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國家

共產主義國家,也称作「共產政權[1],是由共产主义政党(主要是共产党)长期執政的國家的通稱,是一由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使用的名詞。該詞指那些以實現共產主義理論中的社會主義社會,進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國家。這些國家通常會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爲指導思想。通常,這些國家會自稱自己爲「社會主義國家」[2]。絕大多數的共產主義國家都實行党国体制。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實現了「共產主義社會」。一個國家能否被稱爲「共產主義國家」,和它目前所處的狀態,以及它目前奉行的觀點是否遵從共產主義的觀點並沒有關係[3]。共產主義國家這種叫法常會引起爭論,特別是在左派之間。不少信仰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團體認爲,蘇聯以及效仿其政治制度的國家虽然實現了社會主義社會但還沒有達成「共產主義」,實際上實行的是社会主義而不是「共產主義」[4]

名称

根据马克思主义國家理论,不存在“共产主义国家”的说法。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国家的消亡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所以不可能有所谓的“共产主义国家”出现。[5]但是,许多媒体和政治学者常以“共产主义国家”一词来指共产主义政党(共产党)一党专制的国家。

政治制度

1958年蘇聯第5屆最高蘇維埃代表證

共產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相似。共產黨是政府的中心[6],且都會稱自己是「無產階級先鋒隊」,代表了人民的長遠利益。由列寧提出的處理共產黨內部事務的民主集中制,其應用會擴展到整個社會[7]。民主集中制要求,所有領導人都應該由人民選出,且所有的提案都應該接受公開討論。但一旦決定已做出,所有的人都有義務服從該決定,且不應該再就其進行討論。在政黨內運用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防止派系鬥爭和分裂。但民主集中制如果運用到整個國家的話,它就能促成一個一黨制政權的產生[7]

共產主義國家自稱他們的政治制度是民主的制度[8],人民可以通過選出各級議事機構的代表來實行權利。共產主義國家均不實行權力分立制度,相反,這些國家擁有一個國家級的最高機構(比如蘇聯的最高蘇維埃、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中,這樣的機構是「最高權力機關」,法律地位高於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9]。上述的立法機構和傳統的代議制議會結構大致相同,惟存在兩個顯著的不同點。第一,這樣的立法機構的代表不代表特定選區的利益。相反,他們代表的是「全體人民的長遠利益」。第二,與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相悖的是,這些立法機構都只在特定的時間開會,它們一年只進行一次或幾次會議,而且每次會議都不會持續太久[10]。這些立法機構通常會選出一個人數較少的委員會(通常被稱爲「主席團」或者「常委會」),在會期外實行該立法機構的部分權力。在1990年以前的蘇聯,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甚至是蘇聯的國家元首[11][12][13]

社會

共產主義國家有一個很鮮明的特色,那就是這些國家有一系列由當局控制的組織,比如工會、作家協會、共青团等等。這些團體都是共產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之一。共產主義國家認爲社會組織應該起到促進社會團結的作用,並作爲政府和社會之間的紐帶和招募新共產黨員的平臺[14]

政治權力

共產主義國家的政治權力通常由一黨壟斷。像朝鲜、中國等共產主義國家存在另外的政黨,但是,這些政黨都必須要服從執政黨的領導。有人称之爲衛星政黨或花瓶政黨[15][16]

歷史

共產主義赤化世界的關鍵人物-列寧和史達林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佈共產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是蘇俄,建立於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之後。後來,1922年,在蘇聯成立條約簽訂後,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1924年,蘇聯協助蘇赫巴托爾喬巴山外蒙古地區建立共產主義政權蒙古人民共和國二戰結束後,蘇聯在其佔領的一些東歐國家扶植了一些共產主義國家,即所謂「東方集團」。這些國家大都與蘇聯結盟,除了自稱實行不結盟南斯拉夫。此外,在東亞,蘇聯亦扶植了朝鮮金日成北越胡志明分別成立兩個共產主義政權。1949年中共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由毛澤東領導下贏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亦在中國大陸地區建立了共產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1959年,七二六运动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奪取古巴政權。古巴之後成爲西半球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17]。之後的1969至1975年間,非洲極左翼軍閥或政客陸續於剛果共和國衣索比亞安哥拉索馬利亞貝寧莫三比克等國發動政變建立馬列主義政權。隨後,柬埔寨寮國波爾布特凱山·豐威漢領導下也先後於1975年和1979年成爲共產主義國家。1975年,北越打敗了南越。1976年,越南統一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整個越南成爲共產主義國家。1978年蘇聯扶植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更於隔年入侵阿富汗,於內戰中協助親蘇政權。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後,包括蒙古阿富汗南葉門與非洲諸國在內的不少共產主義國家均走向消亡[1]柬埔寨在1993年頒佈了新的憲法,成爲了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18]朝鮮在2009年,最高人民會議通過新憲法修正案,刪除憲法中所有關於馬列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內容[19]。爾後,在2013年,朝鮮勞動黨又修改「十大原則」,將有關「無產階級專政」條文刪除,被認爲確立了金家世襲制。因而被質疑不再是共產主義國家,而是變相成為以金日成家族執政的君主制國家[20][21]

現狀

目前被廣泛認可的共產主義國家,一共有4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

目前,世界上的共產主義國家僅剩下: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朝鮮勞動黨在1980年就稱「金日成同志的革命思想、主體思想是唯一的指導方针」、「領袖是賦予人民生命的恩人和慈父」[22],朝鮮更是在2009年的憲法修正案中徹底刪除了有關共產主義的內容,因而朝鮮是否是共產主義國家目前存在爭議[19]。而部分反对者觀點則指責執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共產黨統治精英「已背叛共產主義」[23]。亦有西方媒体的觀點指出,「與其說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不如形容它為世界上最大的工商協會,一個希望贏得大合同的商家必須加入的俱樂部」[24]。而国际经济学者则认为,现在中国的现行制度实际上是国家资本主义,而并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5][26][27]

中國和越南兩個共產主義國家分別在鄧小平阮文靈領導下實行經濟改革後(中国为改革开放政策;越南为革新开放政策),經濟均獲快速增長[28],中國在經濟領域獲得的成就甚至被稱爲「中國奇蹟」[29]。但共產主義國家因為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宗教自由等基本民權有所監控與限制,以致人權狀況均受到西方國家批評[30][31],儘管在這些國家執政的共產黨常常否認這些指責[32][31]。另外,共產主義國家常常會在非共產主義國家所發佈的新聞自由指數民主指數排名末位[33][34]

古巴于2018年7月通过的新宪法草案将不再提及建设共产主义的目的,改为“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但同时古巴共产党仍将是“社会和国家的领导力量”。新宪法将在通过全民公投后生效[35][36]。草案原本还删除了“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内容,改为“建设社会主义”,但在与民众协商后,最后公投时保留了前者[37]。2018年7月21日,草案由国务委员会秘书Homero Acosta提交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批准,再举行全国公民投票通过[38][39]。同时古巴共产党仍将是“社会和国家的领导力量”。新宪法在2018年7月22日至23日举行的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会议上投票表决。新憲法修正案12月22日獲得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批准,於2019年2月24日全國公投獲得通過,支持率高达90.61%。

目前共產黨为法定执政党的共产主义國家

國家 建國日 執政黨 現今政黨領袖 國旗 國徽 地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  中国共产党 習近平總書記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76年7月2日(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越南共产党 阮富仲總書記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 1975年12月2日  老撾人民革命黨 通倫·西蘇里總書記
 古巴共和國 1902年5月20日(古巴獨立
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
 古巴共产党 勞爾·卡斯特羅第一書記

目前共產黨为议会执政党的非共产主义國家

國家 建國日 執政黨 現今政黨領袖 國旗 國徽 地圖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1768年(尼泊尔王国成立)
2008年5月28日(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
尼泊尔共产党卡德加·普拉萨德·奥利
普什帕·卡迈勒·达哈尔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1966年5月26日(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成立)人民进步党总书记巴拉特·贾格迪奥

批評

對共產主義國家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政治自由、人民自由、社會和環境政策上。部分左翼團體亦對目前的「共產主義國家」持批評態度。

参考文献

  1. .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1).
  2.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3. Steele, David. .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45. ISBN 978-0875484495. Among Western journalists the term ‘Communist’ came to refer exclusively to regimes and mov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its offspring: regimes which insisted that they were not communist but socialist, and movements which were barely communist in any sense at all
  4. "State capit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C. Howard and J.E. King
  5. .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6. 景跃.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7. Furtak, Robert K.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socialist states,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6, pp. 8-9.
  8. Furtak, Robert K.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socialist states,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6, p. 12.
  9. Furtak, Robert K.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socialist states,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7, p. 13.
  10. Furtak, Robert K.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socialist states,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6, p. 14.
  11. .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12. .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13. . 光明日報.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14. Furtak, Robert K.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socialist states,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6, p. 16-17.
  15. .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6).
  16. Furtak, Robert K.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socialist states,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6, p. 18-19.
  17. Audio: 古巴紀念凱旋革命50週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Jason Beaubien, NPR All Things Considered, 1月1日, 2009
  18. .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4).
  19. . Leonid Petrov's KOREA VISION.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31).
  20. . 自由時報.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3).
  21. . 東森新聞雲.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0).
  22. 王洪光. . 新華社.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中文(简体)‎).
  23. 程映虹. .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4).
  24. . BBC.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25. Communism Is Dead, But State Capitalism Thriv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Vahan Janjigian, forbes.com, Mar. 22 2010.
  26. The Winners And Losers In Chinese Capital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Gady Epstein, forbes.com, Aug. 31 2010.
  27. The Economist (2012). "State Capitalism: The Visible Hand". Special Report.
  28.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5).
  29. . 搜狐.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30. . BBC.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2).
  31. . 人民網. [2014-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32. . 新华网.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33. 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 2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34. The EIU Democracy Index for the year 20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emocracy Index 2014.
  35. . 美国之音. 2018-07-15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36. . 卫报. 2018-07-22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37. . [2019-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2).
  38. .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