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澂

吳大[lower-alpha 1]1835年-1902年),止敬,又字清卿恒轩,又号愙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官员。

吳大澂


大清湖南巡撫
籍貫 江蘇蘇州府吳縣
字號 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又號愙齋
出生 道光十五年(1835年)
逝世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出身
  • 同治七年戊辰科進士出身

1887年9月30日(光绪十三年)[1]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2],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3];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清朝政府命吴大澂接办堵口工程,1889年1月20日(光绪十四年冬)合龙成功[4],吴大澂亲笔撰文立碑以示纪念此次事件。

生平

同治三年(1864年)舉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陝西學政、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光绪十一年(1885年),诏赴吉林,先会见宁古塔副统容山,后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国使臣重勘珲春黑顶子地边界,援咸丰十一年旧界图,立碑五座,建铜柱,自篆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收回侵界,“而船之出入图们江者亦卒以通航无阻。”

光緒十二年(1886年)擢廣東巡撫。光緒十四年(1888年)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修黃河水患,用水泥砌築磚石壩,加固“鄭州十堡”工程。光緒十五年(1889年)請用新法測繪黃河圖,光緒帝命名《御覽三省黃河全圖》。光緒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撫。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自请率领湘军出关应战,戰敗于海城,罷歸,返回湖南,不久受命开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再降旨,將其革職,永不叙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卒,年六十八。《清史稿》有傳。[5]

著作

吳大澂善畫山水、花卉,尤精於篆書,少從陳碩甫學篆,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啟發,結合小篆金文,自成一家。作品有《古籀补》、《古玉图考》、《愙齋集古錄》、《愙斋诗存》、《古字說》、《權衡度量考》、《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等。

家族

参见

註釋

  1. . 人民日报. 2011-09-30 [202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2. . 人民网. 2019年12月18日 [2020年11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8日).
  3. 何一民. . 巴蜀书社. 2007: 590–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4. . 黃河水利出版社. 2001: 8–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5. . [2007-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7).
  1. 「澂」对应的中國大陸現行(2013年起)規範字为「澄」,但為尊重本人用字保留異體字「澂」。

參考文獻

 大清官衔
前任:
譚鈞培
廣東巡抚
1886年 - 1888年
繼任:
張之洞
前任:
李鶴年
河道总督
1888年 - 1890年
繼任:
倪文蔚
前任:
張煦
湖南巡撫
1892年 - 1894年
繼任:
邵友濂
前任:
邵友濂
湖南巡撫
1894年 - 1895年
繼任:
德壽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