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通常是指历史上定都於中原的王朝。它既包含汉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王朝,也包含蒙古族满族等其他非漢族定都于中原的王朝。从夏國建國直到宋國滅亡,绝大多数被视为具備統治正當性的王國都定都于中原,只有晉國末期、宋國末期、明國末期等國力已經衰退的王國例外。相反,各个定都于中原的皇帝会自视为正统天子,包括非漢族的五代十國各王國、鮮卑族魏國和滿族金國清國還有蒙古族蒙古帝國

根据德裔學者魏復古提出的学说,非汉族王朝可再细分为「滲透王朝」和「征服王朝」,其中前者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非漢族之民族建立的政權,這些政權吸收漢文化並且最後徹底被漢化,而后者指選擇性漢化,並且維護自身文化的王朝,包括遼國金國蒙古帝國清國等非漢族民族所建的王國。

其他說法

古代中原王朝的思想中,治理天下的王者位於天下的中央,是為這個漢族文明中心,自中心向外輻射,外緣納貢稱臣的藩屬;藩屬之外最外圍為四夷,四夷以外與漢族文化差異極大生活在中原地區以外的部族,被視作蠻族。中原王朝另有两种說法:一以中原文明汉人为核心的国家[1]即汉族統治的王朝[2];二以中原为核心拓展、统治者不限于汉人的国家[2]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定义经历了从“王朝國家”到“現代國家”的转化。

四夷表示圖

「國」在周國立國時是各部落盟的領地[3][4],經過演變至周國时则是成為卫戍王國的诸侯国名稱[5]是次一級擁有領地的諸侯,故從漢國立國後規定不封劉姓以外為王,在家天下的政治思想下防止異姓諸侯侵蝕漢國政權,改姓易主。[6]

天授君權

當統治者失德,不敬天,不法祖,不勤政,不愛民,天怒人怨,天命就會更改,若仍不知修正最終將被革去天命。故稱王者易姓,改朝換代以為“革命”借代比喻改朝换代的行為。[7][8]

​ ​参见

Reflist

  1. 許, 紀霖. .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Jan 8, 2018: 28–29. ISBN 9789620442261.
  2. 劉, 曉原.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May 1, 2016: 19. ISBN 9789629967109.
  3. 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 《史記 五帝本紀》
  4. 《尚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王者封五色土以為社,若封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歸國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黃土覆之,其割土與之時,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與之。
  5. “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春秋,富辰》
  6.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7. 辭海編輯委員會 (编). .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8.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卦·彖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