意給予東部兩州的特殊自治地位[18][19]

2014年9月5日,烏克蘭政府和烏東南部武裝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市簽訂停火協議同意給予東南部兩州自治權,但兩州仍留在烏克蘭領土內[20]。但東南部地區領導人多次表示不會放棄爭取獨立。9月16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一項法律給予在頓巴斯的地區特殊自治地位[21]

國家標誌

2014年5月13日公開的新俄羅斯聯邦国旗,基于俄羅斯國旗俄羅斯帝國國旗基礎上的修改。
2014年8月13日國民議會所採用的俄羅斯國旗版本。用作於民用旗及非官方民族主義旗幟。
2014年8月13日公開的新俄羅斯軍旗,改編自俄羅斯海軍的聖安德烈十字架軍旗。
2014年8月13日公開的新俄羅斯軍旗,改編自俄羅斯海軍的聖安德烈十字架軍旗的一个變體。

2014年5月中旬,“顿涅茨克人民州長”宣佈新俄羅斯國旗的設計[22],對於不同的單位頒發11個不同的標誌[23]。2014年5月31日,新俄羅斯官方標誌獲得批准[24]

新俄羅斯軍旗由以鮮紅的矩形作為底圖,配上蔚藍的聖安德魯十字架與銀色邊框——自俄羅斯海軍軍旗修改而來,這對新俄羅斯的出現和認同起到了顯著的軍事作用[25]。該標誌目前廣泛應用於新俄羅斯的領土,是官方符號[26][27][28][29][30]

經濟

2014年5月20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的過程中,開始推動位於新俄羅斯的烏克蘭企業、工廠和機構的國有化。[31]

軍事

新俄羅斯的武裝力量包括:頓巴斯民兵、地方自衛隊和大多由前烏克蘭政府軍人組成的東南部正規軍。當局表示成立軍隊是為了保護新俄羅斯的領土、防禦其他國家的軍事侵略,以及在新俄羅斯境內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鬥爭。

2014年7月,新俄羅斯武裝部隊的人數約為2萬人[32],有約200多輛戰鬥車輛[33]。當局表示從現有烏克蘭東南部軍火庫繳獲和兵工廠組裝的裝甲車、坦克與各種重型武器,均由志願者組成的技師團隊完成[34]

圖片集

参考文献

  1. . News of the Donetsk Republi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2).
  2. . [2014-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3. . ИТАР-ТАСС. 2014-07-15 [2014-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4. . Ukraine Today. 20 May 2015 [201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1).
    Vladimir Dergachev; Dmitriy Kirillov. [Project "New Russia" is closed]. Gazeta.ru. 20 May 2015 [201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9) (俄语).
  5.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15-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6. Transcript: Vladimir Putin’s April 17 Q&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華盛頓郵報. 17-4-2014
  7. Gumilev, Lev. . AST. 2005. ISBN 5-17-012201-2.
  8. Shambarov, Valery. . Algorithm Expo, Moscow. 2007. ISBN 978-5-699-20121-1.
  9. . [201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9).
  10. . [201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11. http://polemika.com.ua/news-139582.html#title 存檔,存档日期2014-07-17.
  12. . [201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6).
  13. .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14. . [201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15. . [201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1).
  16. . [2014-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1).
  17. 快讯!顿涅茨克领导人亚历山大·扎哈尔琴科在爆炸中身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8-08-31 环球网
  18. . [2014-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19. . [2014-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8).
  20. . [2014-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8).
  21. . [2014-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8).
  22. . [2014-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0).
  23. . [2014-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2).
  24. . Новости Донецкой Народн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201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31).
  25. Чаленко А. . Известия. 2014-03-20 [201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7).
  26. . [2014-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5).
  27. . [2014-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5).
  28. . [2014-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5).
  29. . [2014-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30. . [2014-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6).
  31. .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32. .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4).
  33. . publisher-vesti.ru. 2014-08-12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9).
  34. .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