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5手槍

T75手槍是於1986年(民國75年)由中華民國聯勤205兵工廠開發[2] ,原型仿自貝瑞塔92F手槍

T75手槍
一把裝有雷射指示器的T75K1
类型半自動手槍
原产地 中華民國
生产历史
研发日期1986年
生产商國防部軍備局(原聯勤)205兵工廠
单位成本23000元新台幣(T75K3於2019年預算書編列價格)[1]
衍生型T75K1
T75K2
T75K3
基本规格
重量T75:0.96公斤
T75K1:0.91公斤
长度T75:211公釐
T75K1:194公釐
枪管长度T75:119公釐
T75K1:106公釐

子弹9×19公釐帕拉貝倫彈
口徑9×19公釐
枪机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單/雙動
发射模式半自動
有效射程50公尺
供弹方式15發彈匣
瞄具缺口式機械瞄具

設計

一把貝瑞塔92F,可用於與T75對比

T75手槍為單/雙動扳機,試作型與92F相同,但定型版有所改良,扳機護圈,頂殼桿都重新設計,照門座與套筒採一體化設計,因要維持射擊精準度,加工難度相對地比較高,因此T75手槍的製作工藝相當不錯。

提到基本結構,T75與92系列均是效仿二戰時期的德製華瑟(Walther)P38手槍,它的短後座系統原理是:槍管下方之閉鎖鉤於上膛時管制套筒,射擊時後座力帶動滑套與槍管同時向後水平移動,此時控制閉鎖鉤的頂桿與其斜面相互作用,導引閉鎖鉤向下移動並釋放滑套繼續後退,完成其退膛動作。整套系統運作時,槍管中心線與瞄準基線相對視角不變,理論上射擊精度比較理想,但射手會感覺到後座能量較為猛烈而集中,是這一種設計的特徵。

另外,T75手槍上的照門座與套筒為一體成型的設計,之所以採用這一種設計,據以往報導是因為在早期的某次競標測試之中,原本分離設計的照門竟於試射時受震動而掉落,導致此槍落選,為避免再有類似意外,遂採用一體成型設計。這樣的話,在加工時尺寸誤差會直接影響射擊精度,因此每一把T75在出廠前均經嚴格的彈著檢測與機件可靠度測試,品管程序十分嚴密。一如其他對於輕兵器的嚴苛要求,T75手槍亦得通過海水、泥漿水浸泡後射擊,以及極高、極低溫環境等戰術測試。

截至1999年為止,9公厘口徑的T75手槍依舊是205廠的主力產品之一。然而,廠方研發部門曾經以警方查獲的非法彈藥,試製.40S&W口徑的手槍;即將T75的槍管、套筒加以放大修改,經測試後也沒有技術上的困難。雖然目前國內軍警單位並無使用.40口徑彈藥的迫切需求,但未來有外國客戶下單訂購時,該廠還是具備有相同的產能。

T75與T75K1皆可搭配聯勤402廠研發的XT82雷射指示器,最新版本的雷射指示器開關可由扳機連動(由205廠研發)。

改進及衍生型

T75定型量產後,至今僅國內採購;其衍生型有:

  • 滅音型
    • 用於特種部隊或獄政單位,以執行槍決死刑犯的用途為主。
    • 為了避免影響到刑場周邊居民的安寧與心理狀態,聯勤仍在需求量少的情況下,開闢了此槍的生產線
  • 緊緻型
    • 1993年公佈
    • 全長190毫米,全高25公分;備有縮短的槍管、套筒、握把、符合台灣人手型的木質護柄
    • 雖然很適合便衣特勤人員攜帶,然而競標法務部手槍失敗
    • 並無量產,但對台灣造手槍緊緻化技術的驗證仍有其正面貢獻
  • XT84連發型
  • 計畫主持人:王惠坡上校
    • 專為情治單位而研發的「微型衝鋒槍」,特務人員為求身份保密,遂有以軍用自動手槍改裝連射功能的折衷構想
    • XT84與貝瑞塔美國分公司為美國海軍發展的M9 Dolphin(海豚)強化型連發手槍極為類似;基本是將套筒右側原有供左手拇指使用的保險/擊錘釋放鈕,改裝成一組控制擊發阻鐵的全/半自動切換鈕
  • T75K1
  • 計畫主持人:王惠坡上校
    • 1999年(民國88年)時推出的改良型[2];整體重量降至0.91公斤,全長194公釐,槍管長106公釐,但彈匣容量不變
    • 為了要脫開原廠M92F的陰影,T75K1將大部份零組件都重新設計,以便配合國外市場,有以下的特色:
    • 擊發機構模組化,改為三角中空擊鎚,握把有更具人體工學的手指溝槽,並增加緩衝裝置,緩和後座力
    • 重新設計加大的扳機護圈,雙手持槍時可托住增加穩定,亦重新設計套筒、卡榫及彈匣底板
    • 槍管材質改採與火砲砲管同級鋼材
  • T75K2
    • 槍身部分使用碳纖維材質,全槍重量較T75K1手槍輕,其餘設計同T75K1手槍,但因本身主結構機箱採用碳纖維化材質,由於價格太過昂貴,所以並未量產[2]
  • T75K3
    • 國軍205廠自製設計的T75K3,採用「多邊形光膛槍管」與新開發的輕量化複合材料研改項目,包含可讀式彈夾、復進簧及擊錘簧、緩衝套筒總成、保險、滑蓋、扳機、彈匣扣、裝拆銷、機箱、槍管與U型護套等共計11項,槍枝重量較現行部隊使用重達1110公克的T51K1(.45手槍)以及910克的T75K1大量下降,T75K3僅重800克,槍身長度更修正為200公厘,都較舊式槍枝更為輕攜,使用上更加順手等11項研改,測試結果顯示槍管壽命可提升2倍以上,射擊精度可提高2.5倍,後座力也較前代來的更小。[3][4][5][2]。由於彈匣底板加大會卡到握把下方的槍繩環,因此在彈匣底板後方開洞以讓槍繩環通過,若裝有彈匣時結合槍繩,槍繩也將穿過彈匣底板的洞而使彈匣串在槍繩上無法取出,在初推出時曾遭質疑設計瑕疵,軍方則表示正確做法是先結合槍繩再裝上彈匣,彈匣底板及握把之間則留有縫隙讓槍繩從後方穿出。

使用國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國軍:經國防部統計,國軍110至114年,包括憲兵、陸軍、海軍、空軍與後備,合計將耗資7億4975萬6000元,第二波持續採購T75K3手槍,將計畫繼續換裝共1萬5772把手槍[6]
      • 中華民國憲兵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共採購1萬5千餘把T75與8千762把T75K3手槍。
      • 中華民國陸軍在107至110年度編列3億6862萬新台幣預算採購10,404把T75K3與子彈165萬粒,標準型10,071把、特戰型333把,T75K3單價約2萬3千餘元,隨槍附贈3個彈匣與15發子彈,預計取代美援的M1911A1手槍與國造T51、T51K1手槍[7][8][9]
      • 中華民國海軍:根據日前送交立院的110年國防預算書預算報告書指出,海軍將編列4516萬3千元預算,採購1442把T75K3九公釐手槍,納入110-114年度編列。以汰換老舊、笨重的M1911A1手槍與國造T51、T51K1手槍。海軍在預算中指出,因應現行手槍至今已逾年限,裝備機件老舊、槍膛磨損嚴重、後座力大、重量過重,且裝彈量低,亟需辦理汰換。海軍計畫籌補新型手槍1442把(含附屬裝備),首(110)年辦理新型手槍先期作業,111年度計畫籌補851把手槍、112年度282把、113年度76把、114年度233把[10]
      • 中華民國空軍:根據日前送交立院的110年國防預算書預算報告書指出,空軍將編列1億8257萬8000元預算,採購5568把T75K3九公釐手槍,納入110-114年度編列。以汰換機件老舊、笨重的M1911A1手槍與國造T51、T51K1手槍。空軍在預算書中指出,因應現行手槍至今已逾年限,裝備機件老舊、槍膛磨損嚴重、後座力大、重量過重,且裝彈量低,亟需辦理汰換。計畫籌補新型手槍1442把(含附屬裝備),首(110)年辦理新型手槍先期作業,111年度計畫籌436把手槍、112年度580把、113年度1,487把、113年度1,755把手槍[11]
    • 中華民國特種警察:少量配發給刑警使用。
    • 法務部矯正署:使用於死刑犯之槍決,法警通常以瞄準心臟執行,若有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則以瞄準小腦部位執行。
    • 中華民國法務部:配置各地檢察署作為法警維持秩序使用,雖法警有槍械訓練但實務上少見需開槍的狀況。
    • 法務部調查局
    •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因應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裁撤,接收警總裝備T75手槍。
    • 金融機構駐衛警

参考文獻

  1. . [201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2.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 2019年4月18日
  3. .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8).
  4. . [2018-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6).
  5. 「多邊形光膛槍管」 國軍下一代步槍黑科技曝光
  6. 記者洪哲政. . 聯合報. [2020-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中文(台灣)‎).
  7. . [201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8. 陸軍投入3億6862萬 分4年換發10404把新式T75-K3手槍
  9. . [2018-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6).
  10. 記者呂炯昌. . NOWnews 今日新聞. [2020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1日) (中文(台灣)‎).
  11. 記者呂炯昌. . NOWnews 今日新聞. [2020年9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6日) (中文(台灣)‎).
  12. 搭配新艦成軍 艦隊分署採購1132把T75K3手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20-02-27 聯合報 / 記者洪哲政
  13. .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7).

参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T75手槍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