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曦
陳若曦小說充滿現實政治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並堅持寫實主義路線,寫作理念標榜「絕不無病呻吟」,內容深受肯定,曾獲得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及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藝獎、吳濁流文學獎等。
陳若曦 | |
---|---|
原文名稱 | |
出生 | 陳秀美 1938年11月15日 日治臺灣臺北縣永和(今新北市永和區) |
職業 | 小說家 |
國籍 | 大日本帝國(1938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至今) 美國(1984至今) |
教育程度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碩士 |
創作時期 | 1963年-至今 |
代表作 | 〈尹縣長〉 |
配偶 | 段世堯(1964年-1998年結婚) 陳明和(2001年-2003年結婚) |
兒女 | 長子:段煉-1967年(53-54歲) 次子:陳賡-1970年(50-51歲) |
生平
生於木匠家庭,民國46年(1957年)自北一女中畢業,就讀台大外文系,喜歡寫小說,與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畢業後留學美國。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李歐梵、郭松棻等是她在台大外文系的同學。她先是經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加錫()[lower-alpha 1]推薦,進入曼荷蓮學院進修,後轉入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研讀。
民國55年(1966年)隨著丈夫段世堯舉家前往大陸定居。好些朋友勸她三思,她仍執意前去。剛好碰上文化大革命,吃了不少苦頭,幸而她是回歸的台籍海外學人,而未受到更慘烈的遭遇。
民國58年(1969年)起任教於南京市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民國62年(1973年)離開大陸,舉家移居香港,擔任新法書院英文教師。民國63年(1974年)移民加拿大溫哥華,擔任銀行職員。此一期間,她將在中國大陸的耳聞目睹,寫了一系列小說《尹縣長》,民國65年(1976年)由台灣遠景出版社出版,她以當事人身份來寫,轟動一時。民國68年(1979年)應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中心之聘,移居美國。
民國68年(1979年)底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民國69年(1980年)1月8日,陳若曦由美返台,帶著一封旅美學者、作家簽署的信函面呈當時的總統蔣經國,表達海外學人對此事件的憂心,為高雄事件之民運人士求情,表明此事件是“未暴先鎮、鎮而後暴”。
這27位學者、作家是莊因、杜維明、阮大仁、李歐梵、張系國、許文雄、鄭愁予、鄭樹森、楊牧、許芥昱、歐陽子、葉維廉、田弘茂、張富美、白先勇、謝鐐章、余英時、許倬雲、陳文雄、張灝、劉紹銘、石清正、林毓生、水晶、楊小佩、洪銘水[1]。
民國72年(1983年)出任柏克萊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學系客座講師。民國73年(1984年)申請隨已有美國國籍的配偶段世堯加入美國國籍獲准。民國74年(1985年)五月於北京會見胡耀邦。民國78年(1989年)創組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並當選首任會長。
民國83年(1994年)應《星期天週刊》之聘,前往香港就職。民國84年(1995年)回台灣定居,並出任國立中央大學駐校作家,兼任慈濟大學教授。民國88年(1999年)獲《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遴選為十二位跨世紀作家之一。民國89年(2000年)出任南投縣駐縣作家。
民國90年-93年(2001年-2004年)間,擔任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秘書長,成績斐然,盈餘超過新臺幣一億多元,使常務董事蔡文甫大為激賞。
民國95年(2006年)出任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駐校作家。民國96年(2007年)當選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專欄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台灣銀髮族協會「藝文列車」主任委員。
主要作品
大學時期作品
- 〈欽之舅舅〉
- 〈灰眼黑貓〉
- 〈巴里的旅程〉
- 〈收魂〉
- 〈辛莊〉
- 〈喬琪〉
- 〈燃燒的夜〉
- 〈最後夜戲〉
- 〈婦人桃花〉
文革相關作品
- 〈尹縣長〉
- 〈耿爾在北京〉
- 〈歸〉
- 〈晶晶的生日〉
- 〈尼克森的記者團〉
- 〈查戶口〉
- 〈任秀蘭〉
- 〈丁雲〉
- 〈十三號單元〉
- 〈女友艾芬〉
- 〈文革雜憶〉
美國及兩岸三地人情世故相關作品
- 《突圍》
- 《遠見》
- 《二胡》
- 《紙婚》
- 《城裡城外》
- 《王左的悲哀》
- 《貴州女人》
在台時期作品
- 《女兒的家》
- 《打造桃花源》
- 《清水嬸回家》
- 《完美丈夫的秘密》
- 《堅持、無悔──陳若曦七十自述》
参考文献
- 陳若曦70自述《堅持·無悔》頁264,2008年,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