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察赫共和国

阿尔察赫共和国亞美尼亞語转写:[4],或译为阿尔扎赫共和国,又名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ISO 9985轉寫:Lernayin Gharabaghi Hanrapetut’yun),中文简称纳卡纳卡共和国,是外高加索地區的一个共和国,仅爲三個非聯合國會員国家承認[5]联合国和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均将其视为亞塞拜然的一部分;自1991年至2020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前它控制了原蘇聯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治下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大部分領土以及週邊的一些區域以及大部分的納哥地區,西接亞美尼亞,南連伊朗[6]

阿尔察赫共和国a

(亞美尼亞文)
地位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首都
及最大城市
斯捷潘納克特
官方语言亞美尼亞語
政府阿爾察赫政府
 总统
阿拉伊克·阿魯秋尼揚
格里戈里·马尔季罗相
阿绍特·古良
立法机构国民议会
成立
 宣告独立
獨立日:1991年12月10日
(自 阿塞拜疆獨立)[1]
1988年-1994年
2020年
面积
 总计
3,170平方公里
人口
 2013年估计
146,600[2]
 2015年普查
150,932[3]
GDPPPP2015年估计
 总计
$1.7亿(n/a
 人均
$11,263(2015年估計)(n/a
货币阿尔察赫德拉姆(法定) 
亚美尼亚德拉姆 (實際) 
AMD
时区UTC+4AMT
电话区号+374 47b
互联网顶级域
  1. 前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亚美尼亚共和国」以及「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可與現國名等同使用。另外地圖為2020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前阿尔察赫共和国的控制區域

阿尔察赫是一个山地国家,平均海拔高达1097米。绝大部分纳卡居民为基督徒亚美尼亚人,并且多数隶属于亚美尼亚使徒教会。阿尔察赫实行总统制,并设有一院制国民议会。一些人認為阿尔察赫對亞美尼亞的依賴程度已使阿尔察赫在許多方面已儼然如亚美尼亚的一部分。[7][8]

2020年9月至11月,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发生冲突。阿塞拜疆军队夺回了纳卡地区的部分地区。11月10日,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俄罗斯达成停火協議,亚美尼亚需要将阿尔察赫共和国所辖的阿格達姆區拉欽區克爾巴賈爾區交还阿塞拜疆。俄羅斯維和部隊進駐拉钦走廊及亚美尼亚與阿塞拜疆双方接触线,阿塞拜疆保证进出拉欽走廊的人员、车辆、货物安全。[9]

名称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名称是对先前存在的行政实体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名称的修改,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于1923年建立在时称卡拉巴赫的山地(俄語:,意为“在山上”[10][11])区域(名称“卡拉巴赫”来自突厥语“kara”-黑,和波斯語 bâğ-花园,名称起源于中世纪晚期[10])。但亚美尼亚人更喜欢用更古老的亚美尼亚人王国-阿尔察赫王国的名字命名为“阿尔察赫”(亞美尼亞語[11],名称取自“Ar”(亚兰)和“tsakh”(树林/花园),即亚美尼亚东北部第一个纳哈拉尔休尼克的花园[12]

历史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早期居民是因活动于卡拉河阿拉斯河两河之间而得名的卡拉—阿拉斯人

根据当地的一则经外传说,纳卡的两个河谷属于诺亚子孙们最早的一批定居地。[13]

阿爾察赫在古代曾屬於亞美尼亞高加索阿爾巴尼亞波斯等多個政權,18世紀併入帝俄。

由于俄羅斯帝國在1917年解體,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相继获得独立,雙方均对以亞美尼亞人居多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區主張領土主權。在两国并入新成立的蘇聯后,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得以于1923年成立,並且隸屬於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随着苏联解体,该地区又重新成为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两国争端的缘由。1991年,纳卡州和临近的邵武勉区举行了公民投票,但境內阿塞拜疆人拒绝投票,最終結果選擇独立取得了99.89%的壓倒性支持,旋即纳卡宣告獨立。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于1991年引发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间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1994年5月雙方在俄罗斯斡旋下签署停火协议,双方的实际控制线成为纳卡之后的國界。虽然有一些小的冲突,但两个声索国以及纳卡当局直在2016年冲突之前大致上一直处于和平状态。

2020年9月27日,在亞塞拜然方事先有所準備下,決意「收復失土」而向阿爾察赫大舉進攻,两国在纳卡地区激烈戰鬥,再次引發全面戰爭。唯此次亞塞拜然在無人機等新科技助陣下已令阿爾察赫方損失慘重,雖經多次國際調停,但截至同年11月,戰爭仍未有任何平息跡象[14][15]

2020年11月10日,亞美尼亞總理帕希米揚宣布与亞塞拜然與俄罗斯达成停火协议。按照协议,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两军维持阵地位置不变,亚美尼亚需在11月15日前将克爾巴賈爾區交还阿塞拜疆,11月20日前交还阿格達姆區,12月1日前交还拉欽區。沿纳卡地区两军接触线、拉钦走廊布置俄羅斯维和部队。阿塞拜疆保证纳卡地区人员、货物、车辆双向流动安全。[16][17]

相关地图
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位置
阿尔察赫实控(黃色)和声索(橘色)图
阿尔察赫共和國地圖(淺黃色和淺橘色為實際控制區域)
民族分布地圖(1995年),几乎全部为亚美尼亚人

地理

阿尔察赫共和国声称其领土为11,430平方公里[18](政府称其中100平方公里是阿塞拜疆军队“占领”的[19])。该国大部分为陡峭的山区,地势从西向东下降[20]。该国最高峰木罗夫达戈山为3723米,全国平均海拔为1097米[20]

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摄氏度。7月至8月的月平均最高温度为21-22摄氏度,最低温度为1月至2月的-1-0摄氏度[20]

政治

阿尔察赫採用總統制,行政權力主要由總統掌握,作為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阿尔察赫共和國議會則掌握立法權,共有33席,任期為5年。

外交關係

外交部位於斯捷潘納克特,而阿尔察赫在以下地區擁有駐外館處: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德國俄羅斯美國法國以及專門處理中東事務的貝魯特代表處。

目前承認阿尔察赫主權地位的國家只有阿布哈茲南奧塞提亞聶斯特河沿岸三個未受普遍承認的國家

國家承認日期注釋
 阿布哈茲2006年11月17日2007年9月26日建交(非联合国成员)
 德涅斯特河沿岸2006年11月17日2007年9月26日建交(非联合国成员)
 南奥塞梯2006年11月17日2007年9月26日建交(非联合国成员)

行政区划

阿尔察赫共和国共分为7个区(Region)和1个直辖市。

区份 阿塞拜疆官方建制 首府 首府(阿塞拜疆语名称)
③⑥之間 斯捷帕纳克特市 汉肯德 - -
邵武勉区 卡尔巴贾尔区
戈兰博伊区
克尔巴贾尔 克尔巴贾尔
马尔达凯特区 卡尔巴贾尔区
塔尔塔尔区
阿格达姆区
马尔达凯特 马尔达凯特
阿斯凯兰区 霍贾雷区
阿格达姆区
阿斯凯兰 阿斯凯兰
马尔图尼区 霍贾文德区
阿格达姆区
马尔图尼 霍贾文德
哈德鲁特区 霍贾文德区
杰布拉伊尔区
菲祖利区
哈德鲁特 哈德鲁特
舒沙区 舒沙区 舒沙 舒沙
卡扎赫区 拉钦区
古巴德勒区
赞格兰区
贝佐尔 拉钦

经济

首都市中心的一家酒店

国家社会经济状况受到冲突的极大影响。但也有一些外国投资,大多数风险投资的来源来自亚美尼亚,俄罗斯,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伊朗和中东的亚美尼亚人。

电信行业是由卡拉巴赫电信(Karabakh Telecom)控股的[21],与亚美尼亚本土不同,这是由一家黎巴嫩投资的移动电话公司。

自2002年以来,随着Drmbon矿床的开发和运营,铜和金矿开采一直在进步。大约生产了27.28万吨(湿重)精炼矿产,平均铜含量为19-21%,金含量为32-34g/t。阿塞拜疆认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任何采矿业务都是非法的,并誓言聘请国际审计公司来确定阿塞拜疆国营矿石管理公司因此遭受的损失。阿塞拜疆政府于2018年宣布,正计划向国际法院和有关采矿公司注册所在国家的执法机构提出上诉。

银行系统由Artsakhbank(一家位于埃里温的亚美尼亚银行,履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国家银行的职能)和许多其他亚美尼亚银行管理。共和国也使用亚美尼亚德拉姆。

葡萄酒的种植和农产品特别是葡萄酒的加工(即葡萄酒,葡萄酒,干邑白兰地的储存)是经济发展的优先方向之一[22]

阿尔察赫的几座古代修道院深受游客欢迎,但多数造访游客都是海外亚美尼亚人

节日

阿尔察赫节日与亚美尼亚基本相同,1月1日的元旦和6月1日儿童节等节日与其他国家一致。[23]

日期 正式名称 本地名称
1月7日諸靈節Մեռելոց հիշատակի օր
2月20日阿尔察赫复兴日
3月8日妇女节Կանանց միջազգային օր
4月7日母亲节和美丽节Մայրության եւ գեղեցկության տոն
4月24日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纪念日Ցեղասպանության զոհերի հիշատակի օր
5月1日工人团结日Աշխատավորների համերաշխության միջազգային օր
5月9日武装力量胜利和舒沙解放日Հաղթանակի տոն, 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ան պաշտպանության բանակի եւ Շուշիի ազատագրման օր
5月28日共和国Հայաստանի Առաջի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ան օր
6月29日失踪的士兵和阵亡将士纪念日
9月2日独立日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ան օր
12月7日大地震纪念日
12月10日独立公投
宪法日
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ան պետական անկախության մասին հանրաքվեի և Սահմանադրության օր

参考文献

  1. Zürcher, Christoph. [Online-Ausg.].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7: 168. ISBN 9780814797099.
  2. (PDF). NKR. 1 January 2013 [20 February 2014].
  3. . STAF NKRE. 30 March 2016 [30 March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4. . [2016-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
  5. . Abkhazia.info.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6. . President.nkr.am. 1 January 2010 [6 May 2012].
  7. Hughes, James. . London: Cass. 2002: 211. ISBN 978-0-7146-8210-5. Indeed, Nagorno-Karabakh is de facto part of Armenia.
  8. Cornell, Svante. . New York: M.E. Sharpe. 2011: 135. ISBN 978-0-7656-3004-9. Following the war, the territories that fell under Armenian control, in particular Mountainous Karabakh itself, were slowly integrated into Armenia. Officially, Karabakh and Armenia remain separate political entities, but for most practical matters the two entities are unified.
  9.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0-11-10 [2020-12-04] (中文(简体)‎).
  10. . www.kulichki.com. [2020-12-04].
  11. . BBC News. 2020-11-18 [2020-12-04] (英国英语). Karabakh is a word of Turkic and Persian origin meaning "black garden", while "Nagorno-" is a Russian word meaning "mountain-". The ethnic Armenians prefer to call the region Artsakh, an ancient Armenian name for the area.
  12. Mkrtchyan, Shahen. Treasures of Artsakh. Yerevan: Tigran Mets Publishing, 2000, p. 10.
  13. Armenian Origins: An Overview of Ancient and Modern Sources and Theories by Thomas J. Samuelian (as a PDF file)
  14. . 浙江日报. 2016-04-11 [2016-04-12].
  15. . 新华网-瞭望. 2016-04-11 [2016-04-12].
  16. . 卫星网. 2020-11-10 [2020-11-10].
  17. . The Guardian. 2020-11-10 [2020-11-10].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18. . Nagorno Karabakh Republic Office in Washington, DC. [2015-10-09].
  19. . Karabakhtelecom.com. [6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y 2012).
  20. (PDF). "Institute of Political Research" SNCO. 2009 [22 March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1 November 2011).
  21. . 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ան Նախագահի պաշտոնական կայք. [2015-10-09].

参见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阿尔察赫共和国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