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化

漢化英語:,,,或),也称中國化華化,是指將其他非漢族的語言文化同化成為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文化,或是使用漢族的語言,中文,的過程。漢化被許多人認爲是文化同化的一種形式。有部份人认为汉化是強勢漢文化對其他弱勢文化的破壞與侵吞。漢化、中國化儒化等,都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缺少嚴謹的定義,也因此常會造成爭議。

概論

漢化,是漢族之外的異民族接受漢族文化的過程。起源自漢朝,當時有胡化與漢化的區別。陳寅恪認為胡化與漢化,不以種族出身來區分,而是以文化認同來區別[1]

歷史上的漢化

廣義上的中國化包括作爲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對進入漢地的周邊民族的同化與融合,也被稱作漢化。這個過程一直貫穿著中國的歷史。自古以來,漢人具有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懸殊的人口優勢,因而在民族融合中扮演主導角色。

魏晉南北朝至五代十國

匈奴鮮卑丁零盧水胡等北方民族紛紛內徙及入主中原。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是北魏孝文帝孝文漢化。唐朝征服突厥昭武九姓遷入。五代中的後唐後漢後晉三個王朝為沙陀人所建立,他們採用漢人王朝的禮樂官制,在用人上番漢一體,與漢人通婚,僅在半個世紀之内這些民族便融入漢族。這些王朝稱為滲透王朝,與後世元、清等征服王朝相對。

宋遼金元

時代,契丹女真族党項蒙古族維吾爾族猶太人回族等民族先後大規模進入中國。到元代後期,契丹之名逐漸消失,而隨金國内遷漢地的女真人與漢人雜居通婚,改用漢姓,提倡儒學,使女真人更加漢化。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也提出了“行漢法”主張,並對政治機構進行了許多改革。到元末,居於漢地的女真人和党項族人完全融入漢族。

明代

明代朱元璋重新建立漢族政權後,下詔禁止胡服、胡姓、胡語,留在漢地的其他外族為適應新政權的統治,多改漢姓,進一步促進這些民族的漢化。

清代

清代滿族人雖然在政治及軍事上統治了全中國,甚至對全體漢族實行剃髮易服,同時滿清统治階層吸收漢文化,最終滿族在語言和文化上與中國趨同[2][3]。目前只有50餘滿族人尚能操滿語,主要居於黑龍江吉林等地[4]

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

“中國化”一詞也被中國的東亞鄰國朝鮮日本越南琉球所使用,用於描述歷史上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對這些國家的深刻的影響。這些國家都屬於漢字文化圈,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包括儒學道教漢傳佛教文學藝術科技乃至生活習俗等,幾乎是全方位的。近代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衰弱,這些國家爲了建立自主的國族認同,脫離對中國的附庸關係,也先後開展了各種形式語言和文化的政治及社會運動。這些運動也被稱作“去中國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其支持者認為,中國領土的「完整性」极為重要,以任何名義分裂中國的行為都是不可容忍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由中國共產黨掌握,其思想根源為馬列主義與社會主義,這些思想源自於歐洲,並不是中國;在建國初期,中國政府曾經致力於破除傳統中國思想,推動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批孔揚秦等政治運動,推行简化字等,也導致傳統中華文化遭受打擊[5]。以新儒家為首的學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應該更重視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進一步中國化。如陳來在2016年獲邀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授課,就曾經提出這個想法,但中國官方並沒有做出正式表態[6]

推广普通话

雖然漢族使用相同的文字,但其內部有著很多发音與官話有显著区别的口语語言(在中国被称为方言)之民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深入基层,而且高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不同地区的人生活方式渐渐趋同,加之现代社会高效的交通大大推动了人口跨地域流动,各地的本土特色逐漸消逝,且由於中国大陆官方在1980年代开始推行普通話官話),從此官話占有的強勢地位进一步增强,導致很多年輕人使用當地方言的能力嚴重退化。學校中幾乎不教任何有關本土文化的內容,傳媒中的文化主體也為北方漢文化,政府部门在政策上有意抑制各地地域文化的發展趋势,以确保其制定的对境内各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方案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失效。

中共新疆政策争议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團體或個人指控中共[7][8]自2014年以来,[9]以总书记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将100多万新疆人(其中大部分是维吾尔族)进入新疆再教育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培训[10][11][12]。批评者認為中共試圖在新疆推行「漢化」[11][13][14][15],并宣称此为「种族文化灭绝[16][17][18][19]。中共否認上述指控並作出反駁,認為所謂「种族文化灭绝」等指控純屬造谣[20][21][22][23][24]

臺灣

臺灣原住民本非漢人,17世紀時,中國等地之漢人移民始將漢文化(以福佬客家文化為主)帶來臺灣。

除漢人移民外,臺灣經歷過「原住民漢化」、「漢原通婚」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新一批的漢人移民(在臺灣通稱為外省人)也將中國大陸各地文化帶來臺灣。加上政府推行的國語政策之影響,形成臺灣文化及語言上的「中國化」,也帶來母語式微等影響。

其他

中文化有時亦俗稱漢化,即把非中文的電腦軟件或媒體翻譯成中文的動作。詳情請見「中文化」條目。

參考文獻

  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總而言之,全部北朝史中凡關於胡漢之問題,實胡化漢化之問題,而非胡漢種問題。當時之所謂胡人漢人,大抵以胡化漢化,而不以胡種漢種為分別,即文化之關係較重,而種族之關係較輕,所謂有教無類者是也。」
  2. http://www.china.com.cn/city/txt/2007-07/26/content_8584001.htm 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
  3. 捍衛漢化:駁伊芙琳‧羅斯基之“再觀清代”
  4. https://www.ethnologue.com/language/mnc 满语现状
  5. 汪洋提文革 有感台灣保留傳統文化
  6. 吴祚来. . 2016-01-09 [2016-01-09].
  7. 德國之聲. .
  8. 德國之聲. .
  9. Davidson, Helen. . The Guardian. 18 September 2020.
  10. Stroup, David R. . The Washington Post. 19 November 2019 [24 November 2019].
  11.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2).
  12. . Human Rights Watch. 10 July 2019 [18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December 2019).
  13.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4.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1).
  15.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16.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17.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1).
  18. Carbert, Michelle. . The Globe and Mail. 2020-07-20 [202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19. Steger, Isabella. . Quartz. 2020-08-20 [202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20. 梁玉春、李元斌、李大标. . 中國新聞網. 2020-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21.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华春莹. 2020-09-02.
  22. 中国日报网. . 林芳菲. 2020-09-14.
  23. 新浪网. . 央视. 2020-12-30.
  24. 中国新闻网. . 华春莹. 202-01-20.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