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斯科塞斯

马丁·斯科塞斯英語:義大利語:[skorˈseːze]1942年11月17日)原名马丁·查尔斯·斯科塞斯英語:),美國電影導演、監製、編劇和電影歷史學家。在他至今已超過50年的演藝生涯中,他的電影以黑色暴力描寫和大量粗口而著名,亦為AFI終身成就獎金球獎終身成就獎甘迺迪中心榮譽獎得主,並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凱撒獎金棕櫚獎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獎銀獅獎格萊美獎艾美獎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導演工會獎。他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新荷里活電影浪潮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電影製作人之一。

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
2010年的馬田·史高西斯
导演
本名馬丁·盧奇亞諾·史柯西斯
Martin Marcantonio Luciano Scorsese
出生 (1942-11-17) 1942年11月17日
美國紐約市皇后區
职业電影導演監製、編劇、電影歷史學家
配偶Laraine Marie Brennan(1965至71年)
茱莉亞·卡麥隆(1976至77年)
伊莎貝拉·羅塞里尼(1979至83年)
芭芭拉·德菲娜(1985至91年)
Helen Schermerhorn Morris(1999年至今)
儿女Catherine(Cathy)Scorsese
出生於 (1965-12-07) 1965年12月7日
Domenica Cameron-Scorsese
出生於 (1976-09-06) 1976年9月6日
Francesca Scorsese
出生於 (1999-11-16) 1999年11月16日
父母查爾斯·史高西斯
嘉芙蓮·史高西斯
活跃年代1963年至今
Martin Scorsese」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国大陸
臺灣
香港

他曾執導過多部里程碑電影,例如犯罪片《窮街陋巷》(1973年)、驚悚片《的士司機》(1976年)、傳記運動片《狂牛》(1980年)、黑色喜劇《喜劇之王》、犯罪片《盜亦有道》(1990年)和《賭城風雲》(1995年),他與演員及好友羅拔·迪尼路在這些電影中合作。史高西斯也與演員里安納度·狄卡比奧合作過五部電影,由《紐約風雲》(2002年)至最近期的《華爾街之狼》(2013年)。

史高西斯另外的電影包括音樂會電影《最後華爾茲》(1978年)、黑色喜劇《三更半夜》(1985年)、《基督的最後誘惑》(1988年)、心理驚悚片《海角驚魂》(1991年)和《不赦島》(2010年)、傳記片《娛樂大亨》(2004年)、歷史冒險片《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2011年)以及史詩宗教片《沉默》(2016年)。他的作品也包括HBO電視劇《酒私風雲》和《黑膠時代》的首集。他憑著犯罪電影《無間道風雲》(2006年)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早年

由左至右:Salvo Cuccia、史高西斯和Vittorio De Seta在2005年翠貝卡電影節

馬丁·斯科塞斯的雙親是義大利西西里島人,兩人都是在紐約市出生。父親是查爾斯·史高西斯,是一名熨衣員及演員,母親是嘉芙蓮·史高西斯,是名裁縫師及女演員,他們同樣在曼克頓服裝區工作。[1]他們在皇后區居住並且生下馬丁,後來移居到曼克頓小意大利區。史高西斯從小就在天主教的環境成長,而他最初是想成為一名神父。小時候患有哮喘,不能夠與其他孩子正常玩耍,所以他的父母和哥哥經常帶他到電影院看電影,由此他在自己的人生中發展出對電影的熱情。[2]青少年時期的史高西斯經常去商店租看鮑爾與普萊斯柏格導演的《霍夫曼的故事》(The Tales of Hoffmann),他是僅有兩個會租借這電影膠片的人之一,另一個人是《活死人之夜》的導演喬治·安德魯·羅梅羅[3]

生涯

早期生涯

斯科塞斯唸布朗克斯區的 Cardinal Hayes High School 中學,然後在1960年進入知名的紐約大學唸電影系,大學時期曾制作三部短片,《你這麼好的女孩在這裡幹什麼》(1963年)、《那不僅是你,穆瑞!》(1964年)及《剃鬚記》(1967年)。[4][5]1966年斯科塞斯拿到電影碩士,1967年他拍攝了第一部長篇的黑白電影《I Call First》,後來改名為《誰在敲我的門》(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男演員是夏菲·基圖,而電影剪接是塞爾瑪·斯昆梅克,之後他們兩人成為史高西斯的長期合作伙伴。在1968年到1970年之間史柯西斯留在紐約大學電影系任教。

1970年代

他與一些有影響力的1970年代「電影小子」成為朋友,包括白賴仁·龐馬法蘭斯·哥普拉佐治·魯卡斯史提芬·史匹堡,而白賴仁·龐馬則介紹史高西斯給羅拔·迪尼路認識。[6]在這段期間,史柯西斯曾經在1970年擔任傳奇演唱會紀錄片胡士托》的助理導演,並遇見了演員及導演尊·加沙域,他也成為史柯西斯的一個親密朋友和導師。

1972年,史柯西斯為B級片監製羅傑·科曼執導經濟大蕭條時代的電影《冷血霹靂火》,科曼也幫助過多名導演例如法蘭斯·哥普拉占士·金馬倫John Sayle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7]科曼教史高西斯用最少的錢或時間拍攝娛樂電影,為年輕導演將會拍攝《窮街陋巷》的挑戰而準備。在電影上映後,加沙域鼓勵史柯西斯製作他想製作的電影,而不是別人的項目。

《窮街陋巷》是史柯西斯、迪尼路和基圖的一個突破,電影被有影響力的影評家保琳·凱爾所擁護。到現在,史柯西斯的招牌風格已經到位:男子氣概、血腥暴力、天主教罪咎和救贖、真實的紐約現場(雖然《窮街陋巷》大多數實際是在洛杉磯拍攝)、一連串剪接和用當代音樂作配樂 。雖然這部電影是很創新,它緊張的氣氛、前衛的紀錄片風格和真實的街頭指導卻向導演加沙域、薩繆爾·富勒和早期的尚盧·高達表示感激。[8]

1974年,女演員艾倫·鮑絲汀選擇了史柯西斯在《愛莉絲不住在這裡》中指導她,為此她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雖然備受好評,電影在導演早期的職業生涯中仍是個反常的,因為電影是專注於一名主要的女性角色。其後他回到小意大利區探索他的種族根源,史柯西斯接下來的作品《意大利裔美國人》,是一部由他的父母查爾斯和凱瑟琳·史柯西斯演出的紀錄片。

下一部就是在1976年的《計程車司機》- 史高西斯的黑暗、城市噩夢使一個孤獨的男人慢慢地墮落到精神錯亂。這部電影讓史柯西斯成為一個熟練的電影製作人,並引起了電影攝影師邁克爾·查普曼的注意,他的風格傾向於高對比度、強烈的顏色和復雜的鏡頭移動。這部電影主演是勞勃·狄尼洛,飾演麻煩多的和有精神病的崔維斯·拜寇(Travis Bickle)。電影的聯合主演則有茱迪·佛斯特,飾演一名有高度爭議的未成年妓女角色,而夏菲·基圖飾演她的皮條男Matthew,稱為「"Sport"」。《計程車司機》還標誌著史柯西斯和作家保羅·許瑞德之間的一系列合作的開始,許瑞德受到包括將會成為刺客的Arthur Bremer的日記和法國導演羅伯特·布列松的電影《Pickpocket》所影響。電影在上映後便立即出現了爭議,五年後,當約翰·欣克利對當時的總統隆納·雷根企圖進行暗殺的時候,《計程車司機》再次為人所矚目。欣克利後來把他的行為歸咎茱迪·佛斯特的《計程車司機》角色(在電影,迪尼路的角色崔維斯·拜寇(Travis Bickle)企圖暗殺參議員)。[9]《計程車司機》在1976年坎城影展上獲得了金棕櫚獎[10],也獲得了四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電影

《計程車司機》的成功鼓勵了史柯西斯推動他的第一個大預算的項目:極為風格化的音樂電影《紐約,紐約》。這對史柯西斯的家鄉和經典荷里活音樂電影的致敬來說是一個票房失敗。這部電影是導演與羅拔·迪尼路的第三次合作,聯合主演則是麗莎·明尼利。電影在今天最值得記著的是電影標題名主題曲,由法蘭·仙納杜拉普及宣傳。雖然具有史柯西斯的慣常視覺派頭和風格化的演奏,許多評論家則認為這部電影的封閉氣氛較他的早期作品為沉重。雖然反響不佳,但電影受到一些影評人的正面肯定。Richard Brody在《紐約客》上寫道:「對於史柯西斯,一個終身的電影迷來說,紐約的精髓可以在經典的荷里活電影中找到出來的。明顯地,他對音樂電影和有營養的浪漫音樂劇的黃金時代的回顧致敬,成為他最隨心所欲和個人的電影之一。」[11]

《紐約,紐約》令人失望的反響使史柯西斯感到沮喪。在這個階段,導演也產生了嚴重的可卡因上癮。然而,他尋找到創造的動力來製作非常受注視的《最後華爾茲》,這記錄了樂隊合唱團最後的音樂會。它在三藩市的溫特蘭德舞廳舉行,並成為了在一場音樂會上有大陣容的著名嘉賓表演者出場的紀錄片之一,包括巴布·狄倫尼爾·楊靈高·史達馬迪·沃特斯瓊尼·米歇爾范·莫里森保羅·巴特菲爾德尼爾·戴門羅尼·伍德艾瑞克·克萊普頓。然而,史柯西斯對其他項目的承諾推遲了電影的發行,直到1978年為止。

1970年代的其他作品

另一部史柯西斯導演的紀錄片名為《American Boy》,也出現在1978年,主題集中在Steven Prince上,他曾出現在《的士司機》中飾演cocky槍推銷員。史柯西斯還為紀錄片《Elvis on Tour》幫助提供片段。1977年,他執導百老匯音樂劇《The Act》,由麗莎·明尼利主演。[12]

1980年代

根劇幾個描述(包括史高西斯的),羅拔·迪尼路實際上挽救了史高西斯的生命,他說服史高西斯踢走他的可卡因成癮問題,以製作他的高評價電影《狂牛》。他把精力投入到製作這部中量級拳擊冠軍Jake LaMotta的暴力傳記中,稱之為神風式電影製作法。該電影被廣泛地視為一部傑作,並被英國的《Sight & Sound》雜誌評選為1980年代最偉大的電影。它得到了八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和史高西斯的第一個最佳導演。迪尼路贏得男主角獎,與塞爾瑪·斯昆梅克一樣,她贏得最佳剪接,但最佳導演則去了羅拔·烈福的《普通人》。從這部作品開始,史高西斯的電影在宣傳資料上總是標記為「馬田·史高西斯電影」(A Martin Scorsese Picture)。《狂牛》以高對比度的黑白拍攝,是史高西斯的風格達到頂峰時期:《的士司機》和《紐約,紐約》使用表現主義的元素來復制心理學的觀點,但在這部的風格則被帶到新的極端程度,利用廣泛的慢動作、複雜的跟踪鏡頭,以及透視的過度失真(例如,拳擊臺的大小會從搏擊至搏擊中改變)。主題方面也一樣,從《窮街陋巷》和《的士司機》繼續下去:不安全的男性、暴力、內疚和贖罪。

雖然《狂牛》的劇本都歸功於保羅·許瑞德和Mardik Martin(之前他們合作編劇《窮街陋巷》),但是完成的劇本與許瑞德的原始草案有很大不同。它被包括傑伊·庫克斯在內的多位編劇重寫了好幾次(後來他繼續合作編劇史高西斯的電影《心外幽情》和《紐約風雲》)。最終草案主要由史高西斯和羅拔·迪尼路撰寫。美國電影學會選擇了《狂牛》作為排名前10大最佳體育電影中的第一位。1997年,該學會將《狂牛》評為在AFI百年百大電影的第24位最偉大的電影。2007年,他們將《狂牛》評選為在AFI百年百大電影10周年版上的第4位最偉大的電影。

史高西斯的下一個項目就是他與羅拔·迪尼路第五次合作的《喜劇之王》(1983年)。 它是諷刺世界上的媒體和名人,其中心角色是一名麻煩的孤獨者,他透過犯罪行為(綁架)而諷刺地變得出名。這部電影明顯偏離了他之前很有激情堅定的電影。視覺上,它的動態比史高西斯以前所發展的風格非常少,經常使用一個靜態鏡頭和長鏡頭。他以前的作品是表現主義,在這裡給予的是幾乎完全的超現實主義。它仍然具有許多史高西斯的標記特徵。然而,《喜劇之王》在票房上失敗了,但電影上映以來越來越受到影評人的好評。德國導演溫·韋德斯將其列為他最喜歡的15部電影之中。[13]

三更半夜》(1985年),史高西斯的美學轉變回到一個簡化的,幾乎「地下的」電影製作風格。以極低的預算拍攝,位置在晚上的曼哈頓蘇豪區附近,這部電影是一部黑色喜劇,關於一個溫和的紐約文字處理員(格里芬·鄧尼 飾演)在一連串不幸的晚上的遭遇,並由迥然不同的演員客串,例如特瑞·加爾切奇與鐘

隨著1987年米高·積遜音樂錄影帶"Bad",在1986年史高西斯製作了《金錢本色》,這是罗伯特·罗森執導與保羅·紐曼主演的《江湖浪子》(1961年)的續集,共同演員有湯·告魯斯。雖然秉承了史高西斯的既定風格,但《金錢本色》卻是導演第一次正式初次涉足主流的電影製作。這部電影最終為演員保羅·紐曼贏得了一項奧斯卡獎,並給了史高西斯影響力來支持他的一個長久目標計劃:《基督的最後誘惑》。

1983年,史高西斯開始了一個長期渴望的個人項目,《基督的最後誘惑》,基於由尼可斯·卡山札基寫的1951年小說(1960年英語翻譯)。芭芭拉·荷西回憶說,在他們拍攝《列車女賊》的時候,她向史高西斯介紹了這本小說。這部電影準備在派拉蒙電影旗下拍攝,但在主要攝影開始之前不久,派拉蒙因為宗教團體的壓力而抽掉了這個項目。在這個被拋棄的1983年版本中,艾丹·奎因被揀選飾演耶穌,而史田則飾演本丟·彼拉多(在1988年的版本中,這些角色分別由威廉·達福大衛·寶兒飾演)。他在1980年代中期與商業荷里活調情後,史高西斯與保羅·許瑞德改編過的《基督的最後誘惑》劇本於1988年重新回到個人的電影製作。根據尼可斯·卡山札基有爭議性的1960年著作,本書重述了基督以人類身分的一生而不是神性的關係。全世界抗議電影的褻瀆,甚至在電影發布之前也引起了大規模狂怒,使其有效地將一個低預算獨立電影變成媒體轟動。大多數爭議集中在電影的最後段落,其中描繪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期間於撒旦引起的幻覺中與抹大拉的馬利亞結婚和養育一家人。

回顧過去的爭議,《基督的最後誘惑》獲得了重要的好評,並仍然是史高西斯的標準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一個明確的嘗試搏鬥精神支撐了他的電影直到那一點。導演繼續得到他的第二次最佳奧斯卡導演獎提名(再次失敗,這一次敗給了《手足情未了》的巴瑞·李文森)。

馬丁·斯科塞斯在進行劇情長片的同時,也拍了幾部跟義大利移民、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音樂(爵士樂藍調)的紀錄片。

個人生活

婚姻狀況

史高西斯經歷過五次婚姻。第一任的妻子是Laraine Marie Brennan,於1965年與史高西斯結婚,育有一女Catherine,在1971年離婚。1976年,與美國作家Julia Cameron結婚,育有一女Domenica Cameron-Scorsese,但婚姻只維持了一年,他們的女兒於《海角驚魂》演出小角色,後來繼續擔任演員及導演。[14]史高西斯於1979年與女演員伊莎貝拉·羅塞里尼結緍,至1983年離婚。[15]1985年,與電影監制Barbara De Fina結緍,1991年離婚收場。1999年史高西斯與Helen Schermerhorn Morris結緍,其婚姻維持至今,育有一女Francesca,曾在《娛樂大亨》及《無間道風雲》中出現。[16]

與羅拔·迪尼路的合作

史高西斯經常與羅拔·迪尼路合作,目前為止已合作了八部電影。他們由1970年代初互相認識後,史高西斯開始選迪尼路演出1973年的《窮街陋巷》。三年後,迪尼路在《的士司機》中擔任主角。他於1977年再次演出史高西斯的電影《紐約,紐約》,但票房慘淡。然而,他們的合作關係繼續維持到1980年代,包括《狂牛》及《喜劇之王》,前者更獲得高度成功。1990年,迪尼路主演《盗亦有道》,該電影帶來一致好評,其後也在1991年的《海角驚魂》及1995年的《賭城風雲》中演出。[17]他們兩人也於2004年聲演動畫電影《鯊膽大話王[18]。2019年,馬丁再次與狄尼洛及另一位影帝艾爾·帕西諾合作了史詩式黑幫犯罪電影愛爾蘭人》。

政治立場

馬田·史高西斯是美國民主黨的長期支持者。[19]

影視作品

電影

年份譯名標題原名標題奖项/备注
1968誰在敲我的門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
1972冷血霹靂火Boxcar Bertha
1973穷街陋巷Mean Streets
1974愛莉絲不住在這裡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1976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1977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
1980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
  • 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 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3喜劇之王The King of Comedy
1985三更半夜After Hours第3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1986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
1988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第61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9大都會傳奇New York Stories
1990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
  • 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
  • 第44届英国学院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 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 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 第6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提名
1991恐怖角Cape Fear
1993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导演
  • 第66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提名
1995赌城风云Casino
1997活佛傳Kundun
1999穿梭鬼門關Bringing Out the Dead
2002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4飞行者The Aviator
  • 第5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 第7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 第62屆金球獎最佳影片
  • 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
2006无间行者The Departed
2010隔離島Shutter Island
2011雨果的冒險Hugo
2013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 第6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
  • 第34屆伦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提名
  • 第66屆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导演提名
  • 第86届奥斯卡金像獎最佳导演提名
  • 第86届奥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 第71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
2016沉默Silence
2019愛爾蘭人The Irishman
  • 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
  • 第92届奥斯卡金像獎最佳导演提名
  • 第92届奥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 第77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
TBD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短片

年份 譯名標題 原名標題 備註
1959不適用Vesuvius VI
1963你這麼好的女孩在這裡幹什麼What's a Nice Girl Like You Doing in a Place Like This?
1964那不僅是你,穆瑞!It's Not Just You, Murray!
1967剃鬚記The Big Shave
1987不適用"Bad"米高·積遜的MV
1990不適用Made in Milan
2007不適用The Key to Reserva
2015選角風雲The Audition

紀錄片

年份 紀錄片 備註
1966New York City... Melting Point
1970Street Scenes
1973Martin Scorsese: Back on the Block
1974Italianamerican
1978The Last Waltz
1990American Boy: A Profile of Steven Prince
1995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
1999My Voyage to Italy
2001The Concert for New York City短片:"The Neighborhood"
2004Lady by the Sea: The Statue of Liberty
2005No Direction Home
2008Shine a Light
2010Public Speaking
2011George Harrison: 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
2014The 50 Year Argument

電視劇

年份 譯名標題 原名標題 備註
1986不適用Amazing Stories第一季第19集︰Mirror, Mirror
2010-2014酒私風雲Boardwalk Empire執行製作、導演(首播集)
黃金時段艾美獎劇情類最佳執導(2011年
美國63屆導演工會獎最佳電視戲劇系列
2016黑膠時代Vinyl執行製作、導演(首播集)

監製

年份 譯名標題 原名標題 掛名
1970 不適用 Item 72-D: The Adventures of Spa and Fon 諮詢監製
1971 不適用 We Have Come for Your Daughters 副監製
1990 千網危情 The Grifters 監製
1990 不適用 PoV 執行製片人
1993 碎夢人生 Naked in New York 執行製片人
1993 暫借的情人 Mad Dog and Glory 監製
1994 不適用 With Closed Eyes 執行製片人
1995 狙击手 Search and Destroy 執行製片人
1995 惟有蓝调 Nothing but the Blues 未掛名監製
1995 毒家猛料 Clockers 監製
1996 芳心之歌 Grace of My Heart 執行製片人
1997 不適用 Kicked in the Head 執行製片人
1998 非戀不可 The Hi-Lo Country 監製
2000 請再靠緊我 You Can Count on Me 執行製片人
2001 十三岁之微雨 Rain 執行製片人
2003 布鲁斯之魂 The Soul of a Man 執行製片人
2004 不適用 Lightning in a Bottle 執行製片人
2004 希臘新娘 Brides 執行製片人
2004 不適用 Frankenstein 執行製片人
2004 不適用 Something to Believe In 執行製片人
2007 不適用 Val Lewton: The Man in the Shadows 執行製片人
2008 不適用 Picasso & Braque Go to the Movies 監製
2008 萊姆生活 Lymelife 執行製片人
2009 宮廷眷戀-維多利亞與阿爾拔親王 The Young Victoria 監製
2011 科技不進化論 Surviving Progress 執行製片人
2013 不適用 Glickman 執行製片人
2013 麻辣黑幫 The Family 執行製片人
2013 不適用 Peter Gabriel: Live in Athens 1987 執行製片人
2014 生活本身 Life Itself 執行製片人
2014 河的第三邊 The Third Side of the River
(西班牙語:La tercera orilla
執行製片人
2014 青龙复仇 Revenge of the Green Dragons 執行製片人
2015 B咖流氓 The Wannabe 執行製片人
2016 浴血而戰 Bleed for This 執行製片人
2016 玩命鎗火 Free Fire 執行製片人
2016 洪水來臨前 Before the Flood 執行製片人
2016 不適用 Tomorrow 執行製片人
2017 不適用 Abundant Acreage Available 執行製片人
2017 雪人 The Snowman 執行製片人
2017 不適用 Long Strange Trip 執行製片人
2017 不適用 A Ciambra 執行製片人

附錄

馬丁·史柯西斯自選1990年代最愛作品

  1. 盜馬賊》,中國──田壯壯,1985年
  2. 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美國──泰倫斯·馬利克,1998年
  3. 多桑》,台灣──吳念真,1994年
  4.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美國(英國)──史丹利·寇比力克,1999年
  5. 壞警察》(Bad Lieutenant),美國──阿貝爾·費拉拉,1992年
  6. 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丹麥(瑞典、挪威、荷蘭、法國)──拉斯·馮·提爾,1996年
  7. 脫線沖天炮》(Bottle Rocket),美國──魏斯·安德森,1996年
  8. 慾望號快車》(Crash),加拿大(美國)──大衛·柯能堡,1996年
  9. 冰血暴》(Fargo),美國──科恩兄弟,1996年
  10. 麥爾坎·X》(Malcolm X),美國──史派克·李,1992年
  11. 烈火悍將》(Heat),美國──麥可·曼恩,1995年,並列。

参考资料

  1. . Film Reference. [2016-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3) (英语).
  2. .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0) (英语).
  3. Richard Mowe. . Eye for Film.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英语).
  4. . Encyclopedia.com. 2001 [2016-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英语).
  5. Justin Morrow. . No Film School. 2013-08-24 (英语).
  6. Veronika Adams. . Ebook.GD Publishing. 2011-01-27. ISBN 1-613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英语).
  7. Howard Thompson. . The New York Times. 1972-08-18 [2017-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英语).
  8. Hal Hinson. . The Washington Post. 1991-11-24 [2017-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8) (英语).
  9. Geoffrey Macnab. . The Guardian. 2006-07-06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8) (英语).
  10. . Festival de Cannes.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6) (英语).
  11. Richard Brody. . The New Yorker. 2008-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4) (英语).
  12. Jason Bailey. . Flavorwire. 2014-09-03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6) (英语).
  13. . Internet Archiv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6-18) (英语).
  14. Marc Malkin. . E!. 2007-04-17 [2016-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0) (英语).
  15. Dan Halpern. . The Guardian. 2006-05-01 [2016-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英语).
  16. Sheri Stritof. . About.com. 2014-12-17 [2016-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5) (英语).
  17. Peter Sciretta. . /FILM. 2007-06-19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 (英语).
  18. Paul Clinton. . CNN. 2004-10-01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英语).
  19. Leslie Kasperowicz. . Cinema Blend. 2013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英语).
  20. . 新浪網. 2012-01-16 [2012-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6) (英语).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马丁·斯科塞斯
前任:
肯尼斯·布萊納
《戰神亨利五世》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1990
繼任:
亞倫·帕克
《追夢者》
前任:
勞勃.阿特曼
謎霧莊園
金球獎最佳導演
2002
繼任:
彼得·傑克森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
前任:
李安
斷背山
金球獎最佳導演
2006
繼任:
朱利安·許納貝
潛水鐘與蝴蝶
前任:
大衛·芬奇
社群網戰
金球獎最佳導演
2011
繼任:
班·艾佛列克
亞果出任務

#invoke:NoteTA

Template:Navbox Template: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Template: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導演 Template:独立精神奖最佳导演奖 Template:倫敦影評人協會獎年度導演 Template: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編劇本 Template:導演協會獎最佳導演 Template: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Template:Authority control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