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太魯閣語:Truku,書寫系統制定前慣以 Taroko 拼寫),是臺灣的原住民族群,於2004年1月14日成為第12個經行政院核定的臺灣原住民族,目前人口約三萬人。是原住民族16族裡第五大族群。[2]
太魯閣族 Truku | |
---|---|
外太魯閣各部落總頭目與副總頭目及其家族 | |
總人口 | |
約32,850人(2021年1月)[1] | |
分佈地區 | |
台灣花蓮北部太魯閣 | |
語言 | |
太魯閣語 | |
宗教信仰 | |
基督教、Utux | |
相关族群 | |
歷史
太魯閣族最早起源於今臺灣南投地區,與賽德克族有共同祖先。
現代人類學者認為,泰雅族與賽德克族、太魯閣族擁有共同起源,可區分為泰雅亞群與賽德克亞群兩大分支。賽德克亞群可再區分為三大方言群:
- 德路固(Seejiq Truku)太魯閣群(Taroko),或稱「托洛庫群」(Truku))
- 德固達雅(Seediq Tgdaya)德克達雅群(Takadaya)木瓜群(Balibao)
- 都達(Sediq Toda)道澤群(Tuuda)陶塞群(Tausa)
太魯閣族分支自賽德克亞群中的太魯閣群。在西元16世紀前後,太魯閣族人由南投,翻越中央山脈至花蓮縣秀林鄉山區一帶(太魯閣地區),又因日治時期集團移住政策,遷居到大濁水溪的山麓地帶今秀林鄉一帶以及萬榮鄉、吉安鄉、卓溪鄉一帶,因為文化改變、歷史事件、族群認同等因素,成為獨立族群。
1876年,清政府強行入侵太魯閣地區,因而爆發抗清的太魯閣事件。1914年5月至8月間,日本臺灣總督府為控制臺灣花蓮一帶的原住民勢力,與當時控制太魯閣地區的太魯閣族人爆發了太魯閣戰爭,太魯閣族被臺灣總督視為重要敵人。戰爭結束後,剩餘的太魯閣族被強迫遷往平地居住,並進行日本化教育[3]。
在2000年前後,居住在花蓮的太魯閣族人,因為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認同,向政府要求正名為太魯閣族,在2004年通過。隨後,居住在南投一帶的族人,則爭取稱為賽德克族,在2007年通過。在法律上成為兩個不同族群。
習俗
太魯閣族的社會裡的各種祭祀活動的展開﹐是依靠一群親族﹐或假定親族所形成的團體Gaya來運作的,不論甚麼樣祭儀,均以對祖靈或神靈的感恩為主要目的﹐因此依據這樣的觀念,本段所要強調的太魯閣族的歲時祭儀是【Mgay Bari感恩祭】,如果我們追溯﹐全台原住民曾受漢族的壓制﹐及遭遇日本統治﹐文化上受到統治﹐因此﹐昔日的宗教觀念﹐各式祭典活動﹐已大幅的變動﹐有很多部落的傳統宗教觀念、各式祭典活動﹐不是已經消失﹐就是已瀕臨消失的邊緣﹐尤其從原居地被強迫遷徙到新的環境之後﹐更造成部落結構的改變﹐也產生變更或捨棄舊有的習慣。
- Mgay Bari感恩祭、收穫祭:現為太魯閣族最為盛大的祭典,舉辦日期多在10月。祭司得先去野外樹叢裡四天準備祭神的工作。獻祭時間﹐是在半夜月亮剛出來時﹐進行為期一天的祭神儀式。 要出發到祭神的地方前Msgasut(祭司)在家對男孩說:現在我們要去祭神了﹐你絕對不可以說話﹐要安靜。說完了Msgasut(祭司)將爐中火熄滅﹐並且將爐中的火灰及木頭清理乾淨﹐帶到外面丟掉。(意即:除去舊的壞行為,建立新的好行為,以乾淨心,來迎接新的未來)然後﹐用新的木材放在爐灶上燒(祭神期間不得熄滅)。然後,點燃男孩手上的火把﹐一起去叢林祭神﹐當祭司在築壇祭神時﹐男孩手持火把﹐站在旁邊注視著祭司祭神。祭司先將帶來供物小米、玉米、地瓜、竽頭、豆等擺好了。一年有兩次的收穫期 一次是在5-6月稱作「Kmtuy Basaw ni Masu」 另一次是在 9-10 月稱作 「Mhug Basaw ni Masu」。收穫完後﹐男人相偕山上打獵﹐ 將所獲得的獵物給部落所有的人分享﹐以慶豐收。並共享歡樂日子達三天之久。
- MSmapuh Utux Rudan祖靈祭:祖靈祭是在小米收成完畢後,各家族的男士們,一起上山打獵,他們打獵回來後,各個家族拿樹葉將小米糕、獸骨及酒包在裡面,然後拿到屋外掛在家附近樹枝上。之後,再拿一點小米糕拿來祭祖靈說:「祖靈阿!我們將所有的能農作物及動物等這些獻祭給?,希望?歡喜接納,蘇司!感謝?」。祖靈祭是個別的家族舉行,是不定期的舉行,例如明天要上山狩獵、工作之前一晚就會殺一隻雞來祭祖靈求保佑或使獵物豐收。
- Hadur Mdkrang馘首祭:獵取敵人首級後,回到部落附近隱密宿營的地方,並即行迅速撤退到敵人追蹤不到之安全地帶,獵首級者取出敵人首級並在溪畔上把腦漿清洗乾淨,在放進首級袋(tneetu)讓年輕背上。出草獵團一路上高聲歡呼(hmdhik),在到部落附近時再次高聲歡呼,朝向部落開槍,聽到槍聲一次則表示獵取敵人的首級一個,兩槍聲表示兩個,以次類推。知道那一家的人獵取敵人的首級,則那家的人就要立刻帶著英雄服(hubang)去迎接他並給他穿上英雄服。進到部落時,獵取敵人的首級者抓著首級的頭髮在病人身上搖晃,病人就會得到痊癒。之後,帶到自己的家讓他吃肉、小米糕及喝酒,整夜狂歡喝酒跳舞。第二天帶到部落領袖的家裡,一起整夜狂歡喝酒跳舞。第三天則輪流在各各出草獵團的家整夜狂歡喝酒跳舞,他們給他喝酒餵食對嘴一起喝酒歡樂。
族名
太魯閣族族名為親子連名制,結構為「個人名+親名」,親名主要為父親,且無像是布農族家族名或排灣族家屋名的姓氏概念。例如:甲男叫Yakaw、乙女叫Imi,他們的父親叫做Isaw,因此甲男全名叫做Yakaw Isaw、乙女全名叫做Imi Isaw。如果甲男有兒子叫Pisaw,而甲男之兒子全名為Pisaw Yakaw,以此類推。如果乙女有女兒叫Ipay,她的女兒的親名會掛著乙女之夫的名字(假如叫Yudaw),則乙女之女兒全名為Ipay Yudaw。
常見的男性族名
- Apyang
- Aday
- Buya
- Boqey
- Ibi
- Ici
- Idai
- Isaw
- Jiru
- Kowsang
- Lowking
- Mowna
- Pisaw
- Teyra
- Titi
- Udaw
- Umiq
- Wadan
- Walis
- Yakaw
- Yudaw
- Yuyaw
常見的女性族名
- Abi
- Adong
- Ciwang
- Hana
- Ikung
- Imi
- Ipay
- Iwan
- Iyang
- Kimi
- Kucyang
- Mari
- Robiq
- Tumun
- Yabung
- Yuli
爭議性
正名太魯閣族的過程,由於日本學者分類系統下的砂積語系(Sejiq)的原住民中,以「太魯閣地區」的族人傾向於以「太魯閣族」作為族群名稱。而西部地區的「德路固」(Truku)、「德克達雅」(Tgdaya)及「道澤」(Toda)群為主的族人傾向以「賽德克族」作為族群名稱。因而展開了族群內部間的衝突與對話。
而 Sejiq 賽德克,在太魯閣族的語境裡為「人」或「人類」之意,並非僅限定於殖民分類之賽德克三群框架中使用,而日常使用上 Sejiq 多使用在第三人稱即為「別人」之意。因此,太魯閣族認為使用「人類」或「別人」作為族稱,沒有族群辨識意義。
而推動正名「太魯閣族」主要的花蓮縣秀林鄉與萬榮鄉兩鄉,以民間單位「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邀請族人簽署委任書,並透過行政系統協助推行,接著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遞交將近一萬五千份的委任書,展現其追求正名之民意基礎,在正名之後,陸續開放族人登記,目前人口將近三萬人,顯現當時追求正名有其廣泛性共識。
太魯閣族自治
太魯閣族一直以來持續推動自治不遺餘力,在成立太魯閣自治推動委員會後,便著手草擬「太魯閣族自治法」草案,此一自治法草案由台灣原住民族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草擬,自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歷經太魯閣族自治推動委員會的學界專家與耆老的6次審議、1次公聽會、1次研討會與29次部落到都市的說明會,最後終於完成此一「太魯閣族自治法」草案。
現今部落分布
括號內皆為太魯閣語名稱。
秀林鄉
- 克奧灣部落【Qowgan】(加灣)
- 固祿部落【Kulu】
- 布拉旦部落【Pratan】(三棧)
- 格督尚部落【Kdusan】
- 銅門部落【Dowmung】(銅門)
- 得吉利部落【Tkijig】(崇德)
- 重光部落【Branaw】(布拉瑙)
- 吾谷子部落【Gukut】(和中)
- 卡那岸部落【Qnragan】(和仁)
- 玻士岸部落【Bsngan】(富世)
- 陶樸閣部落【Tpuqu】
- 秀林部落【Bsuring】(帛士林)
- 水源部落【Kulu】
- 依柏合部落【Ibuh】
- 文蘭部落【Tmunan】(銅文蘭)
- 米亞丸部落【Myawan】
- 克尼布部落【Knlibu】(和平)
- 道拉斯部落【Dowras】
吉安鄉
- 福興部落【Alang kiyumi】
萬榮鄉
- 魯巴斯部落【Rubas】
- 馬里巴西部落【Maribasi】(萬里橋、萬榮)
- 紅葉部落【Ihownang】(紅葉)
- 支亞干部落【Ciyakang】(知亞干)
- 大加汗部落【Thgahan】
- 馬太鞍部落【Matanki】
- 新白楊部落【Gbayang】
卓溪鄉
- 古村部落【Swasal】
統計
縣市 | 太魯閣族人口 | 總人口 | 比率 |
---|---|---|---|
花蓮縣 | 22,912 | 325,857 | 7.03% |
桃園市 | 2,406 | 2,252,835 | 0.1% |
新北市 | 2,138 | 4,022,450 | 0.05% |
臺北市 | 955 | 2,639,084 | 0.03% |
臺中市 | 721 | 2,816,052 | 0.02% |
高雄市 | 622 | 2,774,316 | 0.01% |
宜蘭縣 | 517 | 454,099 | 0.11% |
臺南市 | 298 | 1,879,647 | 0.01% |
新竹縣 | 256 | 564,832 | 0.04% |
基隆市 | 221 | 368,870 | 0.05% |
臺東縣 | 219 | 216,453 | 0.1% |
新竹市 | 194 | 449,251 | 0.04% |
屏東縣 | 198 | 817,803 | 0.02% |
彰化縣 | 151 | 1,271,761 | 0.01% |
苗栗縣 | 139 | 545,158 | 0.02% |
南投縣 | 123 | 493,743 | 0.02% |
雲林縣 | 112 | 680,448 | 0.01% |
嘉義縣 | 58 | 502,385 | 0.01% |
金門縣 | 56 | 140,081 | 0.04% |
嘉義市 | 28 | 267,598 | 0.01% |
連江縣 | 25 | 13,059 | 0.19% |
澎湖縣 | 20 | 105,121 | 0.01% |
總計 | 32,370 | 23,600,903 | 0.13% |
知名人物
神話與傳說
因為有相同起源的關係,太魯閣族的神話傳說大多與泰雅族相似,許多故事都是關於貪婪。
- 小米與麻雀
從前天下萬物都是太魯閣族人的好朋友,因此太魯閣族人不必辛勤工作,就能過著好日子。比如說:想要吃飯的時候,只要走到小米田,輕輕鬆鬆摘下一粒小米。把這一粒小米放進飯鍋裡,再生火煮飯,很快就有滿滿一鍋足夠全家人吃飽的小米飯了。可是有一天,輪到一位非常懶惰的女人煮飯,她想著:「一粒小米可以煮一餐飯,那很多小米不就可以煮很多餐飯了嗎?這樣我以後就都不用煮飯啦!」於是她把許多小米全丟進飯鍋,準備生火煮飯。等來等去就是沒有米飯的香味。懶女人好奇的打開鍋蓋,沒想到鍋子裡頭的小米全都變成麻雀一溜煙飛了出來。這些麻雀邊飛邊唱著:「懶惰的人呀!以後你們可得辛苦耕作才有小米吃了!到了收成的季節,我們還會來偷吃小米喔!」從此以後,太魯閣族人就只有辛辛苦苦的耕作與狩獵,才能換得三餐的溫飽了。
- 神石傳說
在太古創世之初,有一男一女的天神自天上降在深山的大石分成兩半,一個變成陸地的王,一個變成宮殿,這兩個天神就住在宮殿裡,並從此繁衍太魯閣族後代。
- 靈鳥西西利
從前在山頂上有一塊又大又重的石頭穩穩的安坐在山頂上。平常很多鳥就在大石頭上面玩耍遊戲,非常快樂。有一天,有隻鳥提議說:「我們誰能推動這塊大石頭,我們就稱牠為王。」於是每隻鳥都想把大石頭推下山,可是卻沒有一隻鳥成功。就在這個時候,靜靜旁邊看的西西利鳥走了過來,想要試試看推大石頭。可是西西利鳥長的又瘦又小,有辦法推動又大又重的大石頭嗎?沒想到,西西利鳥慢慢的走到大石頭旁邊,用力一踢,一腳就把大石頭踢到山谷下。大家看了簡直不敢相信,於是便尊稱西西利鳥為鳥中之王。西西利鳥要飛上天時,對人們說:「以後你們要注意聽我的啼聲,來判斷吉凶。」從此以後,不論是決定重大事件,或者是外出狩獵、出草,太魯閣族人都要先聽西西利鳥的叫聲,來判斷吉凶。
- 巨人
社會組織
- 父系社會,但質為平權。
延伸閱讀
文化傳統:
- 廖守臣,1977、1978,〈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移與分布(上、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45期。
-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慈濟暨人文社會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室。
- 余光弘,1981,〈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期。
- 邱韻芳,2004,《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胡惠敏,2005,《書寫自己部落的歷史:布拉旦的過去、現在、未來》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馬維駿,2006,《花蓮縣太魯閣族的傳統醫療》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 曹秋琴,1998,《Gaya:祭祀分食與太魯閣人的親屬關係》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曉玲,2005,《太魯閣族生活方式之變遷-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 劉育玲,2000,《台灣賽德克族口傳故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蔣文鵑,2000,《傳承、變奏與斷裂:以當代太魯閣族女性之織布文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迪清,1998,《集團移住與宗教變遷對部落環境行動之影響─以太魯閣三棧部落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許木柱,1989,《太魯閣群泰雅人的文化與習俗》。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計劃。
- 張國賓,1998,《從紡織與獵首探討探討太魯閣人的兩性意象與性別邏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社會運動:
- 張岱屏,1999,《看不見的土地—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的歷史、論述與行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金尚德,2006,《知識、權力、部落地圖:「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學解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認同變遷:
- 李季順,2003,《走過彩虹》。邦聯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太魯閣正名促進會,2003,《還我族名:「太魯閣族」》太魯閣正名促進會。
- 沈俊祥,2006,《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 馬騰嶽,2003,《分裂的民族與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與分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楊鈴慧,1995,《部落、族群與行動-太魯閣人和地區原住民的階序性認同》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 劉韶偉,2004,《找回太魯閣》。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 曾振名,1995,《太魯閣群泰雅人之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 鄭賢女,1996,《太魯閣國家公園情境中的太魯閣人:政權、觀光、與原住民的網路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歷史事件:
- 鴻義章,2016,《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太魯閣事件》原住民族委員會
- 徐如林、楊南郡,2016,《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参考资料
4.書籍:泰雅族:彩虹橋的審判
5.Sus Bari!太魯閣族感恩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