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主教

台灣信仰天主教人口逾24萬人[1],派別屬於羅馬公教,其中包括神父6百多人、修士修女各約1百人與1千8百人[1],分佈在8百個教堂及各種教會機構[1];此外共有14位主教[1],並設有主教團做為最高領導機構。雖然天主教的信仰人口僅佔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1,但天主教會在台灣的社會服務、醫療與文教等公益方面的貢獻上,有著相當高的影響力。

沿革

開教

台灣天主教發源地,位於高雄市區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前金天主堂)

天主教進入台灣,最早始於西班牙人統治台灣北部,1626年西班牙人登陸台灣北部時,同時有西班牙籍的道明會會士來到台灣對原住民傳教,當中著名者有哈辛托·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1592-1633),他於1631年來臺傳教。是第一位走出西班牙人堡壘到原住民各社傳教的神父。他並利用羅馬拼音來拼寫「淡水語」。編有《淡水語辭彙》,並翻譯《淡水語教理書》,此外還在1632年設立「神學院」(學林),直到1633年他被派往日本傳教。在羅美洛(Alonso Garcia Romero)出任西班牙雞籠淡水長官時期(1634-1635),西班牙在北臺灣的統治達到巔峰,當時從淡水沿基隆河陸路行走到雞籠都還相當安全,傳教士的影響力也比先前所膽敢推想得更遠。據道明會神父奎洛斯寫道,「光我一個人」「在八天之內為淡水河附近三百二十個居民施洗,當時他們正為麻疹所苦,而在三貂於五天內為一百四十一人施洗...」[2]:181

1642年,荷蘭發動雞籠之戰,西班牙被迫離開台灣,天主教在臺灣也一度中斷。

清治咸豐九年(1859年)5月18日,三位來自菲律賓的西班牙籍道明會傳教士郭德剛(Fernando Sainz)及洪保律(Angel Bofurull)等人及五位中國教友傳道員,從中国大陆橫渡台灣海峽抵達打狗港(今高雄港),同年12月在靠近今日高雄愛河河口的地方購地興建簡易傳教所(即今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成為天主教會在台灣的第一個據點。此為天主教正式在台灣發展之始,至2009年已逾150年[3][4]

清治時期

天主教傳入台灣後,早期隸屬於中國清朝)的福建代牧區(現福州教區之前身)管理,1883年改歸新成立的廈門代牧區(現廈門教區之前身)管轄,當時主要由道明會總理教務。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屏東萬丹平埔族原住民部落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家庭,圖左為聖母
1914年落成的大稻埕蓬萊町大聖堂,為當時台北天主教會的發展中心,但毀於台北大空襲,現已改建為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1895年,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成為日本領土,但教務仍隸屬廈門代牧區管轄。1913年(日治大正9年),羅馬教廷始將台灣澎湖(即屬台灣)脫離廈門代牧區,獨立設置台灣監牧區,教務仍由道明會神父所主持,教座則設置於高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台灣天主教會轉為日本籍神職人員負責。在日本統治的這段期間,台灣的教會體制逐漸完備。

戰後至今

位於新竹市北大中正路口的聖母聖心主教座堂(北大堂)

1945年,台灣進入戰後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日籍神職人員被全部遣返,台灣天主教會的教務改由華籍神父主導,但監牧再由道明會會士擔任。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之後,由於中國大陸新建立的社會主義政權無神論治國,有不少本國及外國籍的天主教徒及神職人員離開中國大陸,其中的大部分來到台灣。除了在台灣服務的修會增加外,台灣本地與中國大陸來台的神職人員也逐漸取代外國籍神職人員,成為台灣天主教會發展的主力。1952年8月7日,台灣建立聖統制,正式由原有的傳教區體制轉為教區制;而台灣教區數目,也逐漸由原本的1個監牧區,增加至7個教區、1個宗座署理區。

天主教會及團體在台灣的社會服務、醫療與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貢獻。各大政黨包括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等都有致力與教廷發展外交關係。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於2005年訪問羅馬,出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葬禮,成為首位到訪教廷的現任中華民國總統。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於2013年3月出席新教宗方濟各的就任典禮,是首位與現任教宗會面的中華民國總統。

2016年的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以無黨籍身分和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搭檔參選並當選為副總統,成為台灣歷史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位出任國政要職的天主教徒。

現況

天主教台中教區主教公署

台灣天主教會在於1950年代時曾有長足發展。但1970年代以來教徒停滯在30萬人左右,未有顯著之增加,而台灣此際正是人口大幅增加的時期,故可說信仰比例不增反減。為此,台灣天主教會進行調查,在《天主教在台灣現況之研究》一文中認為1950年代的發展係因:

  • 有利的政治因素
  • 社會經濟狀況不穩定
  • 中國大陸教徒及神職人員大批來臺
  • 原住民皈依

而1970年代後的停滯則有以下因素:

  • 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使人的宗教需求下降
  • 傳統文化對於西方宗教的抵制
  • 民間信仰復興
  • 信教人口的遷移[5]

1990年代以來,台灣因為少子化嚴重、且神父必須獨身,與台灣人的傳宗接代觀念嚴重衝突,以及在台灣神父社會地位不高[6],導致台灣缺乏本國籍神父,必須從東南亞等地派遣神父來台[7];而各教區研議允許教友擔任神職人員(如終身執事[8]),也顯示出台灣天主教會的牧民工作必須更加本土化的迫切性[9]

此外,雖然台灣與中國大陸自1949年起便處於政治分治的狀態,但聖座仍因為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代表將台灣的教省教區等教會管區劃歸於中國[10](相關政治問題請參見海峽兩岸關係)。而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教務在教會法上尚未分開,如台灣主教團的英文名稱「Chinese Regional Bishops' Conference」,直譯即是「中華區主教團」之意;聖座在台灣的大使館為「聖座駐華大使館」;而台灣天主教會的大專學生組織,則是稱為「中國天主教大專同學會」等。不過在事實上臺灣聖統制已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

教區

日治時期

1940年(日治昭和15年),台灣教區(台灣監牧區)有以下的管轄教會(即今稱之堂區)和小教區(小堂[11]

教區管轄教會小教區
台北樺山町樺山町天主堂0
台北蓬萊町蓬萊町天主堂3
淡水淡水天主公教會1
基隆基隆天主公教會2
台中台中天主堂4
台中州羅厝羅厝天主堂(員林郡坡心庄)4
台中州田中田中天主堂3
台南州斗六斗六天主公教會2
台南州樹仔腳樹仔腳天主堂(斗六郡莿桐庄)2
台南州埔姜崙埔姜崙天主堂(虎尾郡土庫庄)3
台南州嘉義嘉義天主公教會4
台南台南天主堂2
高雄高雄天主堂4
高雄州赤山赤山天主堂(潮州郡萬巒庄)0

戰後至今

台灣天主教教區分布圖

目前台灣的天主教會設有1個教省、1個宗座署理區,均按照政治行政區劃來劃分。教省之下分為7個教區(包含1個總教區做為教省之首府),均為中華民國內政部立案之宗教財團法人。其中,總教區與主教團均座落於台北

教區主教
宗座署理
主教座堂轄區總鐸區堂區兼管區
(非獨立堂區)
臺北總教區鍾安住總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10720
新竹教區李克勉主教聖母聖心主教座堂新竹市新竹縣桃園市苗栗縣3860
臺中教區蘇耀文主教耶穌救主總堂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5540
嘉義教區-聖若望主教座堂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43319
臺南教區李若望主教中華聖母主教座堂台南市澎湖縣54713
高雄教區劉振忠總主教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高雄市屏東縣9580
花蓮教區黃兆明主教進教之佑主教座堂花蓮縣台東縣1045151
金門、馬祖宗座署理區鍾安住總主教
臺北總主教兼任
--金門縣連江縣--20

大事記

清治時期

日治時期

二戰後1950~1980年代

  • 1951年1月26日: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3個縣市(和當時尚存在的台中縣)獨立成為台中監牧區,由瑪利諾會會士蔡文興(Most Rev. William Francis Kupfer, MM)出任監牧。
  • 1952年8月7日
    • 台灣的聖統制度正式建立,成為中國天主教的第21個教省
    • 台北監牧區升格為台北總教區,負責統領台灣所有教區,台北監牧郭若石擔任首任總主教
    • 花蓮縣與台東縣合併獨立為花蓮監牧區,由法國籍的營口教區主教費聲遠(Most Rev. André-Jean Vérineux, M.E.P.)擔任監牧。
    • 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縣市、澎湖縣脫離高雄監牧區,獨立成為嘉義監牧區,由陽穀教區主教牛會卿擔任監牧。
  • 1962年4月16日
    • 台中監牧區正式升格為台中教區,台中監牧蔡文興擔任首任主教,並於同日晉牧。
    • 嘉義監牧區升格為嘉義教區,原任監牧的牛會卿主教成為教區首任主教,領署理之銜。
  • 1963年7月15日:聖座正式將花蓮監牧區升格為正式教區,原任監牧的費聲遠主教成為花蓮教區首任主教,領署理之銜。
  • 1970年2月24日:聖座將澎湖縣自台南教區劃出,成立澎湖宗座署理區,由白正龍蒙席擔任宗座署理(但1991年起重歸台南教區管轄[14])。

1990年代至今

  • 2004年10月1日-10月3日:第一屆台灣青年日南投埔里謝緯紀念青年營地舉行,主題為「向主走,向愛走」。原定8月13日至15日於南投縣仁愛鄉春陽部落舉行,因受蘭寧颱風影響而延期。
  • 2008年5月17日:為慶祝2009年天主教傳入台灣150週年,天主教在台灣一五〇年開幕典禮在高雄市盛大舉行。[15]
  • 2008年10月11日:台北總教區官方報刊《教友生活週刊》更名為《天主教周報》,並改以小報格式發行。[16]
  • 2009年11月21日:「慶祝天主教在台灣150年傳愛感恩大會」在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行,為台灣天主教會近十年來規模最大的慶典活動。聖座派遣傳信部前部長若瑟·董高(Cardinal Jozef Tomko)樞機主教以教宗特使身分參加,會中並邀請馬英九總統等各界人士與會。教宗特使在會中發布的教宗祝賀函中,宣布晉升高雄教區劉振忠主教為總主教。[17]

参考文献

  1. . [2015-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2. 歐陽泰(Andrade, Tonio). . 臺北市: 遠流出版. 2007年2月一版. ISBN 978-957-32-5940-4.
  3. 《教友生活週刊》第2757期 - 天主教在台灣一五○年開幕典禮,五一七「我要去」傳福你我他
  4. 《教友生活週刊》第2759期 - 天主教在台灣150年開幕高雄冠蓋雲集,師法福傳先進精神再現教友福傳新榮景
  5. 《天主教在台灣現況之研究》,光啟出版社,台北,1987
  6. 本土神父缺 東南亞籍大舉來台,聯合報
  7. 本土神父缺 東南亞籍神父搶手!
  8. . 天主教亞洲通訊社. 2010年10月6日 [2010年11月5日].
  9. .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7).
  10. 古伟瀛. 主教牧徽——台湾天主教史的一个侧面. 台大历史系学术通讯
  11. 大國督 編:《台灣カトリツク小史》,台北:杉田書店,1941年。
  12. 江傳德 編纂. . 台南市: 聞道出版社. : 第248頁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四月]. ISBN 978-986-7653-65-9.
  13. 費格德神父. . 成功大学网站. [2015-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繁體)‎).
  14. . [201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6).
  15. 林憲源. . 中廣新聞網. 2008年5月16日 [2008年6月24日].
  16. . 天主教亞洲通訊社. 2008年8月22日 [2008年9月7日].
  17. . [201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9).

外部連結

教會媒體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台灣天主教
網路資源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