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泰南

史泰南德語:1916年-2002年3月),瑞士出身,白冷外方傳教會神父,長年在臺灣臺東縣成功鎮長濱鄉傳教,並成立花東地區第一個儲蓄互助社,幫助當地阿美族養成儲蓄習慣。

史泰南
Fr. Dominik Stener
教省天主教台北教省
教區花蓮教區
個人資料
出生1916年
 瑞士
逝世2002年3月日(2002歲-03歲-00)(86歲)
臺灣臺東縣成功鎮
教派羅馬天主教

生平

1916年,史泰南生於瑞士,二十七歲受封為神父,三年後派往中國大陸傳教四年,又轉至美國、日本等地九年後,至臺灣臺東縣大武鄉大溪天主堂三年多[1]

史泰南來成功鎮後,負責白桑安、僅那鹿角、寧埔、膽曼、宜灣等部落傳教[2]。1963年,他剛到宜灣部落傳教時,就穿著阿美族服裝上台主持彌撒,讓現場包含白冷會的傳教士、修女的全場民眾瞠目結舌[3]。對當地人來說,此位神父總一臉鬍鬚、嘴角懸著一個大煙斗、用「天主保佑」當問候語,孩童還喜歡拉他的鬍鬚[2]。他宿舍沒有電器品、出門總走路,平日就在教會旁的菜園種菜[3]。他會教原住民種菜,省去向漢人買菜的支出[2]

曾與史泰南一起把《聖經》用羅馬拼音翻譯成阿美族語的黃貴潮回憶,史神父會嘗試融入原住民文化,與村民唱歌、跳舞、喝酒、抽煙,也因神父的態度,使宜灣部落的阿美族舞蹈、歌謠、服飾都是花東海岸沿線各部落中最傳統、也是發展性最豐富的[3]。史神父也突破宗教禁忌,協助村落恢復舉辦豐年祭[1]

當時宜灣天主堂建築常受颱風影響傳教,面臨龐大的財務壓力,原住民信徒經濟拮据,於是他就依靠在瑞士、紐西蘭的兩位弟弟、還有三個姐妹出資修復,其他七處天主堂也是他親友慷慨捐款完成改建[1]

史泰南也是首位將儲蓄互助觀念帶到花東海岸原住民部落的神父。曾和他一同推廣儲蓄互助社觀念的賴春水回憶,1960年代,互助社觀念正在臺灣西部推動,史神父想把這套制度帶到部落時,卻面臨當時的原住沒有儲蓄習慣的困難,於是挑選了幾位與教會互動較密切的部落知識份子,帶隊到其他地方參觀別人成功的案例。[3]

1965年,耶穌會選派神父汪德明、杜華及教友牟文熙、吳秋霖等四人,參加亞洲社會經濟生活協會在曼谷舉辦的社會行動領導者研討會,使臺灣首度接觸儲蓄互助社運動[4]。1967年,史神父選派阿美族原住徐進平、賴春水兩人到台中參加互助社專業講習,回來後再廣為鼓吹而於臺東各地天主堂成立互助會[1][4]。史泰南成立花東第一個儲蓄互助社,並將薪餉投入互助社[3]。為達到高存款率目標,由幹部都劃分責任區,鼓勵社員定存,每回社員大會表揚績優存款社員,教育族人儲蓄互助觀念[5]。此舉是讓原住民有急需不必擔保即可借貸,免除受高利貸剝削[1]。像位在長濱鄉寧浦村瀕臨太平洋的膽曼社區,無富饒的土地可供耕作,當地阿美族人大都討海捕魚維生,生活窮困,在1968年成立導明儲蓄互助社後,又逢1970到1980年代西部臺灣建築業蓬勃,村民改從事建築,錢存在此,至1992年總資產突破1億[5]

史泰南到晚年時都還是洗冷水澡,卻很少去醫院,直到2001年5月返回瑞士老家醫治舊傷,9月回成功鎮宜灣部落[1]。2003年3月,他因急性心肌梗塞辭世,在28日告別式上,宜灣部落原住民悲慟地圍繞在身旁緊握其手、撫面哀戚[6]。他在宜灣天主堂的墳墓,同年被鎮公所列為旅遊景點[7]。膽曼居民黃瑞玲除緬懷史泰南對於儲蓄的貢獻外,還形容神父就如軟熟的柿子自然落土,長眠於一生耕耘的土地上,與村民沒有距離的共住一起[2]

至2005年,史神父當初成立的導明儲蓄互助社,至總資產已超過新台幣3億元,無呆帳、負債,居原住民儲蓄互助社第一,社員1228人,每戶以儲蓄為20萬元上下居多[8]

參考

  1. 田俊雄. . 《聯合報》. 2001-01-08 (中文(台灣)‎).
  2. 黃瑞玲. . 《自由時報》. 2004-11-29 [2020-04-22] (中文(台灣)‎).
  3. 辛啟松. . 《中國時報》. 2002-03-04 (中文(台灣)‎).
  4. 黃振國. . 《中國時報》. 2004-11-25 (中文(台灣)‎).
  5. 田俊雄. . 《聯合報》. 1999-04-03 (中文(台灣)‎).
  6. 田俊雄. . 《聯合報》. 2002-03-29 (中文(台灣)‎).
  7. 田俊雄. . 《聯合報》. 2002-10-10 (中文(台灣)‎).
  8. 施鴻基. . 《聯合報》. 2005-08-31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