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人

天龍人,是臺灣的網路流行用語,來自日本漫畫航海王》一特權階級的名稱,意思是台灣的政商權貴與設籍、長期或永久定居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且不知人間疾苦的一般民眾[1]

起源

在日本漫畫《航海王》中,天龍人是800年前建立世界政府的20位國王之後裔,處處享有特權。特色是自認血統高貴,因不屑與百姓呼吸相同的空氣,所以時時都戴著氧氣罩,一旦受到觸犯,海軍上將便會出動護航,導致行為達到無法無天的地步。

網絡流行

2009年,臺灣行政院新聞局駐外官員郭冠英被發現以筆名「范蘭欽」發表文章,文中自嘲為「高級外省人」,而稱臺灣為「鬼島」,與某些政治立場的本省人為「倭寇」、「臺巴子」(鄉巴佬),引爆了網路討論風潮,從此網友紛紛自稱「臺巴子」,而諷刺外省權貴為「高級外省人」或者「高級人」。剛巧當時日本漫畫《航海王》在台灣非常流行,該漫畫的讀者群體即以漫畫中作威作福的特權階級天龍人諷刺郭冠英,以至一眾享有特權的政商權貴太子黨菁英群體。這些人掌控大量社會資源,包括政治、經濟、傳播媒體學術及司法等領域,常自認高人一等,更有甚者是表面上擁有良好社會形象,出事則互相引援的掩羞遮醜及不問是非的包庇,也會制訂出對中產及中下階級有害的制度卻冠冕堂皇的要求一般人面對難以適應的競爭。品德敗壞者經常惡用特權及暴力,卻因為與司法與媒體互有關係而得到優待甚至脫身。

「天龍人」主要用作攻擊一些特別惹人厭惡的權貴人士與其子弟,因多數權貴人士或多或少地耍特權及佔便宜,但情節輕微而不至於引發反感。引發廣泛反感的是階級意識濃厚、行為舉止跋扈、道德特別敗壞的權貴子弟,依仗顯赫家世人脈作威作福、脾氣傲慢目中無人、為非作歹,惡意對他人進行各種程度的傷害,闖禍後便四出拉人脈關說,利用民意代表等多項管道向各級行政與司法機關施壓,甚至要求媒體給予偏袒的特權來避免受罰與曝光。

此一名詞用法在創造和代稱初期多用來指臺灣外省人權貴子弟,這些人多是政商權貴或者富二代。但後來許多不了解漫畫中天龍人的特徵(依出生血統而能享有特權,進而仗勢欺人,還能有公權力保護)的人也開始大量使用這個名詞,甚至用此名詞來諷刺具有臺灣較多資源、卻不了解城鄉差距的臺北市民[2][3][4][5]

有時連一些非存在於當代臺灣的特定族群(例如美國華斯普家庭、滿清旗人,甚至外國一國中經濟較發達區域/大城市的居民),也可能符合或類似「天龍」一詞所指定義。

「天龍人」這個詞彙常常被拿來揶揄臺北市民,「天龍國」儼然成為臺北市的別名,而其中房價高、象徵高社經階級的大安區信義區被戲稱為「天龍區」,士林區天母則被戲稱為「天龍城」。

相關事件

「癌症重症兒童中途之家」事件

2012年7月,麥當勞基金會計畫在臺北市大安區錦安里設立「癌症重症兒童中途之家」進駐,引發部分當地住戶认为此會影響房價而強烈反對[6],反對公告被放上網後引發群情激憤。朱學恆痛批那些人,是「天龍國住太久了嗎」,並自己在臉書上宣稱有記者15日早上去訪問錦安里貼傳單的里民,有人表示他們都是「有頭有臉的高級公務員」[7]

7月15日,TVBS以電話訪問錦安里一名反對兒童之家進駐該里的謝小姐時,她脫口說道:「你只要是正常人進來,我們都沒有反對啊!」[8]錦安里里長表示,他們擔心還有其他不明國家、不進步國家與不明疾病的病童也在裡面,會有不明傳染疾病[9]。鄰長江萬鎰在受訪時甚至說道:「癌症不會傳染是騙人的啦!」[10]

本身就住在大安區的導演戴立忍對此事件表示:「『天龍國』應該是一種行為態度的形容詞,而不是指特定區域[11]」。錦安里長龔志慧也強調:「我們不是天龍國居民!」在地的永康商圈商家,錦安、永康、福住三里居民更一同參與志工服務,超過百人響應,募捐了一百萬元愛心基金,捐給病童之家照顧弱勢家庭[12]

參見

  • 台灣南北差距
  • 重北輕南
  • 趙家人:中國大陸的網路流行用語一般指統治階級,與「天龍人」的詞義不完全相同,但有部分類似。
  • 堅離地:香港俗語,取自堅尼地城,離字粵音跟尼字相近。形容某些人想法甚至行為與普羅大眾脫節,不食人間煙火,而且不知民間疾苦。
  • 上級国民:日本俚語,常見於網絡,意思是與普通国民不同的上等国民。

參考資料

  1. . [201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4).
  2. . [201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3. .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4. . [2011-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1).
  5. . [2011-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3).
  6. 影響房價?北市大安居民拒病童之家 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8.
  7. . [2012-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7).
  8. . [2012-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7).
  9. . [201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30).
  10. . [201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1. . [2012-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0).
  12. . [2018-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