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科學

反科學是一種反對科學以及科學方法的理念。[1]持有反科學觀點的人認為科學並不能作為一種尋找普遍知識的客觀方法。他們尤其會認為化約主義在面對這麼一個複雜的世界時是非常受限的,難以幫助我們達到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政治观点

左翼

对于反科学的一种表述是“否认普遍性以及…将选择合法化,”而科学发现的结果并不总是代表任何潜在的现实,只能反应出优势群体在社会中的意识形态。[2]在这样的观点下,科学会与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而且会被视为保守顺从、抑制创新、抵制变化和独断专行的信仰体系。这包括一些观点,例如“科学有着资产阶级和/或欧洲中心主义和/或男性主义的世界观。”[3]

反核运动常与左翼联系在一起,[4][5][6]其经常因夸大了核能的负面影响[7][8]和低估了通过利用核能来降低非核能源环境成本的能力[9]而被批评。在许多跨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领域界也经历过左翼的抵抗,例如社会生物学[10]演化心理学[11],以及群体遗传学[12]。这是由于这类科学与科学种族主义[13]新殖民主义[12]存在感知上的联系。这些领域的评论家,例如史蒂芬·古爾德,就曾被控诉有严重的政治偏见[14]以及从事“暴民科学”[15]

右翼

反科学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浪漫主义对于启蒙运动的一种经常被称为反启蒙运动的反应。浪漫主义强调直觉、热情和对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人类的原始价值,而理性思考只不过是人类生活的产物。有许多案例有关现代保守主义反科学争论,这其中主要集中于后者有关物种演化的学说[16]及现代高校中的宇宙学教育,而环境问题则与全球变暖[17][18]能源危机有关。

右翼经常会将这些包括呼吁阴谋论的反科学的特征联系在一起,来解释科学家们为什么相信他们所相信的[19],试图以此破坏通常同科学联系起来的信心或力量(例如全球变暖阴谋论)。

宗教

在某些语境中,反科学行为依赖于宗教、道德和文化冲突。在宗教反科学哲学主义中,科学是一种破坏传统价值的反精神和唯物主义力量,它破坏了传统价值观,族裔认同和过去的历史智慧,以理智世界主义重塑世界。

不同领域

哲学

针对科学的哲学异议通常是对还原论作用的异议。例如,在心理学领域,“还原论者和反还原主义者都承认…非分子性的解释可能并不会在其分子性解释中被改善、纠正或使其更接地气。”[20]而且,“认知论的反还原主义者认为,‘鉴于我们有限的智力,我们无法掌握许多复杂现象中的最终的物理解释,即使我们知道物理法则支配着他们的最终成分。’”[21]有些人视反科学为“在学术环境中…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人认为划清科学,科学主义及由伪科学导致的反科学立场的界限是有问题的,有些人认为没有什么能够被确切的知道。”[22]

许多哲学家“被以还原论是否应该成为了解世界的中心策略为标准划分”。[23]然而,许多人都认同“尽管如此,但是出于一些原因,我们希望科学来发现物理还原性以外的性质和解释”的观点。[23]这样的问题阻止了“来自一位反还原主义者对与没有纯粹真实概念的担忧,也就是说真实的表征就是…科学规定声称”。[24]这就是有人选择康德“真实是最终不可知的,所有的理论模型都只是对其不完美的近似”的观点。

社会学

社会学家托马斯·吉伦提到“有些社会学家似乎有反科学倾向”[25]。托马斯·吉伦争论道,“有些哲学家和反科学类型的人”,他们可能提出了“会威胁到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信任的虚幻图景”[25],或者他们似乎是在“反科学解构的路上走的太远了”[25]。这样的问题经常在于有多少科学家符合“社群主义、普遍主义、无私、独创性以及…怀疑主义”的标准观点[25]。不幸的是,“科学家们并不一定一直符合…科学家们通过宠爱自己的学说来得到热情,他们依靠名誉来评判一名科学家的工作,他们通过研究获得名誉和收入。”[25]因而,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展现出固有的偏见。“(许多)科学家并不像传言所赋予他们的一样理性和逻辑,也不像一些相对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无逻辑和不理性。”[25]

參見

參考文獻

  1. Gerald Holt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780674792982.
  2. Andrew C. Wicks and R. Edward Freeman, Organization Studies and the New Pragmatism: Positivism, Anti-Positivism, and the Search for Ethics, Organization Science, 9.2, Mar–Apr. 1998, pp. 123–40
  3. Alan D Sokal, What the Social Text Affair Does and Does not Prove, Critical Quarterly, 40.2, July 1998, pp. 3–18
  4. Victoria Daubert, Sue Ellen Moran, Origins, goals, and tactics of the U.S. anti-nuclear protest mov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and, 1985, p. 16
  5. 杰弗里·布罗德本特, Vicky Brockman, East Asian Social Movements: Power Protest and Change in a Dynamic, Springer, 2009, p. 69
  6. .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7. 詹姆斯·洛夫洛克. . The Independent. 2004-05-24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1).
  8. 帕特里克·穆爾. .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04-16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0).
  9. Samuel MacCracken, The War Against the Atom, 1982, Basic Books, pp. 60–61
  10. Edward O. Wilson. . Warner Books. 1995. ISBN 978-0-446-67199-6.
  11. Hamilton, W. D. . Annals of Human Genetics. 2000-07, 64 (4): 363–374. ISSN 0003-4800. doi:10.1046/j.1469-1809.2000.6440363.x (英语).
  12. Mitchell Leslie. . Stanford Alumni Magazine.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3).
  13. David Dugan (writer, producer, director). (Documentary). NOVA. May 2008 [2008-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8).
  14. Pinker, Steven, ,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2, ISBN 978-0-14-200334-3
  15. Gottfredson, Linda S. .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pecial Issue on The life history approach to human differences: J. Philippe Rushton in Memoriam. 2013-07-01, 55 (3): 218–223. ISSN 0191-8869. doi:10.1016/j.paid.2012.10.021 (英语).
  16. Anderson, William D. . Copeia. 2003-09, 2003 (3): 675–677. ISSN 0045-8511. doi:10.1643/OT-03-047 (英语).
  17. . [201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18. 克里斯·慕尼. . Basic Books. 2005.
  19. Diethelm, P.; McKee, M. .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8-10-16, 19 (1): 2–4. ISSN 1101-1262. doi:10.1093/eurpub/ckn139 (英语).
  20. Rosenberg, Alex; Kaplan, D. M. . 科学哲学. 2005-01-01, 72 (1): 43–68. ISSN 0031-8248. doi:10.1086/428389.
  21. Nagel, Thomas. . Bock, Gregory R. (编). . Chichester, UK: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7-09-28: 3–14. ISBN 978-0-470-51548-8. doi:10.1002/9780470515488.ch2.
  22. Gambrill, Eileen. .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 1999-08, 80 (4): 341–350. ISSN 1044-3894. doi:10.1606/1044-3894.1214 (英语).
  23. Jones, Todd. . Metaphilosophy. 2004-10, 35 (5): 614–647. ISSN 0026-1068. doi:10.1111/j.1467-9973.2004.00341.x (英语).
  24. .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9).
  25. Gieryn, Thomas F. . Isis. 2002-09, 93 (3): 544–545. ISSN 0021-1753. doi:10.1086/374156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