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神靈信仰

卑南族的宗教具有多神傾向,神靈已系統化、人格化,有雕刻的神像。[1]

神話傳說

創世神話

卑南族的創世神話及過程已失傳,現今僅保留至高創世神Demaway-Hemasi相關的經句詩歌[2]

第一次洪水

在原先的陸地上而台灣還未從海裡出現時,居住著兩個不同部族人類(或者說是)。隨著兩個部族之間的交戰後,日月星辰從蒼穹中落下,陸地和所有生物隨著搖晃沉入了波濤洶湧的海底,觸目所及的只有滔天巨浪,世間陷入一片的死寂與永恆的黑暗。在狂風巨浪中僅五位兄弟姊妹,乘坐在如同米臼的木頭上漂浮於海面。

世界還是一片漆黑的時候,五位兄弟姊妹經過商量後,決定要把一個男人推上天作 為白天的光體,那位男子叫做胡寧(Hunin)。到了夜間,他們又決定要將一位女子推上天當光體,那位女子叫做瓦蘭(Vulan)。因此就形成了現在的太陽月亮。其他三位分別為蘇嘎蘇告/索卡索高(Sukasukaw男性)、達瓦道/塔孚塔孚(Tavatav,女性)和巴落伍(Paluh,女性)後來登陸了現在台灣稱為Ruvuahan或Panapanayan的地方。[3]:22

創始神話

石生版本

三位登陸者向北方前行,行經大武山(Kavulungan)時,巴落伍(Paluh)走不動而自願留在這裡定居(一說為巴落伍 (Paluh)由巨石中出現,並從腳後跟生下一個女兒[4] ),於是蘇嘎蘇告 (Sukasukaw)和達瓦道 (Tavatav)便又返回登陸地蘇嘎蘇告 (Sukasukaw)手持竹竿拐杖,在抵達發祥地後便插入地上,竹竿立即發芽成竹林。(另一說為蘇嘎蘇告達瓦道於海岸邊,由泡沫變成的石頭中誕生[5]:52、53)

而後蘇嘎蘇告 (Sukasukaw,另一說為Nunur)和達瓦道 (Tavatav,另一說為Maosus)依照太陽 胡寧(Hunin)的指示繁衍後代,卻因未進行近親隔閡而生下飛禽異形體,之後進行隔閡後便生出等各色的石頭。此外蘇嘎蘇告 (Sukasukaw)也時常前去探訪巴落伍(Paluh)並同房生子,同樣也生下石頭。[2]:19-26

竹生版本

太古時代在Panapanayan的地方,有一個名叫Numrao的女神從地底出現,其右手持石,左手持竹,她將手中之石擲出,石破生出一人,此人日後是馬蘭社的祖先。又將竹子樹立在地上,上節生出一女神芭谷穆莎(Pskoshiselu/Pakoshiser/Pagumuser),下節生出一男神柏克瑪來(Pakomarai /Pakmalai),兩人即是卑南族的祖先。他們生下了Palogao和Pakasukau,其後裔為Raoraois和soragao,下一代是Palogao、Pakasukasu、Pakorashi、Parapi。Parapi和Pakorashi在Mitonomakuhahishi所出生的人,已具備人類的型態了,其後裔為Sulunakku、Ranao,這時人已經漸多有遷居他地的情形。[4]

  • 另一說有位名為Nunurmaosus /Nunur的男子死後變為石頭,其竹杖上端生出男神Pakmalai/Gomaraeru,中端(或末端)則生出女神Pagumuser/Gomuseru。

變形人

蘇嘎蘇告(Sukasukaw,兄)和達瓦道(Tavatav,妹)生下的黑石中誕生出變形人,最初的變形人迪納伊(Trina'i,男,意為「腸子」)和卜德克(Pudek,女,意為「肚臍」),他們結婚後又生下七男六女,孩子們各自結婚後成為各地原住民族的祖先。

變形人眼睛長在膝蓋上,婦女的子宮在小腿處,並且從母親的大腳趾生出孩子,他們擁有自行調整身體的能力,如他們在發現眼睛長在膝時經常會被沙子雜草傷到,所以決定把眼睛調整到頭上,最初在臉上和後各放一眼睛,結果想移動的時候,兩個眼睛各自想走自己的方向,根本無法移動,於是又將後眼睛移到上,成為現在的人。[2]

小米的由來

傳說中在對面的蘭嶼上種有非常可口的米糧。有一次Tala的妹妹Ruviruvi和她的未婚夫沿著發祥地的一棵榕樹樹根越過海洋,向東一直到了蘭嶼,在那裏發現了小米,就偷一些藏在身上準備帶回台灣。但是當他們要回來的時候,蘭嶼人向他們搜身一一檢查,不讓他們有機會把小米帶回來。經過幾次失敗以後,他們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分別把小米種子藏在自己的私處,於是男的藏在包皮裏,女的藏在陰戶裏,這樣才得以夾帶成功。在途中兩人因尿急而在樹橋上小解,結果女的無法保存米粒,只有男的把小米種子安全帶到發祥地,播種在自己房屋四周繁殖,最後散佈到每戶人家都能播種[6]:10

第二次洪水

Tala與Tanuvak成親後不知過了多久,地面上再次發生了洪水,所有人都慘遭滅絕的命運。在發祥地上有位叫做Rarihin的女孩,因抓住峭壁上一束叫做Haringay的草根才得以存活。在水退後一位名叫Vasakalan的男子救了Rarihin,並與她結婚生子[2]

諸神列表

名稱讀音附註
Ashiludau 送稻穀給神的神,出現於『正月殺猴祭儀的由來』當中的神靈。[7]
Demaway-Hemasi 至高創世神,又亦可稱做Pakataw-Pavensen(造人者)、Na ula I kaylangan I kaytasan(在天者)、Na pakuwamau-na pakuwaziu(宰制者)。[3]:21
奴努勞 Nunurao 創造女神,竹生始祖傳說中的神靈。形象為右手持人形石頭(人類的祖先),左手握竹子(竹子上節為帕空賽(pakosiseru),下節則為帕科馬來(pakomarai)。[8]。另一版本則稱奴努兒(Nunur),是為男神,並擁有一位名為毛蘇絲(Maosus)的女神做為配偶。

另在阿美族排灣族也有此神靈的記載。

帕卡蘇卡絲 Pakasukasu 竹生女,竹生始祖傳說,既是人類之祖,也是卑南族的初代神靈。[8]
帕洛卡厄 Parogao 竹生男,竹生始祖傳說,既是人類之祖,也是卑南族的初代神靈。[8]
Malredi 在『火焰』起源傳說中,與Malredraw至日出國取得火焰(apuy)。
紅衣神,在阿美族莎娃(sawa')傳說當中,所提及到的神靈。
Kavujomg 生育四神之一。[9]
Kavovoi 生育四神之一。[9]
胡寧 Hunin 大洪水時所出現的新任太陽神
Umasi 兒童守護神,守護孩童成長,生育四神之一。[9]
瓦蘭 Vulan 大洪水時所出現的新任月神
Zamawai 胎內造形之神,在母體內使胎兒成形,生育四神之一。[9]
Kumoayu 土地守護之神
Domosoduy 土地守護女神
勒布勒布 Lebleb 掌管旱稻種子的男神,於『少年會所的來源』中出場過。[7]
莫妲莫妲 Medamed'e 掌管旱稻種子的女神,於『少年會所的來源』中出場過。[7]
彌亞特南 MiaTenan 於『人變石頭』出場,因喜愛那魯那巒(Gargaran)的身體而將其下半身石化的神靈。[7]
Samkuan/Malipapa/Malipupug 禁慾、祈求幸福、獲得健康的神,也是Temararamao女巫師之守護神,男性、愛好男扮女裝,在神話中有記載領養其名為Miyig的女兒。[7]
Ruwaruwad 與Rubanban命令Balauis魚護送Takiu離開Sanasan島(火燒島),出現於『Arasis氏族海祭之來源』當中的神靈。[7]
Rubanban 與Ruwaruwad命令Balauis魚護送Takiu離開Sanasan島(火燒島),出現於『Arasis氏族海祭之來源』當中的神靈。[7]

精靈靈魂

  • 邪靈-Na kuwatrengan:會使人溺水。

其他

神話種族

人族

  • 變形人(Valis):知本部落神話中的人種,也是大洪水後的第二、三代人類,身體雖然畸形,但可以自行調整身體,後來在彼此結婚後成為各地原住民族的祖先。[15]

巨人

卑南族並無巨人傳說。

矮人

卑南族台灣原住民中唯一沒有矮人傳說的族群。

人物

  • 蒂安洛(Diyangraw):傳說中的女性,因為身體的異常(有牙陰道)而被視為不祥,後來被知本部落的首領西哈西浩(Sihasihaw)解決並且與其結婚。[15][16][17]
  • 阿魯拿焰(Arunayan):是卑南族傳說當中的雙胞胎兄弟(還有一位之後才出生的妹妹),曾殺死過巨蛇、利用風箏救人並摧毀拉拉鄂斯族(Raranges)。[18]
  • 阿魯曝烷(Arupuwan):是卑南族傳說當中的雙胞胎兄弟(還有一位之後才出生的妹妹),曾殺死過巨蛇、並摧毀拉拉鄂斯族(Raranges)。[15]

參考文獻

  1. 古早的臺灣人(三):高山族原住民的分布與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曾建次. 祖靈的腳步 : 卑南族石生支系口傳史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台灣(Taiwan): 晨星. 1998年. ISBN 9575836596 (中文).
  3. 林建成. (PDF).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06).
  4.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原住民族委員會-兒童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5. 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3. ISBN 9574554775.
  6. 官大偉. (PDF).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11).
  7. 宋龍生. 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6)卑南族神話傳說故事集:南王祖先的話. 台灣(Taiwan):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8年. ISBN 9570209062 (中文).
  8. 原住民介紹.
  9. 109年臺灣原住民族史及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含概要、大意).
  10.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1. 1995.
  11.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2020-07-10]. ISBN 97898601830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7).
  1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 中央研究院. 2009-06 [2020-07-10]. ISBN 97898601830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7).
  13. 林志興/文林文賢/圖林娜鈴/美編.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1998/06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7).
  14. 宋文薰、連照美.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2.
  15. 林豪勳 / 陳光榮. . 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1994/06/01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7).
  16. 宋龍生. .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8-12-01 [2020-07-10]. ISBN 97895702314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17. 陳慶浩,王秋桂. . 遠流. 1989-06-15 [2020-07-10]. ISBN 97895732003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18. . [201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