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派 (中國國民黨)

非主流派, 泛指1990年代在李登輝領導下的中國國民黨內與其主流意見不同的成員,亦即國民黨內的反李勢力。非主流派連同其後成立的新黨,雖然作為反對黨一員,但與最大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是對立關系,儘管曾在1996年合作推動二月政改;但在國民黨的主流派與非主流派之爭中,作為反對黨的民進黨堅決站在總統李登輝這邊。

歷史

中國國民黨主流派、非主流派的畫分始於二月政爭,為因應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國國民黨推舉黨內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時,國民大會中支持李登輝的「起立表決派」與反對李登輝的「要求投票表決派」發生爭論。李登輝當選第八任總統後,支持李登輝的成為主流派,反對李登輝的則成為非主流派。

隨著中國國民黨黨內矛盾的發展,非主流派系統分別有立法院新國民黨連線許歷農領導的新同盟會、孫安迪發起的中國國民黨救黨改革委員會宋楚瑜率領臺灣省政府系統出走。新國民黨連線在1993年離開中國國民黨、成立新黨,宋楚瑜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結束後另立親民黨

2000年10月,李登輝已離開中國國民黨權力核心,國民黨把李登輝開除黨籍,亦清除李系人馬,連戰與宋楚瑜和解,推動國親聯盟繼續對抗民主進步黨李登輝人馬組成的臺灣團結聯盟;適逢核四停建,新黨提出「泛藍」概念,將原「泛國民黨」之中非主流的勢力整合為在野黨政治聯盟。「非主流派」這個詞彙不再被使用。郝柏村林洋港等在李登輝離開國民黨後重返國民黨。

非主流系統介紹

  1. 新國民黨連線:1989年成立於立法院,成員主體是立法院的新生代增額立委,與萬年國會的老國民黨議員相比較有自主性,在政策上與國民黨中央時有衝突。1993年對立升高,遂脫離國民黨自立新黨,並在各級選舉與中國國民黨相抗,在部分時期如立場相左的民主進步黨有一定合作。2000年後轉型為泛藍剛性政黨,與中國國民黨結盟。
  2. 新同盟會:立場較為右傾,為一跨黨派政團。2000年以後,在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三黨皆有成員,存續至今。
  3. 臺灣省政府與新臺灣人服務團隊:1998年臺灣省政府遭到虛級化,宋楚瑜與李登輝關係惡化。1999年黨內聲望最高的宋楚瑜未獲李登輝支持競選總統,遂脫離國民黨自立,2000年競選落敗後組成親民黨

參考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