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小篆,又稱秦篆,作為秦始皇制定推行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政策的一部分,以秦國本國的篆文為基礎,增損後代替了原先關東六國所使用的版本,由此統一了大篆這一字體的書寫形式。根據考古所得可知,遲至從戰國中後期,社會上流行著大篆和隸書兩種功能和性質不同的字體--大篆主要用於經典書籍及金石銘文;而隸書主要用於官府的政令及日常的書信。因此,小篆是將大篆的各種寫法統一了的結果,它和隸書同時間流行於世。兩漢時的小篆字形趨於方直,筆法稍摻隸意,說明隸和篆兩種書體有相融合的趨勢。隸書後來在更大的範圍內流行與使用,於此或可見一端。而小篆本身,由於其字體本身的優美,被後世傳承下來,並被歷代的書法家所青睞。

中國大陸一家飯店的招牌以小篆作爲書體

小篆的制定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感於各國文字的不一,實行“書同文”的政策,試圖統一篆文的書寫規範。這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地將文字標準化。
  • 因為是以秦國使用的書體為基礎,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

李斯與小篆

秦丞相李斯被稱為小篆的鼻祖。

根據《史記·李斯列傳》的記述,丞相李斯為趙高所害被下獄囚禁後,曾試圖上書秦二世,文中反譏自己當政期間“更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是一項罪名。由此推斷,李斯很可能直接參與了“書同文”的工作。復次,編撰於唐書法理論家張懷瓘的著作《書斷》,以及清代《康熙字典》也認為小篆者為秦相李斯所作。

於是後世往往把秦代器物上所刻畫的小篆,一律比附李斯手筆,其中比較可信的有《泰山刻石》。

小篆的推廣

  • 小篆形體制定後,為了推廣到全國,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以小篆作為編寫的標準用字,比較有名的例子有《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
  • 此外,當時秦國官方的衡量度、皇帝的詔書、及紀念性質的刻石等都是用小篆來撰寫的。

小篆的風格

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存的《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及權量銘文等遺物中得見之。小篆的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

小篆的發展

  • 漢代,小篆體化長為方,改變了秦篆修長圓挺的字型與風格。
  • 三國至隋,小篆字體變化又有異於漢,以《天發神讖碑》為代表。
  • 唐代李阳冰創「鐵線篆」。
  • 清代鄧石如則熔鑄秦漢兩代篆書為一體,形成了獨特風格,成為繼唐李阳冰之後的篆體書法傑出代表人物。
  • 民国文化、政治名人吴稚晖,尤其专精于小篆。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