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途川
三途川(日语:/*)是東亞民間傳說中的冥河,出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略稱:地藏十王經),被認為是陰間與陽世的分隔。

唐朝《地藏十王經》第五圖「第二七日過初江王」。讚曰:「二七亡人渡奈河,千群萬隊涉江波,引路牛頭肩挾棒,催行鬼卒手擎叉」
三途川(冥界)

土佐光信所繪十王圖中的三途川
三途川在《地藏十王經》中稱為「葬頭河」[1],又稱作「三途之川」、「三途河」、「三瀨川」、「渡川」等,為陽世和陰司的分界線。一般認為是佛教《十王經》的概念,三途川的「三途」,乃出於《金光明經》中的地獄・餓鬼・畜生的三途(三惡道)。
中國人稱之為「忘川」或「奈河」,上有奈河橋(奈何橋),有牛頭馬面把守,生前罪惡深重者,將要被推落此河的血污池,受到蛇蠍侵咬。此河河水有迷魂作用,故曰「忘川」,是孟婆湯的原料。
一般認為《十王經》在飛鳥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在日本受到信仰是在平安時代末期,實際上是佛教和民間信仰融合的結果。信仰中三途川有地府十王配下的懸衣翁、奪衣婆,他們將死者衣服取下,懸掛於樹上,視其輕重,探知死者生前為善或作惡。
《西遊記》中有唐太宗從地府還陽途中見到奈河與奈河橋的情節。[2]
日本民間則無奈何橋的說法,說此河並無橋可過,要雇船通過,必須付六個銅錢作為船資,故必須陪葬六文錢,無六文錢的死者,會被剝下衣服代替渡船費。平安時代末期因此把渡船費定為六文,江戶時代末期,奪衣婆作為民眾信仰的對象,曾引發熱潮。
實際存在的河川
關連項目
参考来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