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志麦特
坦志麥特(奥斯曼土耳其语:,重组),为奥斯曼帝国的一段改革期,力图促成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并保卫领土完整。该时期始于1839年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颁布花厅御诏,终于1876年第一次宪政时期开始[1]。
坦志麥特的開始不是為了激烈變革,而是為了現代化,其目的是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社會和政治基礎。它的特點是,試圖進行奧斯曼帝國的現代化,並確保其領土完整不受內部民族主義運動和外部侵略勢力的侵害。在帝国多元民族的背景下,改革提倡奥斯曼主义,试图遏制奥斯曼帝国境内的民族主义风潮。通过增强公民自由权与帝国内的平等权,改革试图把非穆斯林或非土耳其人更彻底地整合进奥斯曼帝国社会中来。
改革政策的其中一部分是根據1838年《巴爾塔利曼條約》制定的經濟政策。
政策為了改善公民自由做出了許多改變,但許多穆斯林將其視為對伊斯蘭世界的外國影響。這種看法改良主義努力變得複雜。
坦志麥特時期,政府的一系列憲法改革引致了現代化奧斯曼帝國軍隊的軍事改革,銀行體系改革,同性戀非刑事化,以世俗法取代宗教法及以現代工廠取代行會。奧斯曼郵政部於1840年10月23日在君士坦丁堡成立。
起源
系列条目 |
鄂圖曼帝國历史 |
---|
崛起 (1299–1453) |
大空位期 (1402–1413) |
擴張 (1453–1606) |
滯止 (1606–1699) |
蘇丹女權時期 |
科普魯律時期 (1656–1703) |
衰落 (1699–1792) |
鬱金香時期 (1718–1730) |
解體 (1792–1923) |
坦志麥特時期 (1839–1876) |
一次立憲時期 |
二次立憲時期 |
分裂 |
鄂圖曼帝國主题 |
系列条目 |
土耳其历史 |
---|
|
土耳其主题 |
改革源於改革派蘇丹的思想,如馬哈茂德二世,他的兒子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和在歐洲受過教育的官僚。大多數具象徵性的變化,例如制服,都是為了改變帝國管理者的心態。如鼓勵許多與政府有聯繫的官員穿西服。許多改革都試圖採用成功的歐洲做法,例如法國第二帝國時期拿破崙法典和法國法律,這是越來越多的奧斯曼帝國學生在法國受到教育的直接結果。改革包括淘汰德夫希爾梅徵兵制度並確立全國徵兵制,教育改革,制度和法律改革,以制度性措施消滅政治腐敗。另外,坦志麥特提出了一種新的政治思想——奧斯曼主義。奧斯曼主義用以團結所有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的人們:「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土耳其人和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庫爾特人和阿拉伯人」。奧斯曼主義在花厅御诏頒佈後正式實行,並宣佈在法律面前所有奧斯曼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一律平等。
動機
當時,奧斯曼帝國正緩慢地崩潰。帝國的疆域正不斷縮小。對比歐洲列强,奧斯曼帝國更顯實力消退。故此,推動坦志麥特這野心勃勃的改革有内在和外在因素。
對内而言,奧斯曼帝國希望取消米利特。取消米利特可增强中央集權,政府可直接控制所有國民,奧斯曼朝廷的統治亦更具合法性。另外,更開放的人口政策會吸引更多人移居帝國。容許更多宗教自由會減低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潛在衝突風險。政府向基督徒給與更多權利也會減低外部勢力的干涉風險。
對外而言,奧斯曼朝廷開始懼怕歐洲列强對帝國日益提升的影響力。1839年爆發的第二次土埃戰爭引起奧斯曼帝國內外局勢進一步惡化。在尼齊普戰役中,4萬土軍遭到慘敗。一個星期後,馬哈茂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病逝。帝國接連喪失了陸軍和君主,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16歲的繼任蘇丹邁吉德一世唯有接受穆罕默德·阿里的和談條件。在内外交困下,帝國朝廷為了避免帝國崩潰,防止外國進一步干涉内政,勉强達成了改革的共識。最終,政府在君士坦丁堡托普卡珀皇宮內的玫瑰園廣場上舉行盛大集會,邁吉德一世頒佈花厅御诏,標志著坦志麥特的開始。
雖然推行坦志麥特中充斥著官僚主義,仍然有許多信奉奧斯曼自由主義的部長和知識分子推動之,包括一些帕夏,秘密組織新奧斯曼人和有自由主義意識的人如米德哈特帕夏。他們經常被認為是奧斯曼議會的創始人。由於1875-76年迫切的内外交困和經濟危機,米德哈特帕夏發佈了1876年奧斯曼帝國憲法,終結了坦志麥特。
參考資料
- Cleveland, William L & Martin Bunton,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4th Edition, Westview Press: 2009, p.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