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鍾

傅鍾[3](1900年6月23日-1989年7月28日)四川叙永人,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傅鍾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任期
1954年9月 - 1982年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00-06-23)1900年6月23日
 大清四川省瀘州直隸州叙永县
逝世1989年7月28日(1989歲-07歲-28)(89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刘筱圃
儿女儿子傅晓鍾[1]
专业军人
宗教信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傅鍾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红十二师政委、川陕根据地临时省委书记、西北局组织部长、红四方面军(后兼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长征。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长期担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鍾是中共1614位开国将帅中最早加入中共的一位,其入党时间甚至早于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

生平

早年经历

1919年在叙永中学读书,接受五四运动的影响。1921年赴上海预习法文,参加“工读互助会”。同年冬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4]。1925年,傅鍾任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次年初转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任学生总支部局副书记。1927年转入托尔马乔夫军事政治学院学习。曾列席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扩大会的工作。1930年与周恩来同回上海,在中央军委从事人事和兵运工作,同时参与翻译了《苏军步兵战斗条令》和《苏军政治工作条例》[5]

1931年,傅鍾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任秘书长、红十二师政委、红四方面军随营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等职[6]。1932年冬任川陕根据地临时省委书记。后又任红四方面军(后兼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同时主办《红军报》、《干部必读》等报刊。主持制订团、师、军政治机关工作细则[5]。傅鍾参与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7]

1935年,傅鍾参加长征,负责群众工作和战勤工作[7]。8月在沙窝会议上被增补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8]。在张国焘另立中央后,傅鍾被张国焘封为“政治局候补委员”[9],但傅鍾拒绝在张国焘自立的“中央”机关担任职务。同年11月任中共川康边省委书记。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会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随军到达陕北。此后,傅鍾担任抗日红军大学(后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0]

抗日战争初期,部分八路军将领合影。左一黄克诚、左二邓小平、左四傅鍾。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傅鍾参加洛川会议[11],此后任八路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12]。1938年1月,傅鍾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野战政治部主任[13],长期转战太行山区[7]。在此期间,傅鍾提出了《政治整军方案》,参与制定并发布与朱德彭德怀左权共同署名的《政治整军训令》。1939年5月15日,傅鍾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八路军抗战中政治工作的经验》[6]。1940年春,以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名义,先后向部队发出关于生产运动的训令和指示。1940年冬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兼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45年,参加中共七大,并在会上作了《增强党的团结,反对山头主义》的发言,受到毛泽东等称赞[5]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1946年初,傅鍾调任重庆新华日报社长兼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长[7]。国共内战爆发后,出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14]。1947年3月,奉命带领总政机关东渡黄河,进入晋察冀军区负责军委总政治部常务工作,并出席全国土地会议[6]。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傅鍾参与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党的委员会条例(草案)》、《支部工作条例》、《革命军人委员会条例》、《新式整军初步总结》等文件,对中共军队政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1949年7月,在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作《关于部队的文艺工作》的报告[5]

1961年10月1日,傅鍾、鍾期光张爱萍宋时轮李涛(左起)在天安门城楼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长期参与领导全军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宣传、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此期间,他写了《政治工作基本问题》、《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伟大胜利》等文章。文化大革命期间,傅鍾遭多次受批斗,家被查抄。1982年,傅鍾卸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职务,同年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7]。此后,又著有《坚持并发展毛泽东的建党学说》一文。

傅鍾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第三、第四届副主席,著有《政治工作基本问题》一书[15]。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7月28日在北京病逝。他被官方评价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政治工作领导者”[16]

参考

  1. 蒲德生. . 中华网. 2010-03-24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2) (中文(简体)‎).
  2. 傅鍾.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ISBN 7-5321-0935-6 (中文(简体)‎).
  3. 經查閱50年代出版的各種著作署名,均為鍾,非
  4. 王晓莉. . 凤凰网. 2013-03-03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中文(简体)‎).
  5. 欧阳青. . 北京: 长城出版社. 2011: 350–351. ISBN 978-7-5483-0058-8 (中文(简体)‎).
  6.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审委员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 第12卷.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7: 323–372. ISBN 7-5065-5288-4.
  7.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中文(简体)‎).
  8.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中文(简体)‎).
  9. 王树增.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526. ISBN 978-7-02-005798-6 (中文(简体)‎).
  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475. ISBN 978-7-80237-381-5.
  11. . 新华网. 2003-01-20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中文(简体)‎).
  12. 郭化若主编. .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805. ISBN 7-206-01814-9.
  13.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中文(简体)‎).
  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12. ISBN 978-7-80237-381-5.
  15. 李景田主编. 总论·人物.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 500–501. ISBN 7-5035-4491-0 (中文(简体)‎).
  16. 新华社. . 人民日报. 1989-07-30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5) (中文(简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