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香港紮鐵工人大罷工
2007年香港紮鐵工人大罷工,是發生於2007年8月初至9月中上旬,歷時達36日,成為香港戰後第二長的一次工人運動(最長的為2013年葵青貨櫃碼頭工潮)[1],目的主要是爭取加薪及更多的休息時間,及要求香港紮鐵工人能夠回復10年前的薪金水平(日薪950港元)。最後事件以日薪860港元以及8小時工作達成共識,解決了今次罷工。
背景
在香港爆發SARS疫情之前,紮鐵工人的日薪超過1,200港元;只因為「共渡時艱」,數年來工人收入不斷下滑、被二、三判從中削價由日薪1,131元變至實收450元[2]、休息時間被取消、工時增長及飽受欠薪之苦等種種原因[3]。2007年,香港經濟一面良好景氣,香港公務員已帶頭加薪,並出現通貨膨脹現像,建築業內多個工種亦有加薪,而一眾紮鐵工人亦期望收入有合理水平。
紮鐵人工的加薪與否,是由一年一次由資方代表的香港建築扎鐵商會與勞方代表的香港建造業扎鐵職工會商討所得的。可惜,紮鐵人工認為薪酬水平不能反映市場供求,並且每況愈下,工人懷疑工會討價能力不濟及感到被工聯會扎鐵職工會出賣工人利益轉而向職工盟求助。[4] 也由於職工盟等的新加入插手,令原先的紮鐵業職工會不滿,認為新來的職工盟會壞了大事。[5][6] 而紮鐵人工則期望由職工盟的協助下,可以有更理想的待遇。
主要人物
事件經過
第一週
- 2007年8月6日:紮鐵工人第一日在靠背壟道的地盤罷工。
- 2007年8月8日:約200名工人在土瓜灣靠背壟道地盤外集會,爭取加薪減工時。
- 2007年8月9日:工人到禮賓府請願。
- 2007年8月10日:紮鐵工人在三號強風信號下繼續遊行示威,後來在八號烈風信號下,一度在地鐵油麻地站內靜坐。而協助工友、來自香港職工會聯盟及街坊工友服務處的蒙兆達、麥德正等三人,在工盟總部樓下被帶返警署調查。
- 2007年8月11日:紮鐵工人連日來示威,並由於當日下午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拒見400百名工人,部分人士激動,並由政府總部行落皇后大道中以致交通被封。[7]
- 2007年8月12日:商會同意每日早上給予工人15分鐘小休時間,明年8月日薪加至950元,但方案不獲工人接受。
第二週
- 2007年8月13日:扎鐵工人上午與資方代表談判破裂後,大批工人持續逗留在土瓜灣靠背壟道半山壹號的地盤外罷工,下午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亦到場聲援[8]。
- 2007年8月19日:
- 扎鐵工人早上在遮打花園集合,遊行往政府總部,秩序大致良好。有工人擔起一支鋼鐵,諷刺自己雖能擔起鋼鐵但承擔不了家庭生計。遊行人士抵達政府總部後舉行集會,並聲言要抗爭到底,直至爭取到日薪950元港元及每日工時八小時為止。大會估計有1,500人參與,而香港警察則指1,230人到達政府總部。遊行人士於下午1時許和平散去。
- 而此次遊行亦獲得多個界別的支持,當中除建築業工種人士外亦有社福界、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大學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大專學生基層關注組、本土行動、天主教香港教區勞工事務委員會等其他團體到場聲援,如平等機會婦女聯席代表透過送玫瑰花表達支持及尊重紮鐵工人爭取加薪;而約50名來自不同大學的院校學者及文化界人士亦發表聯合聲明支持工人。
- 發起遊行的團體認為,政府及香港建造業扎鐵商會應明白工人爭取合理酬勞及最高工時的決心,倘商會不儘快與工人談判,罷工會一直持續下去。工人於星期一將繼續罷工,到靠背壟道地盤外集會,並亦正號召其他勞工團體,計劃星期二到政府總部集會。
- 勞工及福利局發言人在下午發表聲明表示當局已經高度關注工業行動、不斷就這宗勞資糾紛斡旋,冀望勞資雙方能以互諒互讓的精神之下縮窄分岐,並期望工人儘快復工[9][10][11][12][13]。
第三週
- 2007年8月20日:
- 2007年8月21日:
- 2007年8月22日:
第四週
第五週
第六週
- 2007年9月8日:工人在如心廣場外示威。
- 2007年9月9日:工潮進入第33日,數十名扎鐵工人在遮打花園集會,繼續爭取加薪和減工時的訴求。協助工人的30個團體要求更高層的政府官員介入工潮,而勞工處曾表示會在星期一組織勞資雙方會談,但工人仍未知詳情,不排除有進一步行動。[27]
- 2007年9月11日:工潮進入第35日。勞資雙方舉行非正式會談;會談後三方均表示已有共識[28]
- 2007年9月12日:工潮進入第36日,也是最後一日。在勞工處的政府官員介入工潮下舉行勞資雙方第七次會談達6小時;在傍晚,會談中決定工人的日薪加至860元,每天工作8小時至下午5時45分。罷工工人在收到會談決定後,認為事件已經成功發動,但也有工人表示不大滿意。[29]、[30]
影響
多日的紮鐵工人曾先後進行遊行、靜坐及示威等公民抗命行動,而示威地點就曾一度由九龍土瓜灣靠背壟道一大型豪宅工地──半山壹號外,伸延至油麻地地鐵站以及維多利亞港另一岸的中環鬧市一帶,又曾於馬路中央及地鐵站範圍內靜坐,導致油麻地窩打老道、位於港島的政府總部以及山下的皇后大道中一帶繁忙地區交通擠塞。地鐵油麻地站則曾關閉部份的入閘機,中環有部份商店更曾落閘關門。
圖集
- 8月13日
- 工地外集結滿工人,左邊的行人路已架起鐵欄
- 爭相採訪的媒體
- 收集了工人簽名的橫幅
- 8月14日
- 龐大的警車陣容
- 分隔着的示威區和記者區佔據了整段路面
- 參與示威的香港家務助理總工會的橫額
参考文献
- . BBC中文網. 2007-09-13 [2007-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 . 明報. 2007-08-12 [2007-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 . 香港獨立媒體. 2007-08-12 [2007-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 . 明報. 2007-08-14 [2007-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 . [200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5).
- . [200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4).
- 2007年8月11日,星島日報 紮鐵工人阻塞大道中雪廠街交界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1-05
- 2007年8月13日,維基新聞 香港紮鐵工人工潮繼續 500人集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7年8月20日,明報 扎鐵罷工料再延一周1500人遊行 跨界別支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7年8月20日,蘋果日報 扎鐵工大遊行打溫情牌 一家大細撐場 老婆仔女獻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7年8月20日,蘋果日報 特稿 示威道具 ─ ─ 170磅鐵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7年8月20日,都市日報 工潮升溫遊行罷工持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7年8月20日,AM730 不獲合理工資誓不罷休 1500名扎鐵工人托鐵遊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7年8月21日,蘋果日報 今過江出辣招 誓令元氣大傷 扎鐵工踩扎鐵大王澳地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7年8月20日,新城電台 紮鐵商會籲工人復工並加班以依時完成工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7年8月20日,職工盟 請捐款支援紮鐵工人罷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7年8月21日,香港獨立媒體 「支援紮鐵工人基金」成立,請慷慨解囊!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8-05
- 2007年8月21日,蘋果日報 職工盟擬設基金支援抗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7年8月21日,翡翠台六點半新聞報道
- 2007年8月21日,澳門電視台澳視新聞
- 2007年8月25日,星島日報 民間團體成立聲援紮鐵工人聯盟
- 2007年8月25日,香港獨立媒體 各界支援紮鐵工潮陣線每日工潮快訊:第18天(8月25日)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8-05
- . [2007-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2).
- 2007年9月1日,六點半新聞報道
- 2007年9月2日,六點半新聞報道
- 2007年9月3日,六點半新聞報道
- 2007年9月9日,六點半新聞報道
- 2007年9月11日,晚間新聞
- 2007年9月12日,晚間新聞
- 紮鐵工潮結束同意加薪方案 明報,12-07-2007
- 亞洲時報,《扎鐵工人罷工被秋後算帳 工人領袖被下令停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7年9月17日。
- 友善的狗:過百札鐵工人佔據皇后大道中,情勢危急,《香港獨立媒體》,2007年8月10日
- 張建宗籲紮鐵勞資雙方理性對話,《香港政府新聞網》,2007年8月11日
- 逾百扎鐵工人發起遊行要求加薪及減工時,《亞視新聞》,2007年8月11日
- 600紮鐵工攔路癱瘓中環,《香港文匯報》,2007年8月12日
- 工聯會指責職工盟煽動工人衝出馬路,《亞視新聞》,2007年8月13日
- 土瓜灣幾百個扎鐵工人已散去但明天再集會,《新城電台》,2007年8月13日
- 李卓人否認職工盟將扎鐵工人勞資糾紛政治化,《新城電台》,2007年8月13日
- 李卓人:工會間不應亙相批評,《商業電台》,2007年8月13日
- 職工盟被斥煽動紮鐵工人抗爭,《頭條日報》,2007年8月13日
- 約二百名扎鐵工人繼續集會,《商業電台》,2007年8月13日
- 港工聯會責職工盟激起紮鐵工人情緒,《亞洲時報》,2007年8月13日
- 李卓人到場聲援扎鐵工人,《商業電台》,2007年8月13日
- 政府續斡旋 紮鐵工人散去,《明報》,2007年8月13日
参见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2007年香港紮鐵工人大罷工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