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日語
上古日語 | |
---|---|
区域 | 日本 |
年代 | 在平安時代轉化成中古日語 |
語系 | |
文字 | 漢字 和 萬葉假名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ojp |
语言学家列表 | ojp |
上古日語(日语:/ Jōdai Nihon-go),指奈良時代及其以前使用的日語古語。
背景
上古日語的分期,沒有統一的標準,但較多採用重要歷史事件,例如上古日語在794年結束,因為首都由平城京遷往平安京,但上古日語何時開始,沒有統一說法,因為在部份古典漢文典籍,例如《三國志·魏志》(公元3世紀),已找到少量日語詞彙,主要是人名和地名,而出現較長篇日語的文獻,是712年的《古事記》,基於這個原因,上古日語的開始被定為712年,這段時期剛好和奈良時期(710年至794年)吻合。
欲了解上古日語的情況,唯有通過考查當時文獻的複寫本。此類文獻數量較少,僅有《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以及年代較早的各地風土記等。不過由於本居宣長等早期研究者的努力,其形態已經相當明確。
文字
目前已知日本最早的文獻用漢字書寫,部份文獻顯示了日語語法,例如詞序(例如把動詞放在受詞後)。另外,部份文獻以漢字表示日語音,這個情況在後來漸漸普遍,並發展出萬葉假名,萬葉假名是以漢字表達日語音,這個系統在《古事記》已出現。
音系
上古日語的構擬,是通過和同期的古漢語語音和古琉球語語音作比較。雖然《萬葉集》的詩歌主要反映日本中部語音,但部份作品是反映日本東部或南部的語音。《萬葉集》反映的音系,稱為上代特殊仮名遣。 《古事記》(712年)反映的音系和《日本書紀》(720年)及《萬葉集》(759年)的分別,是《古事記》的音節有/mo1/和 /mo2/的分別,但另外兩部作品則沒有,這可能反映更早時期上古日語的特點。 其他上古日語和現代日語的分別:
部份學者提到上古日語可能和已經消亡的朝鮮半島語言有關,例如加耶語,但上古日語和其他語言(除了琉球語)的關係目前所知甚少。
上古日語包括88個音節。
a | i | u | e | o | |||
ka | ki1 | ki2 | ku | ke1 | ke2 | ko1 | ko2 |
ga | gi1 | gi2 | gu | ge1 | ge2 | go1 | go2 |
sa | si | su | se | so1 | so2 | ||
za | zi | zu | ze | zo1 | zo2 | ||
ta | ti | tu | te | to1 | to2 | ||
da | di | du | de | do1 | do2 | ||
na | ni | nu | ne | no1 | no2 | ||
pa | pi1 | pi2 | pu | pe1 | pe2 | po | |
ba | bi1 | bi2 | bu | be1 | be2 | bo | |
ma | mi1 | mi2 | mu | me1 | me2 | mo1 | mo2 |
ya | yu | ye | yo1 | yo2 | |||
ra | ri | ru | re | ro1 | ro2 | ||
wa | wi | we | wo |
特點
上古日語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辭彙的組成。雖然現代日語中漢字詞的比例比起和語較多,在古代,中國文化尚未大舉傳入之時,作為外來借詞引入的漢語(「」)數量較少,和語(「」)佔大多數。
在發音方面亦有很大不同。上代特殊假名遣的元音數量不同於現代,就輔音而言現代也比當時略有弱化,上古日語的輔音有時是比現代日語更「強」的音。例如,「母」在上古日語為papa(宽式IPA:/papa/),中古日語弱化為fafa (宽式IPA:/ɸaɸa/),最終弱化為hawa(宽式IPA:/hawa/)或haha(宽式IPA:/haha/,現代音)(参见ハ行转呼)。有說法認為因為漢字音所引起的「音便」還未發生,當時還沒有「撥音」(ン)與「促音」(ッ);也有說法認為當時的「撥音」與「促音」還不能代表一個音拍(mora)。
參考文獻
- 《》,,塙書房,ISBN 4-8273-0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