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论

不可知論英語:),或稱不可知主義,是一種哲學觀點,認為形而上學的一些問題,例如是否有來世鬼神天主是否存在等,是不為人知或者根本無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論。不可知论者不像无神论者一样否认神的存在,只是認為人無法知道或無法確認其是否存在,因此不可知论包含着宗教的怀疑主义;不可知論者認為人類不可能得到真理,他們通常被算作非宗教的、世俗的,但是不一定沒有信仰。

不可知論者在現代工業化過程中人數顯著增加,在一些人口統計中,不可知論者常被認為是無神論者,或是無宗教,事實上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是不知論者:一些人對於他的信仰未堅定,但是受到社會風氣或自小的環境影響,他們把他們的宗教當作是常識或是信念與傳統文化等等。

名字的來源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

分類

由於信仰知識的定義常被混淆,不可知論者常被誤認為是無神論者,然而不可知論者只是主張人不知道或無法知道神是否存在。相對而言,當一個人「相信神的存在」時,他可能可以知道神存在。

現代的不可知論者的理念可以分成若干子類:

  1. 强不可知論():神是否存在的問題天生就是不可以被了解的,而人類缺乏根據一些所謂證據來得出這方面結論的能力。
  2. 弱不可知論():神是否存在的問題現在没有答案,但并非完全不可能有結論。在没有更多的證據之前人們應該不要輕易做出判斷。
  3. 消極不可知論():没有證據可以證明神是否存在。但神即使存在也對整個宇宙毫不相干,所以神是否存在只是個學術問題。
  4. 漠視主義():神的概念没有意義,因為它不能産生可以用科學方法檢驗的結果,因此對它的討論毫無意義。
  5. 現代不可知論:哲學和形而上學的問題不能被證明或否定,但理性思維可以為其中的有意義假設建模,這一派不可知論不側重討論神的存在。
  6. 不可知有神論():不聲稱知道神的存在,而只是相信其存在。
  7. 不可知心靈主義():認為神是否存在都有可能,并不信仰某一具體宗教,但過着一種不是唯物的心靈主義的生活。
  8. 不可知無神論():認為神的存在與否是不可知的,所以不相信宗教。

在基督教神學中,觀察人認識神的四個向度,對不可知論稱為「未知區」分類:

我知道我不知
你知道 已知區 學習區
你不知 解說區 未知區

一些哲学观点

著名的不可知论哲学家们有: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查尔斯·达尔文伯特蘭·羅素。有人从大卫·休谟的著作,特别是《自然宗教对话录》认为他是不可知论者。但这一说法还正在争议之中。

中國

中國的某些傳統,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不可知論。例如孔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1],但並沒有說「子不信鬼神」,也祭祀,說「祭神如神在」。又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2]認為鬼神的職能功效極大,卻也說「敬鬼神而遠之」[3]子路問如何事奉鬼神,孔子卻冷答道:「你連人類都事奉不好,如何事奉鬼神呢?」,最後告訴子路“未知生,焉知死”[4];管好生命中的事情就夠了,不必再想死後的事,孔子的言語,很典型地說明了東方的不可知論。

古希腊

不可知论在古希腊哲学中以怀疑论的形式出现,并占有一席之地。它的支持者普罗泰格拉《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不可知論還有皮洛(极端怀疑主义哲学家)和卡爾內阿德斯等人支持。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虽然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和怀疑主义一样古老,但是赫胥黎特别创造了“不可知”和“不可知论”这两个词,用来概括他对同时代形而上学主义,特别是无条件(哈密尔顿)和不可知晓(赫伯特·斯宾塞)这两个新发展的看法。因此弄清赫胥黎本人的看法很重要。他在1869年才开始使用“不可知”这一词,但他本人的意见成型要早于此。在给查尔斯金斯利的一封信(1860年9月23日),他广泛地讨论了自己的观点:

查尔斯·达尔文

1879年,当达尔文撰写他的自传的时候,收到一封来信,询问他,是否有神论演化论相容,他是否相信神。他回复说“可能会是个热心的有神论者和演化论者”,例如以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和亞薩格雷(Asa Gray)引证为例,对达尔文自己来说,他「永远不是一个否认神存在的意义上的无神论者」。他还附加说“我觉得一般来说(随着我的年龄增长)但不总是,‘不可知论者’对我的想法是一个更加正确地描述”。

伯特兰·罗素

伯特蘭·羅素的小冊子《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是對不可知論信條的經典闡述。這本同名小書是基於他1927年發表的演說。文章首先簡單闡述羅素反對有神論論據,然後詳細論述其對基督教教義之道德反對。最後他更呼籲他的讀者要用「無懼的態度和開放的智慧」「獨立自主、公平正直地看世界」。在罗素后来的小册子《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或者不可知论吗?》(副标题:对面对新教条所持容忍态度的辩论)中,他确认,他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不知道神是否真的存在。然而在同一部作品中,他也接纳,无神论者这一称呼能更加好的表达非哲学追随者的宗教姿态。

與其他哲學思想的關係

懷疑論

雖然不可知論與懷疑論類似,但不可知論不同於懷疑論,不可知論同實證主義方法相一致,而懷疑論則與實證主義方法相反。實證主義強調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成就和可能性。懷疑論者甚至會和無神論(Atheism)、有神論(Theism)、創造論(Creationism)、智慧設計論(Intelligent Design)一樣反對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另外一個與懷疑論不同的地方是,懷疑論的質疑對象是知識真理的途徑),不可知論的質疑對象則是真理(通常指)。

無神論

無神論果斷的否認了神的存在,因而也反對不可知論對神的存在抱著的可能性。不可知論則主張人類沒辦法能得知世上的真理,認為無神論武斷和魯莽。即使不可知论与无神论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但是不可知论并不是“弱化的无神论”。

逻辑实证主义

邏輯實證主義者,如卡納普(Rudolph Carnap)和艾耶尔(A. J. Ayer),對不可知論的想法是「談論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他們提出論據维根斯坦的名著《逻辑哲学论》中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視任何有關神的言論(確定或否定)都為純粹的謬論。邏輯實證哲學家和類似的思想學派的擁護者認為,有關宗教或其他超然存在經驗的陳述沒有事實價值,也被視為毫無意義。包括一切有關神的言論,甚至是那些否定對神的認識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論也一樣。在《語言、真理與邏輯》中,艾耶尔明確地反駁不可知論——基於不可知論一方面聲稱對上帝的知識是根本無法知道的,另一方面卻聲稱神是有意義的,因為加以討論。

参考書目

  •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文選》,ISBN 1-85506-922-9
  •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人在自然的位置》(Man's Place In Nature), ISBN 0-375-75847-X
  • 伯特蘭·羅素,《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 ISBN 0-671-20323-1
  • 大衛·休謨,《关于自然信仰的对话》, ISBN 0-14-044536-6
  • 阿爾弗雷德·艾耶爾,《语言,真理和逻辑》,ISBN 0-486-20010-8
  •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ISBN 978-7-100-02982-7

参见

参考文献

 本條目出自公有领域Chisholm, Hugh (编). (11th ed.).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11.

  1. 論語·述而》
  2. 中庸
  3. 《論語•雍也》
  4. 《論語・先進》

外部链接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