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學會 (1932年)

中國政治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簡稱CAPS),成立於民國21年(1932年),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政治學專業團體,後該會因國共內戰遷往台北,於1953年在台復會,並於1989年正式成為國際政治學會的團體會員。該學會第28、29、30屆秘書處目前設在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政治學界另於1980年成立中國政治學會,秘書處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學會簡介

中國政治學會於1932年成立。時值「九一八事變」之後,政治學界有感於內外局勢艱難,乃有高一涵劉師舜楊杏佛薩孟武梅思平田炯錦程天放端木愷雷震周鯁生王世羅隆基錢端升蕭公權陶希聖浦薛鳳杭立武等四十五位學者發起,於是年九月一日假南京中央大學召開成立大會,選舉杭立武為第一屆幹事會總幹事(即日後理事會之理事長),並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向南京市政府社會局立案,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全國性政治學專業團體。

該會於1936年七月三日召開了第二屆年會。第二屆年會密集討論了「五五憲草」。另有「外交政策」案則因涉密,不見於會議記錄。1942年十一月六日在重慶召開的第三次年會,建議國民政府應於抗戰勝利後儘速實施憲政,且對聯合國制度設計做出建言。

該會第三屆理監事最後一次會議於1948年三月八日舉行後,國共內戰擴大,會員離散四方,至1953年五月方由來臺會員集議召開第四屆年會,仍由第三屆理事長王世當選連任。是年修改章程,開放學生會員參加。

學會在臺灣恢復召開年會迄今,除了以年會推廣政治學的研究和政策討論,更於民國59年(1970年)創辦《政治學報》,迄今已出版至第六十三期。《政治學報》不僅傳承學會早期先進的博雅思學,也不斷精進編務。嚴謹編審下刊載之成果,遍及政治學基礎與前沿議題,使《政治學報》始終保持著政治科學最佳中文期刊之一的地位。 另一項學會非常重要的任務是代表我國參與國際政治學會(IPSA)。1989年4月國際政治學會年會在法國巴黎召開。學會理事長魏鏞、秘書長蔡政文、理事曹俊漢等於IPSA執委會介紹本會情況與參加意願。經IPSA執委會審議通過,本會正式成為其團體會員(collective member)。此後本會每屆皆派遣正式代表出席執委會,忠實履行權利義務,從無間斷。

學會組織及展望

中國政治學會每年召開會員大會一次,每兩年改選理監事,設理事15人、監事5人,並由理監事選舉理事長。另由理事長經理監事會議通過後任命秘書長及財務長各一人。

該會近期工作目標,依照其章程與近期會議決議,包括:

  1. 擴大會員參與。
  2. 設立政治學各次學門研究小組,依各小組召開專業學術研討工作坊。
  3. 深化國際參與,確保國際政治學會之會籍。
  4. 促進與社會科學其他學門專業學會良性互動,推動科際整合,共同追求具本土特色的社會科學典範。

國際參與

1989年國際政治學會員年會在法國巴黎召開,經IPSA執委會審議通過,該會正式成為其團體會員(collective member)。

2016年IPSA年會於波蘭波茲南(Poznań)舉行,執委會提出「學術自由聲明」(Statement of Academic Freedom)議案。中國政治學會將聲明草案提交二十八屆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審議,獲得通過,並向執委會提供中文譯件。[1]

會員

分為一般會員、學生會員、名譽會員,及團體會員。

歷任理事長

  • 1-10屆:杭立武(一、二屆)、王世(三、四屆)、五至七屆紀錄佚失、杭立武(八、九、十屆)。
  • 11-20屆:連戰(十一屆)、朱建民(十二、十三屆)、雷飛龍(十四屆)、魏鏞(十五、十六屆)、包宗和(十七屆)、黃德福(十八屆)、袁頌西(十九屆)、何思因(二十屆)。
  • 21-29屆:明居正(二十一屆)、朱雲漢(二十二屆)、王業立(二十三屆)、周育仁(二十四屆)、趙永茂(二十五屆)、傅恆德(二十六屆)、高永光(二十七屆)、吳玉山(二十八屆)、陳欣之(二十九屆)、徐斯勤(三十屆)。

學術刊物

學會目前發行之刊物為《政治學報》。《政治學報》創刊於1971年9月,刊載國內外政治科學學者的研究成果,文章主題包括政治思想與哲學、比較政治、國際關係、公共行政與政治學研究方法等主要領域,並收錄於科技部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核心(TSSCI)期刊。《政治學報》每年6月及12月出版,迄今已出版至第六十五期。[2]

學術活動

每年下半年舉辦「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為每年學會最重要之學術活動。歷年之研討會主題如下:

  • 2004年:「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後的政治走向」學術研討會,於9月18日至19日在台南市假國立成功大學舉行。
  • 2005年:「多元社會、和解政治與共識民主」學術研討會,於10月1日至2日在台北市假中央研究院舉行。
  • 2006年:「憲政、民主與人權」學術研討會,於9月16日至17日在台北市假國立政治大學舉行。
  • 2007年:「制度、治理與秩序」學術研討會,於11月17日至18日在台北市假國立政治大學舉行。
  • 2008年:「2008:變局與挑戰」學術研討會,於9月27日至28日在嘉義縣假國立中正大學舉行。
  • 2009年:「金融海嘯下的全球化、民主化與民主治理」學術研討會,於11月6日至7日在台北縣假國立台北大學舉行。
  • 2010年:「能知的公民?民主的理想與實際」學術研討會,於11月6日至7日在高雄市假國立中山大學舉行。
  • 2011年:「百年民國-自由民主與兩岸和平之際遇」學術研討會,於10月15日至16日在台中市假東海大學舉行。
  • 2012年:「劇變中的危機與轉機:全球治理的發展與困境」學術研討會,於11月17日至18日在台北市假東吳大學舉行。
  • 2013年:「全球政經局勢的變與不變:國家vs社會/環境vs 發展/分配vs正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1月16日至17日在台中市假國立中興大學舉行。
  • 2014年:「國際政經劇變與民主治理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1月8日至9日在台北市假國立政治大學舉行。
  • 2015年:「東西方文明衝突下的政經多樣性與政經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0月3日至4日在台北市假中國文化大學舉行。
  • 2016年:「新政局下的內外挑戰與政經治理:區域發展、分配正義、族群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1月25日至26日在花蓮縣假國立東華大學舉行。
  • 2017年:「危機中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對思想脈動、政權輪替、區域整合、公共治理及族群政治的影響」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0月13日至14日在台北市假中央研究院舉行。
  • 2018年:「智慧國家的崛起:科技對安全、治理與發展的衝擊與契機」學術研討會,於10月20日至21日在台北市臺灣大學社科院舉行。
  • 2019年:「民粹主義的挑戰:民粹主義對民主、全球治理與國際安全的衝擊與契機」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0月26日至27日在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社科院舉行。
  • 2020年:「新媒體時代下的解構與重構:公共治理、民主政治與國際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台北市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舉行。

參考文獻

  1. . www.capstaipei.org.tw.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2) (中文(台灣)‎).
  2. . www.capstaipei.org.tw.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9)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