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仁
孫道仁(1867年2月1日-1932年8月)字退庵,號靜山(又作靜珊),湖南省澧州慈利县人。中華民國军事将领,陆军中將加上將銜。[1][2][3]
孫道仁 | |
---|---|
![]() | |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67年2月1日 (清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 |
逝世 | 1932年(民國21年)8月![]() |
生平
父孫開華为清朝军事将领,官至福建提督。1884年(光緒10年),中法战争之際,孫道仁被台湾巡撫劉銘传召入前敵营務处,授四品衔。[1][2]
中法战争结束後,孫道仁作为蔭生参加科举。被任命为順天補官。1890年(光緒16年),被任命为頤和園海軍水操内学堂的办事官。1891年(光緒17年),因镇压熱河的農民起事有功,获升三品衔。任福建補官。1897年(光緒23年),统辖福州水陸两軍。[1][2]
1901年(光緒27年),孫道仁奉派赴日本接受軍事教育及訓練。归国後,孫道仁创办福建武備学堂,并任总办。当时,该学堂仿照日本陸軍士官学校的制度,并聘请日本士官任教。孫道仁的軍事改革为福建省新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此後,孫道仁在福建军界任职,1911年(宣統3年)被任命为福建提督。[1][2]
同年,武昌起義爆发。孫道仁原同革命派有联系,再加上情势所迫,乃于11月5日加入中国同盟会。孫道仁率福建新軍于11月8日起义,打倒了闽浙总督。同月,福建臨時政府成立,孫道仁被推举为福建都督。1912年(民国元年),袁世凱正式任命其担任福建都督,并授陸軍中将位。[1][2][3]
1913年(民国2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在革命派的許崇智的压力下,孫道仁于7月19日发表福建省独立宣言。但由于这并非孫道仁的本意,故对革命派的支援并不積極。結果,8月9日取消独立,福建都督之位被废止。北洋軍的李厚基作为福建護軍使掌握福建軍政。孫道仁被北京召還,事实上孫道仁在福建的軍事及政務经历终结。[1][2][3]
1917年(民国6年),孫道仁被任命为黎元洪手下的总統府高等顧問。1923年(民国12年)引退,赴廈門寓居,直至逝世。[1][2]
孫道仁墓
孫道仁墓1994年重修。1998年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