埡口 (南橫公路)

埡口[注 1],又稱關山埡口大關山埡口[注 2],是位於台灣南橫公路山口及旅遊景點,以大關山隧道位於台20線147.5公里處穿越中央山脈,海拔2722.39公尺,成為海拔最高的隧道[注 3],也是全線最高點,且橫跨於玉山國家公園南部園區之界[1][2][3]。隧道也分隔台灣島東、西兩半部:以西屬高雄市桃源區梅山;以東屬台東縣海端鄉利稻村,兩地景觀差異甚大,是埡口成為景點的主因[4][5][6]

東口一景,位於臺東縣。
西口一景,位於高雄市。
上圖二張為大關山隧道口的外觀。因關山越嶺道之州廳界所呈現地形是處埡口,大關山隧道從它的正下方穿過中央山脈,故在南橫公路上則以它命名「埡口」;圖右所示西口一景,可見隧道外立有一面寫著「埡口」地名標示牌。

歷史

日治時期,為了便於治理山區原住民,日人從關山六龜之間建造一條關山越嶺道,在此立起州廳界碑,以表示該界為高雄州台東廳交界所在,並設有見張所,依《東台灣展望》記載,此處便是今稱「埡口」[注 4],海拔2930公尺[7][8]。如今,州廳界碑、見張所已無跡可尋[7]。沿著關山越嶺道往東方而行,則有關山[注 5]、溪頭兩處駐在所,前者位置是關山嶺山東麓,後者位置是埡口派出所今址[7]。據玉山國家公園調查,從埡口派出所至大關山隧道這一段關山越嶺道,寬約1.5~2公尺間,除了是登山人士做為山徑步行之用,仍可見得其路跡,其餘路段有的是埋沒在草叢,或者是被崩坍給流失[7]

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相繼完成中橫公路與北橫公路,於1968年南橫公路自北寮開工,遇中央山脈阻隔,建造大關山隧道貫穿地層通過,連接起南橫公路東、西兩段,1972年完工通車後,大關山隧道成為全線最高點,且是今存海拔最高的隧道[注 6][9][10]。當時仍受山地管制,前來埡口登山旅遊或運輸交易,得申請登記進行審查檢驗,直到1993年解除管制後幾年內[注 7],旅客人數暴增,導致大關山隧道湧現的車潮造成塞車[11]。通車後,位於海拔2568公尺的工寮,原本是提供給興建南橫公路的工人使用,被救國團擴建成現在的「埡口山莊」[12]。1978年至1986年間是救國團展開南橫健行活動盛行之時,埡口山莊提供健行隊住宿過夜[12]

2009年,受莫拉克颱風襲擊下,南橫公路沿線多處毀損,其中在埡口路段,大關山隧道東口與停車場皆遭受土石掩埋,在埡口山莊和大關山隧道之間的道路有長達300公尺崩坍地,影響甚鉅[13][14]。因此,同樣連帶影響埡口山莊,下方地基的岩層流失,而且崩壁是直瀉而下的溪谷,山莊前營火廣場有地滑龜裂的現象,此地點經勘察被認為有危險堪虞,林務局決定收回埡口山莊,停租給救國團[15][16]。2014年2月,臺東林管處對外表示,於3月開始不對外開放使用埡口山莊,並保留原有建物,僅提供緊急救難之用[15][16]

地理

位置

埡口位於大關山隧道上方偏北之處[注 8],海拔約2930公尺,但非為關山嶺山之山脊最低點,再往西朝下方而行,海拔已降至2925公尺,此為鞍部[11]。由於南橫公路是以開鑿隧道方式穿越中央山脈,1972年通車後,埡口位置變更成位在大關山隧道,於今隧道口兩端設有地名標示「埡口」兩字,其高度也降低至海拔2722公尺,與原本位置落差約200餘公尺[11][7]

氣候

埡口雲海。圖右下有一棟小房舍即埡口山莊。

埡口的高山氣候是南橫公路的景點,其呈現氣候風貌以大關山隧道區分。位於台東縣境內的大關山隧道東口,由於受到季風挾帶水,在氣流的抬升與地形阻隔下,常於午後4時,其高度約海拔2500公尺左右形成雲海[17]。在清晨或午後,由於大關山隧道上方的地形是呈現一處風口,氣流的抬升會將雲沿著地形往風口推擠,造就出山嵐與雲瀑景觀[17][9]。通過大關山隧道後,便是進入到高雄市境內,而景觀從原本向陽面變成背陽面,與隧道東口大不同,山嵐繚繞,雲霧迷漫,且風勢甚小[17][18]

關於埡口在氣候方面的各項統計,現今並無完整的資料[注 9]。另外,雖然埡口是處風口地帶,強風盛行,對於風速、風向等仍無資料[19]。氣溫與雨量是依《臺東縣史》記載,埡口是歸類於山地夏涼氣候,1月為最冷月,月均溫低於8℃,7月為最暖,月均溫不高於18℃,與平地溫差超過10℃以上,年雨量逾3500公釐[20]

景觀

埡口的地形是屬中央山脈的主脊,對台灣地理而言,不僅分隔台灣島東、西兩半部,也分隔荖濃溪新武呂溪兩水系而成分水嶺,故於東於西,兩地呈現景觀大不同[6]。南橫公路接近大關山隧道前,受到哈里博松溪[注 10]的地形阻隔,公路是沿山壁以 U 字形環繞溪谷,並以雲海橋、雲峰橋跨越哈里博松溪,在橋上向北可見雲海瀑布向陽瀑布,源流是自斷崖一瀉而下,這處斷崖位在向陽山西南方,其名為向陽大斷崖,往橋另一端望去則是哈里博松溪所呈現深谷地貌,在埡口山莊可見斷崖、瀑布、深谷三景[4][6][9]

在大關山隧道東口腹地較西口寬廣,此處設有停車場,是南橫公路的埡口景點所在,也是進入關山嶺山的登山口[注 11],與另一端的西口皆可攀登而上至關山越嶺道[18][11][7]。沿著南橫公路進入到大關山隧道內,隧道長615公尺,淨寬5.6公尺,因為隧道內壁並無施作襯砌,故可見遺留當時開鑿的痕跡以及從岩壁滲出水來的景象,加上隧道並非呈直線方式貫通,致使光線無法直射至隧道內部,在冬季會凝結成冰柱,而夏季則是溼寒的低溫,也使得駕駛無法於隧道口望見來車,以及車道是不寬的單線道,為避免會車不及的窘況,在隧道口兩端有交通號誌指示,以提醒駕駛人來車,此況在中橫公路合歡山隧道可見[17][9][18][21]。出了大關山隧道西口,已抵達高雄市境內,也進入了玉山國家公園,此處地形受山壁圍繞,視野僅有拉庫音溪的支流溪谷較為開闊,繼續沿南橫公路往西而行,於不久,封閉的景觀逐漸開闊,可遠眺對岸的長青祠庫哈諾辛山[1][17]

地質

埡口的地質是屬畢祿山層,但在大關山隧道的兩端,依位態與岩性就有明顯差異,故以大關山隧道可分出其地質[22]。在距離隧道西口約100公尺處之以西地帶,即埡口位於高雄市境內,該區地質是屬變質砂岩,偶夾板岩硬頁岩之互層,向西至大關山斷層皆屬,在隧道西口上方就是此地層的露頭,這是受變質作用下形成,其構造呈現變質之時形成的層面與垂直交錯狀發育,節理發達,岩體硬度甚高;朝向隧道東口方向,地質逐漸取而代之是硬頁岩與板岩,因此在關山嶺山稜線上,可見危崖處是破碎的硬頁岩與板岩[18][22][23]。出了隧道東口,即埡口位於台東縣境內,則由劈理發達的板岩與千枚岩構成,其中千枚岩在向陽大斷崖多為千枚岩,其間夾有方解石脈石英脈,並有少量的綠色岩,因千枚岩是屬變質岩,變質程度介於板岩與雲母片岩,因此受日光照射下,向陽大斷崖反射出銀灰色的光芒[9][22][23]。北從關山嶺山,南至關山,這一段的地質是由變質砂岩與板岩互層構成,其山稜上峰巔多呈單面山,東面坡長且緩和,正與岩層方向一致,而西面卻崎嶇陡峭,是典型的順向坡地形,沿南橫公路自海端方向上來可見此景,尤以鷹仔嘴山甚為明顯,在台14甲線昆陽武嶺這一段也有單面山[注 12][6]

植物

從埡口的植物景觀可反映出氣候環境,在文獻上多以大關山隧道來區分,隧道東口是以台灣二葉松為主的樹種,屬於向陽性植物,少有鐵杉雲杉生長;相對在隧道西口,地形上是處於背風面,使得季風吹不進與日照時間短,呈現出山嵐繚繞、雲霧籠罩,因此是以鐵杉、雲杉與冷杉為主的樹種,其間伴生台灣二葉松、台灣華山松,正好隧道兩端的林相是相反,對比甚為明顯[17][18][24]。垂直往上分佈,朝著隧道上方的稜線,植物的適應性抉擇自身可生存的棲地,針葉林逐漸地減少,至稜線已是低矮的草本植物分佈,比如:馬桑玉山薊玉山箭竹高山烏頭白花香青玉山杜鵑紫花鳳仙花玉山假沙梨等,其中馬桑是整株有毒,另外玉山箭竹分佈廣泛,從針葉林帶到白木林地皆可見到[17][11]。在整個分佈上,埡口是屬於涼溫帶氣候,以鐵杉分為大宗所構成的純林帶[11][25]

  1. 埡口此名為多數文獻(含學術單位、政府機關之網站記載)所採用,其中在學術方面,各文獻報告偶見「關山埡口」、「大關山埡口」等不同用名,故本文為表統一用名,乃採多數者稱之。至於「啞口」,此一寫法與發音皆與埡口不同,也是常見的錯誤,在《南橫公路梅山-埡口沿線觀光遊憩系統整體規劃研究》有此提及,地名原標示啞口,今已更成埡口。埡口的範圍,在本文撰述是以台20線約146公里左右,向東至152公里左右,涵蓋大關山隧道至向陽大斷崖。
  2. 見1。
  3. 海拔最高的隧道指公路總局所屬之養護道路為範圍,並以《1:10,000天池》標示2722.39公尺高度為依據,相較於合歡山隧道高度僅2564.67公尺,則為次高。
  4. 見5。
  5. 關山駐在所位於關山嶺山東南麓,大關山駐在所位於通往塔關山的山徑旁,依楊淑媛撰《歷史與記憶之間:大關山事件》可知,大關山事件發生與關山駐在所並無關連,且與大關山駐在所是不同地方,故一字之差可辨析,大關山事件便於本文不撰述。
  6. 見3。
  7. 位於南橫公路上埡口景點已於1993年解除管制範圍,依玉山國家公園網站公告,關山嶺山仍屬管制範圍,未受申請則不可進入登山口。
  8. 從各文獻整理出,埡口的位置可分三處:(1)關山越嶺道之州廳界碑所在。(2)地形而言,山脊最低處即為埡口,與州廳界碑位置相距不遠。(3)是指今大關山隧道,為南橫公路通過埡口所在。
  9. 埡口在各項氣候的記載,如:雨量、氣溫、風速等,由於並無設立測候站,在有關文獻甚少,且桃源鄉與海端鄉尚無鄉志,故無法對於埡口做確實的氣候瞭解。
  10. 哈里博松溪是新武呂溪上游,源自向陽大斷崖,至利稻馬斯博爾溪匯流,南橫公路於該溪東北側沿岸而行。
  11. 見7。
  12. 這處單面山是合歡主峰向南延伸的山麓,中橫公路霧社支線於此橫切其山腰,闢成現今所見台14甲線,於昆陽武嶺皆可見單面山景觀。

參考文獻

  1. 農林航空測量所. . . 林務局. 1983 (中文(台灣)‎).
  2. . 公路總局. [201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6) (中文(台灣)‎).
  3. . 玉山國家公園網站.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0-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7) (中文(台灣)‎).
  4. . 內政部. 2005. ISBN 9860030960 (中文(台灣)‎).
  5. . 內政部. 2005. ISBN 9860026106 (中文(台灣)‎).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6. 王鑫. . . 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1999 (中文(台灣)‎).
  7. 林古松. .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989年9月 (中文(台灣)‎).
  8. 毛利之俊. . 原民文化. 2003. ISBN 957849193X (中文(台灣)‎).
  9. 施添福 總編纂. . . 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2000年12月. ISBN 9570274603 (中文(台灣)‎).
  10. 陳俊. .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987年10月 (中文(台灣)‎).
  11. 陳玉釧、曾麗芬、黃麗玉. .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7年4月 (中文(台灣)‎).
  12. 盧太城. . 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社). 2014-02-12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3) (中文(台灣)‎).
  13. . 自由電子報 (自由時報社). 2009-09-09 [201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13) (中文(台灣)‎).
  14. . 中央日報網路報 (中央日報社). 2010-03-07 [201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灣)‎).
  15. 王秀亭. .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社). 2014-02-13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中文(台灣)‎).
  16. 汪智博. .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4-02-13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灣)‎).
  17. 孔憲法、施鴻志. . .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989年12月 (中文(台灣)‎).
  18. 洪長源. . . 臺灣省政府. 2004年10月 (中文(台灣)‎).
  19. . . 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 1972 (中文(台灣)‎).
  20. 林玉茹等人. . . 臺東縣政府. 1999. ISBN 9570232471 (中文(台灣)‎).
  21. 陳永興、許阿明. . . 公路總局. 2008 (中文(台灣)‎). 外部链接存在于|chapter= (帮助)
  22. 賴典章. .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988-04-30 (中文(台灣)‎).
  23. 劉憲德. . . 營建署國家公園組. 1989 (中文(台灣)‎).
  24. . 玉山國家公園網站.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2) (中文(台灣)‎).
  25. . 發現臺灣植物. 國家科學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2010-05-09]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埡口 (南橫公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