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吠陀

阿育吠陀梵語梵語,转写:,意为“长生之术”[1])為印度教佛教傳統醫學[2],也譯為壽命吠陀阿蘇吠陀

Charaka

在这种治疗体系中,人体被认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身体与自然不调和时,人体的各项机能便会受到阻碍,进而导致生病。在阿育吠陀医疗方法中,主要有三种实施方法:藥草療法、推拿療法瑜珈療法

寿命吠陀主要包括三位古印度医学家的著作,即《遮罗迦本集》,《妙闻本集》和《语帅本集》。

阿育吠陀醫學不僅是一門醫學體系,而且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阿育吠陀(Ayurveda)由兩個字組成:Āyur指生命,Veda為知識、科學之意。因此阿育吠陀一詞的意思為生命的科學

概說

阿育吠陀的神話是源自於印歐神話中的雙馬童(阿史沃因 Aśvin),即雙胞胎醫生,也是諸神殿的神,名為那瑟滴亞(Nāsatya)及德斯罗(Dasra)。四千年前的雙胞胎醫生的故事已經在土耳其的胡里安語西泰語以及印度的梵語中失傳了。阿育吠陀與阿達婆吠陀相比較,算是個次要的智慧。這四種吠陀(智慧)是世界上所知用印歐語言所留下來最古老的文件。

經典的阿育吠陀文件,是古代印度醫典《揭羅迦本集》,與《阿達婆吠陀》約莫同時期。是在公元前一千年用梵語寫成的,是全面性的醫典。且大多數學者認為,阿育吠陀在西元一百年以前在印歐地區就非常的盛行了。

阿育吠陀在公元6世紀時,隨著佛教的傳布,影響的區域也越來越廣。和尚將阿育吠陀帶到中國、西藏、韓國、蒙古跟斯里蘭卡,在這些國家的醫學系統裡留下傳奇。

更近一點的是,德國將公元前一千年阿育吠陀的《妙聞集》翻譯成德文,並運用在整型手術中。《妙聞集》中提到了阿育吠陀的八個分支:一般醫學、外科、耳鼻喉及眼部疾病、毒物學、精神科、兒科、婦科、性學及生育學。

參考文獻

參照
  1. Wells, John C. . London, England: Pearson Longman. 2009.
  2. Anil Kishore Sinha. . : 129 (英语).
来源
  • Chopra, Ananda S. . Selin, Helaine (编). . Kluwer Academic. 2003: 75–83. ISBN 1-4020-1166-0.
  • Dwivedi, Girish; Dwivedi, Shridhar. (PDF). Indian Journal of Chest Diseases and Allied Sciences (Delhi: Vallabhbhai Patel Chest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Delhi / National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2007, 49: 243–24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08). (Republished by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 Government of India.)
  • Finger, Stanle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19-514694-8.
  • Kutumbian, P. . Andhra Pradesh, India: Orient Longman. 1999. ISBN 978-81-250-1521-5.
  • Lock, Stephe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19-262950-6.
  • Underwood, E. Ashworth; Rhodes, P. . 2008. 2008.
  • Wujastyk, D. . Penguin Books. 2003. ISBN 0-14-044824-1.

延伸閱讀

参见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阿育吠陀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Ayurveda”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