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山
合歡山(太魯閣語:),位於臺灣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接近花蓮縣秀林鄉,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其周邊係由七座山峰所串連合稱合歡群峰,七座中之五座名列台灣百岳,為合歡溪、濁水溪、北港溪和塔次基里溪的分水嶺。在遊客中心前立有「合歡山海拔3,158公尺」標示牌,這是台14甲線途經合歡山所顯示出標高。
合歡山 | |
---|---|
合歡山 合歡山的位置 | |
最高点 | |
海拔 | 最低峰:3,217(10,554英尺) 最高峰:3,422(11,227英尺) |
地理 | |
位置 | 臺灣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秀林鄉交界 |
山脈 | 中央山脈 |
合歡山冬季白雪皚皚,素有「雪鄉」之稱;春夏季玉山矮箭竹草原與玉山杜鵑、紅毛杜鵑花叢,景色宜人。林務局在此設立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並於位在台14甲線32.855公里處提供合歡山遊客服務中心與松雪樓住宿服務,以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小風口附近設立合歡山管理站。在合歡山遊客服務中心前的公路旁設有展望台可遠眺奇萊山,同時合歡山也是攀登合歡東峰、合歡尖山、石門山與中央山脈北三段的登山口。
合歡群峰
合歡群峰的山峰分別是:
- 合歡主峰(3,417公尺)
- 合歡北峰(3,422公尺)
- 合歡東峰(3,421公尺)
- 合歡西峰(3,145公尺)
- 石門山(3,237公尺)
- 石門北峰(3,278公尺)
- 哈哈山(3,286公尺)
- 合歡尖山(3,217公尺)
前五座名列台灣百岳之中。
在合歡主峰設有三等三角點6388號。在公路尚未闢建時,攀登合歡群峰原為需耗時至少三晝夜才能攻頂,隨著中橫公路的興建需要,便將霧社供應線循合歡越嶺古道切過,如今自山腳埔里市區出發,駕車僅需2小時可達,高山郊化的現象帶來自然環境有莫大影響。
人文歷史
山名由來
合歡山山名的由來,始見於清代方志,然本意不明;原係昔日西部平埔族所指稱位於雪山山脈的另一座不明山峰。日本治台展開五年理蕃計畫後,推進隘勇線至中央山脈主脊,始經總督府技師野呂寧將此古老的山名,套植於中央山脈之上;遂成為今日之合歡山。[1]
軍事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率部攻打原住民族太魯閣族,陸軍由台中、埔里、霧社至合歡山根據地(今日的陸軍寒訓中心)集結,北路經畢祿山、中路由屏風山進入立霧溪谷,南路則由奇萊北峰進入木瓜溪上游;另警察部隊北路由花蓮、太魯閣、立霧溪谷而上,南路則沿木瓜溪下游進入。
合歡主峰並非合歡群峰中最高峰,但視野遼闊。原為軍事管制區有軍隊駐紮,民眾無法進入。如今軍隊撤離,山頂除供電信業者設置無線通訊發射站,亦開放登山客登頂。
救國團桃園團委會工青隊山難
1984年1月2日,救國團桃園團委會工青隊37人及2名嚮導共39人上合歡山賞雪,接近中午時抵達大禹嶺,隨意用餐後出發,上山時一路抄捷徑,到合歡北峰基點附近才發現不對勁,當時下暴雪、起霧視線不佳,所以領隊就將將近36位隊員(包括兩個尚在糨褓中的嬰兒)集中在雷達反射架下,之後與另外兩位嚮導分頭找路。後來其中一位嚮導因過於寒冷,回到反射架下與隊員相互依偎取暖,並安撫隊員情緒。出發時有幾位因故落後的隊員沿公路抵達松雪樓後,發現全隊失蹤,且天色漸晚,緊急就近向救國團合歡山莊的管理員求援。輾轉報案後,當時駐守在寒訓中心的官兵,組織成一支80多人的搜救隊伍,沿著道路兩側向山區搜索,在22時許找到失蹤的隊員。但領隊和另一位嚮導一直未歸隊,提前歸隊的嚮導也不知道他們的行蹤,於是留下12人等天亮後繼續搜索,其他人員先護送獲救的婦孺民眾下山,並由專車轉送大禹嶺山莊、觀雲山莊安置。隔天清晨7時在北峰基點下方10公尺處找到領隊遺體,不久之後在往西峰的稜線下的冷衫箭竹叢中找到另一位嚮導遺體。
這次事件是抄近路造成的,領隊與嚮導疏忽抄捷徑的次數與對等的高度,造成這次意外事件。事件發生後,公路單位架設圍欄,禁止人員再走捷徑。
旅遊景點
- 武嶺
- 昆陽
- 大禹嶺
- 克難關
- 合歡越嶺古道
- 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