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闽南语閩東語莆仙語),簡稱「」,為中華民國虛級化省份,目前實際管轄有金門縣(金門島、烈嶼烏坵等)與連江縣馬祖列島莒光東引等),緣此其常被稱為「金馬地區」。中華民國行政院亦設有金馬聯合服務中心管轄當地政務。

福建省
Fukien Province,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已虛級化
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居北)、金門(居南)兩縣及烏坵鄉(居中)的位置

福建省政府旗

中華民國福建省徽
省會
簡稱
設立年份1912年
區劃2
地方語言閩南語泉州話金門話閩東語福州話馬祖話莆仙語莆田話烏坵話
政府 
  政府主席首任:楊樹莊
末任:張景森福建省政府主席列表)
  行政機關福建省政府(1927-2018)
總面積180.4560平方公里
人口 
  總數153,839人(2021年1月)
  密度852.50人/平方公里
時區國家標準時間UTC+8
戶政資料代碼09000、09000000
毗鄰省市隔海與臺灣省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相鄰(未實際管治的大陸地區省份不列)

中華民國福建省原繼承清朝福建省疆域。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中華民國國軍敗於解放軍。鑒於形勢,福建省政府自1949年8月隨國軍從福州市遷駐金門。韓戰爆發後,解放軍曾多次進攻該地而未捷,而國軍亦無力反攻。進而形成福建由兩政治實體割據一方的格局。福建省成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省份,概念上為「大陸福建」與「金馬福建」,前者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後者由中華民國實質統治已虛級化的福建省政府。金馬地區是中華民國政府作為在中國大陸擁有主權的意義與象徵,早期臺灣本島尚未設立直轄市時,政府用語中將臺澎金馬稱作「臺閩地區」,即示為實質統治之臺灣與福建二省之地區。在台湾独立的政治展望中,关于金馬地區的前途,则产生了金馬放棄論

1956年7月因為實施戰地軍政指揮,福建省政府精簡化並遷至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1996年1月15日遷回金門辦公,省政府維持原精簡化之編制,且不設省議會。2018年底,行政院宣佈省級機關去任務化,原福建省政府所有行政組織與業務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承接。[1][2]福建省政府去任務化後已經無任何行政組織或實體辦公場所,實質上解散,僅保留省府名稱和省主席職稱。

由於金門西距廈門島不到10公里,而東距臺灣島則有277公里。因此中華民國政府於2001年元旦起實施金馬小三通,金馬地區開始展開與大陸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自2018年起中國大陸向金門供水。

歷史沿革

福建歷史系列条目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閩越 334 BC 111 BC

 闽中郡 222 BC 209 BC
兩漢
 扬州刺史部
  會稽郡
孙吴
 扬州
  會稽郡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六朝
 扬州
 江州
 闽州陈宝应政权557 564
 丰州
  建安郡
  晉安郡
  南安郡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临汀郡
 福建观察使
 威武军王氏政权893 909
909 945
943 945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945 947
清源軍 949 978
南唐
  永安军 945 956
  忠义军 956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951,977 978
  彰武军 951 977
兩宋
 福建路 985 1278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南劍州
  邵武軍
  興化軍
  建寧府
  福安府
  兴安州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兴化分省
  泉州分省
 泉州行中书省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136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1646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1646
 明郑政权 1646 1680

 福建省 1647 1911
耿精忠政权 1674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1930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1943
中華民國
 福建省 1912至今
 闽南护法区 1918 192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福建省 1932 1935
 闽浙赣省 1932 1935
 闽西特区
中華共和國 1933 1934
 福州特别市
 厦门特别市
 闽海省
 兴泉省
 龙汀省
 延建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福建省 1949至今

民國初年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福建新軍第10鎮統制孫道仁、第20協協統許崇智於九月十九日(西曆11月9日)起義,控制福州,殺福州將軍樸壽、閩浙總督松壽自盡。二十一日(西曆11月11日)成立福建都督府。二十三日(西曆11月13日),革命軍授予孫道仁「中華民國軍政府閩都督之印」,總理全省軍事和政務[3]。民國2年(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討袁行動,孫道仁和許崇智於7月19日通電宣佈福建獨立。在蘇、川等地討袁失敗後,孫道仁於8月9日通電宣佈取消福建獨立。北洋軍將領李厚基帶兵入閩,任福建鎮守使。

袁世凱死後,福建省先後為皖系直系軍閥的勢力範圍。民國6年(1917年),孫中山率革命黨人南下廣州,建立護法軍政府,組織護法軍討伐段祺瑞北洋政府。先後在湖南湖北四川廣東、福建等地進行護法戰爭。1918年,陈炯明率援闽粤军在闽南建立了闽南护法区

北伐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等從廣東出兵福建。至12月初,北伐軍攻克了整個福建。

反共軍事行動與福建事變

民國18年(1929年)初,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以3個旅兵力,企圖圍殲中共紅四軍於贛南地區。此時,閩西及閩南的國軍大部,正在廣東潮汕地區同粵軍與中共地方紅軍作戰,閩西守備力量薄弱。中共紅四軍為避敵鋒芒,決定挺進閩西,佔領長汀後,分兵龍巖、永定、上杭、連城、武平等縣,建立起閩西革命根據地。

自民國19年(1930年)起,國民政府先後發動對位於江西、福建等省份的中共「革命根據地」實行五次軍事圍剿。

民國22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蔡廷鍇等人,聯合其他反蔣勢力,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福州成為臨時首都。蔣中正以大軍鎮壓。由於福建事變未取得其他勢力支持,十九路軍內亦有反對意見,在兩方實力懸殊下終告失敗。最後十九路軍主力被國民政府軍擊破。

民國23年(1934年)冬,中共中央紅軍突圍「長征」後,國民政府集中了16個師約20萬兵力,向福建各地殘餘蘇區據點進行「清剿」的軍事行動。在當地的中共紅軍和遊擊隊(中華民國政府稱之為「土共」),也對國軍進行了三年反「清剿」的遊擊作戰。直至民國26年(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再次合作,福建的紅軍遊擊隊才被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第2、第3支隊和軍部特務營[4]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因日軍與國軍在長江流域對峙,在福建地區抽不出足夠的兵力來進行佔領,僅在福建沿海部分地區的港口及腹地進行小規模作戰,民國27年(1938年)春,為配合進攻武漢,日軍決定佔領廈門和廣州,企圖遮斷國際對中國的供應線。5月,福州廈門先後失守,福建省政府內遷永安。抗戰勝利後遷回舊治。

國共內戰再起

中華民國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政府

政治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準備武裝在各地開展遊擊戰爭。福建當局設立閩東、閩南、閩西、閩北、閩中五個綏靖區,部署保安團等部隊對中共革命根據地和遊擊區進行軍事攻勢。福建各地中共組織和遊擊隊,繼續採取分散隱蔽的方式與國軍周旋。之後,趁著國民政府集中兵力進攻東北、華北的中共佔據區,福建兵力空虛之機,組織群眾運動,擴大遊擊戰爭,企圖動搖國民政府在福建的統治根基。

民國36年(1947年),中共閩浙贛區委領導人和武裝力量分赴福建各地開展遊擊戰,並發動反抽丁、抗徵糧和打穀倉等群眾運動。並於6月18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總隊」(簡稱粵東支隊)。共軍日漸活躍,地方治安不復平靜。民國37年(1948年)1月底 國民政府在廣東口成立「閩粵邊區剿匪總指揮部」,以涂思宗為總指揮。將福建的武平、上杭、龍巖、永定、平和列為「匪區」。因應勘亂時期剿共需要,於2月實施戰時體制,恢復福建省保安司令部。8月至9月,集中3個保安團,在各縣地方保安隊等配合下,對中共據點實行大規模的掃蕩[5]

民國38年(1949年)4月,解放軍在渡江戰役勝利後,乘勝南下,國軍兵敗如山倒。第三野戰軍佔領上海後,向東南沿海進軍,中共閩浙贛省委和閩粵贛邊區委隨即領導福建各地遊擊隊,全力配合和支援南下野戰軍。8月,福建省政府隨中華民國國軍福州市遷駐金門縣。8月17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葉飛攻佔福建省省會福州,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建軍區。在福州等地基本穩定下來後,於8月31日攻克晉江(今泉州);9月16日攻克平潭,殲滅國軍第73軍大部;9月25日攻克龍溪(今漳州);10月10日渡海攻佔大嶝島和小嶝島,殲滅國軍三個多團;10月17日渡海攻佔廈門,殲滅國軍2萬7千人,並準備對廈門外海的金門島進行作戰。10月25日解放軍發動金門戰役,國軍擊退進攻的解放軍。解放軍的渡海作戰受挫,為台灣爭取到調養生息的空間。福建省政府自10月由軍方全面接管,軍方全面接管沿海島嶼。實行軍管制度,停止金門、東山及馬祖的縣制,各設民政處管轄地方行政。為了行政需要,於明年(1950年)3月首先成立金門及馬祖兩軍管區行政公署,代理原來的金門、連江長樂羅源莆田等五縣實際轄區之政務。

金門戰役之後,解放軍受限於海空軍力量不足,在東南沿海島嶼的戰事中,大體處於守勢。民國39年(1950年)初,解放軍準備再進攻金門。為孤立金門守軍,造成再戰金門的有利態勢,命解放軍將領周志堅率31軍並指揮32軍94師和炮兵14團3營,進攻東山島。5月初,國軍發現31軍將進攻東山島,立即從東山撤軍[6]。6月韓戰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擊敗北韓,大舉越過三八線,進抵鴨綠江畔。中共中央軍委暫停攻台計劃,將主力部隊調往朝鮮,與美軍對峙。美國開始認識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並派遺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中華民國國軍取得大量美援,借機加緊在沿海島嶼進行游擊戰。民國41年(1952年)10月,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胡璉派遣第75師,以優勢兵力於15日攻下南日島,殲滅解放軍1300人,隨後國軍悉數撤離該島。民國42年(1953年)7月16日,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前,胡璉率1萬多名國軍,對位於福建和廣東二省交界處的東山島發起了登陸進攻作戰。解放軍擊敗國軍,取得東山島戰役的勝利。戰役後,蔣中正不再派出成編製的部隊反攻大陸,反攻大陸軍事作戰行動至此告終[7]

實施戰地政務

民國44年(1955年)1月20日,福建省政府於金門正式恢復建制,並於馬祖設立閩東北行政公署,管轄連江、長樂、羅源3縣之政務。7月,閩東北行政公署改制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45年(1956年)7月16日,國防部為適應戰時需要,統一戰地軍政指揮,實施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令省政府移駐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辦公,並予以虛級化,負責研究有關「收復福建地區之重建計劃方案及對大陸福建地區廣播、閩僑聯繫、人才儲備與不屬戰地政務之一般省政工作」[8],同時撤銷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並將莆田縣烏坵暫歸金門縣管轄,羅源縣所屬東引島西引島及長樂縣所屬東莒島西莒島等島劃歸連江縣管轄。

民國47年(1958年)8月23日,共軍對駐守金門之國軍發動榴彈炮突擊,共射擊47.5萬發砲彈,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金防部)司令陸軍上將胡璉要求國軍死守金門,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其後中華民國陸軍獲得八吋口徑榴彈砲,反擊位於廈門的解放軍。後來中共放棄封鎖,宣佈改採「單打雙不打」的方針,逐漸減少攻勢。期間除民國54年(1965年)間偶發的東引海戰東山海戰烏坵海戰之外,兩岸海空軍不斷有零星交手。

民國68年(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停止從民國47年(1958年)開始對大金門、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島嶼炮擊,國共內戰大規模軍事衝突告一段落。

民國73年(1984年)6月27日上午,駐守金門離島草嶼的中華民國陸軍步兵第三一九師第九五五旅第五營第三連為了抓陸軍步兵第三一九師第九五五旅第一營第二連逃逸士兵莊輝亮,於是開砲射擊,結果沒擊中該士兵反而擊中共軍最前沿的炮陣地角嶼一百餘發榴炮與迫炮,造成共軍1死2傷;而共軍還擊也造成國軍1死。但不到一小時,雙方又同時停戰。此次是兩岸間最後一次炮戰。事後中華民國國防部宣稱炮擊原因是「反擊大陸水鬼(蛙人)的滲透」,以掩飾實情[9]

民國76年(1987年)3月7日至8日,陸軍步兵第一五八師第四七二旅於小金門東崗海灘屠殺19名迷航而無武裝的越南難民後毀證滅跡,釀成三七事件東崗慘案[10]

民國76年(1987年)7月臺灣地區解嚴後,基於軍事考量,金馬地區仍實施戒嚴。同年8月21日3位金馬青年翁明志王長明陳振堅到福建省政府前靜坐抗議,揭開了金馬反戒嚴運動的序幕。經歷長期的陳情與抗爭,民國81年(1992年)11月7日《金門馬祖東沙南沙安全及輔導條例》公布施行,國防部終止金馬地區戰地政務,解除了金馬實施長達43年的戒嚴令[11]

撤銷戰地政務以後

  • 民國81年(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實施地方自治,金門、連江縣回歸民主憲政。派任原國防部指派的金門縣長陳水在、連江縣長曹常順為金門縣長、連江縣長,並將原來兩縣的諮詢代表會,改為臨時縣議會,代表會長、副會長改為議長、副議長,諮詢代表改為臨時縣議會議員。
  • 民國82年(1993年),金門縣長、連江縣長也陸續恢復民選。12月,舉行金門縣、連江縣第一屆民選縣長選舉。
  • 民國84年(1995年)1月,舉行金門縣、連江縣第一屆民選縣議員選舉。10月18日,成立「金門國家公園」,成為中華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
  • 民國85年(1996年)1月15日,省政府奉中央政府命令,從臺灣省臺北縣新店市(今新北市新店區)遷回金門辦公。
  • 民國87年(1998年),中華民國政府全面進行省虛級化,福建省政府於法制上成為諮詢機關,不再具有地方政府的政治實權。
  • 民國93年(2004年)2月3日,啟動金門-廈門航海線,開始「小三通」。
  • 民國96年(2007年)5月21日,省政府原任主席顏忠誠於5月20日隨蘇貞昌內閣總辭後,新任行政院長張俊雄停止任命福建省主席及省府委員,只由省府第一組組長楊誠璽暫時代理,向精省、政府架構精簡化的方向努力。11月21日,任命行政院秘書長陳景峻兼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由中央政府官員兼任主席成現行模式,而省府之運作增設專任秘書長負責。
  • 民國101年(2012年)7月7日,連江縣當地舉行是否開放博弈的公民投票,結果為通過。
  • 民國102年(2013年)9月6日,中華民國國防部擬定於明年6月將國軍撤守大、二膽,移交金門縣政府管理發展觀光的需求,由警政署海巡署負責治安與守備任務。但有關立委表態反對,認為為了開放島上觀光將國軍全數撤走,「這個政治效應、政治意涵很強」,不贊成全撤。在立委力爭下,國防部決定繼續派兵駐守。[12]
  • 民國106年(2017年)1月17日,行政院設立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服務金門縣連江縣二縣。
  • 民國108年(2019年)1月1日,福建省政府實質上裁撤,不再編列員額與預算[13][14][15]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承接原福建省政府所有員額與業務。[16]

地理

管轄範圍

國共戰爭以前,其省域與清代及今日的福建省相似。民國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120114平方公里。光澤縣曾於民國23年(1934年)6月劃歸江西省管轄,民國36年(1947年)6月復來屬。東濱台灣海峽臺灣省相望,北鄰浙江省,西界江西省,南接廣東省

自民國38年(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福建省實際管轄範圍僅包含馬祖列島(原分屬羅源縣連江縣長樂縣,現皆由連江縣管轄)、金門群島金門縣)及烏坵嶼莆田縣,現由金門縣代管),土地面積僅180.4560平方公里。

特殊生態

金門縣
連江縣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法理行政區域內福建省全境疆域圖
道制

清代行政區,設有道員理政,在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後就廢除了,但在民國2年(1913年)2月12日再次恢復了道級行政區,全省劃分為「東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並任命了觀察使擔任各道行政長官。民國3年(1914年)5月以原轄區改名為「閩海道」(閩東)、「廈門道」(閩南)、「汀漳道」(閩西)、「建安道」(閩北),觀察使並改名為「道尹」。至民國16年(1927年)國民革命軍進駐福建後,道級行政區才正式廢除,實行省、縣二級制。

閩海道
民國2年(1913年)2月置東路道,觀察使駐閩侯縣(今福州市區),轄閩侯、古田、屏南、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泰、福清、霞浦、福鼎、寧德、壽寧、福安等14縣。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駐閩侯縣,為繁要缺,一等。後增領平潭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廈門道
民國2年(1913年)2月置南路道,民國3年(1914年)改名。道尹駐思明縣(今廈門市),為繁要缺,一等。轄莆田、仙游、思明、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永春,德化、大田等11縣。民國10年(1921年)10月增領金門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汀漳道
民國2年(1913年)2月置西路道,民國3年(1914年)改名。道尹駐龍溪縣(今漳州市),後移駐龍岩縣,為要缺,二等。轄長汀、寧化、上杭、武平、清流、連城、歸化、永定、雲霄、龍溪、漳浦、南靖、長泰、平和、詔安、海澄、龍岩、漳平、寧洋等19縣。民國4年(1915年)9月增領東山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建安道
民國2年(1913年)2月置北路道,民國3年(1914年)改名。道尹駐南平縣(今南平市延平区),為簡缺,三等。轄南平、將樂、沙縣、尤溪、順昌、永安、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政和、松溪、邵武、光澤、泰寧、建寧等16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行政督察區

民國23年(1934年)7月,奉軍事委員長南營行營令,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制度,將全省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公署。民國24年(1935年)10月改併為7區。民國29年(1940年)9月,對各區轄縣、駐地有所調整。民國30年(1941年)5月,改劃為8區,轄縣有所調整。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擬定重新劃為7區。10月增設第九區。民國36年(1947年),全省再調整為7個行政督察區。

福建省政府直轄
民國23年(1934年)7月時,福建省直轄福州市,周邊的長樂、閩侯、福清、連江、羅源、永泰、平潭7縣設立「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長樂縣。民國24年(1935年)10月,永泰縣劃入第二區(新),原第二區(舊)的福安、寧德、福鼎、霞浦4縣來隸,專署駐地不變。同年,廢思明縣,設廈門市,由福建省直轄。民國28年(1939年)7月,第三區的壽寧縣來隸。民國30年(1941年)5月,霞浦、寧德、福安、福鼎、壽寧5縣劃入第八區,第二區的永泰、閩清2縣及第三區古田縣來隸,轄縣減為9縣。民國32年(1943年)10月,閩侯縣改名為林森縣。民國35年(1946年)3月,第一區公署移駐林森縣,6月移遷長樂縣。民國36年(1947年)裁撤,原轄林森、閩清、永泰、長樂、福清、連江、平潭、羅源8縣由省政府直轄,古田縣移屬第二區。民國末領福州、廈門2市及林森、閩清、永泰、長樂、福清、連江、平潭、羅源8縣。
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23年(1934年)7月設立「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轄福安、寧德、福鼎、霞浦、壽寧、屏南6縣。民國24年(1935年)10月撤銷,福安、寧德、福鼎、霞浦4縣劃入第一區,屏南2縣劃入第二區(新),壽寧縣劃入第三區(新)。
民國30年(1941年)5月,以第一區的霞浦、寧德、福安、福鼎、壽寧5縣與周墩、柘洋2特種區,及第三區的屏南縣組建「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民國34年(1945年)2月改周墩特種區為周寧縣,8月改柘洋特種區為柘榮縣。民國36年(1947年)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不變,屏南縣移屬第二區。民國末領霞浦、寧德、福安、福鼎、壽、周寧、柘榮7縣。
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23年(1934年)7月設立「第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南平縣,轄南平、沙、尤溪、閩清、古田5縣。民國24年(1935年)10月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南平縣,增領原第一區的永泰縣、原第二區的屏南縣、原第八區的永安縣及原第九區的將樂、順昌2縣,轄縣增為10縣。民國29年(1940年)6月增領三元縣;9月,古田、屏南2縣劃入第三區,永安縣劃入第七區,第七區的建寧、泰寧2縣來隸,轄10縣。民國30年(1941年)5月,永泰、閩清2縣劃入第一區,轄縣減為8縣。民國35年(1946年)1月三元縣劃入第九區。民國36年(1947年),原第一區古田縣及原第八區屏南縣來隸。民國末領南平、尤溪、沙、順昌、將樂、建寧、泰寧、古田、屏南9縣。
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23年(1934年)7月設立「第十行政督察區」,專署駐浦城縣,轄浦城、建甌、建陽、崇安、松溪、政和6縣。民國24年(1935年)10月改稱「第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不變,增領原第九區的邵武縣及原第二區的壽寧縣,為8縣。民國28年(1939年)7月,壽寧縣改隸第一區。民國29年(1940年)6月增領水吉縣;9月,專署移駐建陽縣,原第二區的古田、屏南2縣來隸,轄縣為10縣。民國30年(1941年)5月,古田縣劃入第一區,屏南縣劃入第八區。
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23年(1934年)7月設立「「第四行政督察區」及「第五行政督察區」,第四區專署駐仙游縣,轄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縣,第五區專署駐同安縣,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5縣。民國24年(1935年)10月兩區合併仍設「第四行政督察區」,原第四區的大田縣劃入第七區(原第六),專署駐同安縣,轄同安、莆田、仙游、惠安、晉江、南安、安溪、金門、永春、德化10縣。民國28年(1939年)7月專署遷駐永春縣。民國30年(1941年)5月,德化縣劃入第六區,民國34年(1945年)7月復歸,10月劃入第九區。民國36年(1947年),專署移駐晉江縣。民國末領晉江、莆田、仙游、南安、同安、永春、惠安、安溪、金門9縣。
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23年(1934年)7月設立「第六行政督察區」,專署駐漳浦縣,轄漳浦、詔安、南靖、平和、龍溪、長泰、海澄、東山、雲霄9縣。民國24年(1935年)10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轄縣不變。民國29年(1940年)9月駐地移駐龍溪縣,轄縣不變。民國34年(1945年)4月,專署移駐平和縣;10月,南靖、平和2縣改隸第六區。民國36年(1947年)原第六區的南靖、平和、華安3縣來隸,專署移駐龍溪縣。民國末領龍溪、雲霄、漳浦、詔安、海澄、長泰、東山、南靖、平和、華安10縣。
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34年(1945年)10月,以第二區的三元縣,第四區的德化縣,第六區的寧洋、大田、永安3縣,第七區的明溪、清流2縣組建「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1946年)1月16日成立專署,駐永安縣。民國36年(1947年)改稱「第六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不變,原第七區的寧化縣來隸。
第七行政督察區
民國23年(1934年)7月設立「第七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龍岩縣,轄龍岩、永定、上杭、武平、漳平、寧洋、華安7縣。民國24年(1935年)10月改稱「第六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不變,武平縣劃入第七區,原第四區的大田縣來隸,轄縣仍為7縣。民國29年(1940年)9月,上杭縣劃入第七區,第二區永安縣來隸。民國30年(1941年)5月,第四區德化縣來隸,民國34年(1945年)7月復歸第四區。10月寧洋、大田、永安3縣劃入第九區,第五區的南靖、平和2縣來隸,轄縣減為6縣。民國36年(1947年)改稱「第七行政督察區」,南靖、平和、華安3縣劃入第五區(新),原第七區的長汀、連城、武平、上杭4縣來隸。
第八行政督察區(已裁撤)
民國23年(1934年)7月設立「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長汀縣,轄長汀、永安、連城、寧化、清流、明溪6縣。民國24年(1935年)10月改稱「第七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不變,永安縣劃入第四區(新),原第七區的武平縣及原第九區的建寧、泰寧2縣來隸,轄縣增為8縣。民國29年(1940年)9月,建寧、泰寧2縣劃入第二區,第六區的上杭縣來隸,轄縣減為7縣。民國34年(1945年)10月明溪、清流2縣劃入第九區,轄縣減為5縣。民國36年(1947年)撤銷,長汀、連城、武平、上杭4縣劃入第七區,寧化縣劃入第六區。
第九行政督察區(已裁撤)
民國23年(1934年)7月設立「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邵武縣,轄邵武、將樂、順昌、建寧、泰寧5縣。民國24年(1935年)10月撤銷,分別劃入新的第二區、第三區及第七區。

國共戰爭末期,福建省的大部份區域被中共佔領,僅實際管轄福建沿海的部份島嶼。各行政督察區均因其專員公署潰散而消亡。民國38年(1949年)8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於福州市成立;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行政區劃通令,全省劃分為福州廈門2地級市及8專區。次年3月,8個專區依次更名為閩侯(原福建省政府直轄區)、福安(原第一區)、南平(原第二區)、建甌(原第三區,同年改稱建陽)、泉州(原第四區,同年改稱晉江)、漳州(原第五區,同年改稱龍溪)、永安(原第六區)、龍岩(原第七區)。

縣級行政區

清代福建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9府、2直隸州,下轄1廳、58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建制,一律改縣[17],計61縣。民國22年(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為首都,將福建劃為閩海、延平、興泉、龍汀4省和福州、廈門2特別市,轄64縣。行政區劃詳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一級行政區列表。民國23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時仍轄1市64縣。民國24年(1935年)置廈門市。民國27年(1938年),全省行政區劃為7行政督察區、1市、62縣、7特種區。民國30年(1941年)福州被日軍攻克,第一區專署遷往永安。民國32年(1943年)全省行政區劃為8行政督察區、2市、64縣、2特種區。民國34年(1945年)省政府遷回福州。民國35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區劃調整為9行政督察區、2市、66縣。民國36年(1947年),全省行政區劃為7行政督察區、67縣、2市、10市轄區、899鄉(鎮)。至民國38年(1949年)時未變。民國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福建省各縣、市沿革情況如下:

福建省
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代碼縣等級縣市局駐地(2020年6月)北洋時期沿革
省政府直轄 09001不適用福州市鼓樓區(今福州市鼓樓區(閩海道)民國22年(1933年)5月析閩侯縣城區置[18],旋因福建事變而未能實施,於民國23年(1934年)7月裁撤[19]。民國31年(1942年)4月1日省政府令設立福州市政籌備處。民國35年(1946年)1月復析林森縣城廂區置。轄鼓樓、大根、小橋、台江、倉山等5區。
09019不適用廈門市思明區(今廈門市思明區廈門道
(駐地)
清代為泉州府思明縣轄地,民國元年(1912年)4月15日,福建省政務院批准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島)和翔風里的金門、大小嶝及附屬各島置思明縣。縣名源於清初鄭成功在此抗清,將「中左所」改名為「思明州」以明志。民國16年(1927年)海軍管理時,曾有設市之動議,但未實現[20]。民國22年(1933年),福建省政府擬設思明市;5月,行政院令准析思明縣置廈門市[21],設市政籌備處。「中華共和國」期間,曾設立廈門市政府。民國23年(1934年)4月,廢市政籌備處,改設廈門特種公安局,管轄區域內一切行政,實為變相的市政府[22]。民國24年(1935年)2月行政院再次准令設市,同時廢思明縣;4月1日,廈門市政府正式成立。民國34年(1945年)全市劃分為廈西、廈南、廈港、禾山、鼓浪嶼等5區。
09002一等林森縣治福州城(今福州市鼓樓區鼓西街道新民社區),民國35年(1946年)1月遷西澗(今福州市鼓樓區白馬北路一帶)閩海道
(駐地)
清代為福州府附郭閩縣侯官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併2縣為閩侯縣。因轄區過於廣闊,民國22年(1933年)時又復分置為閩縣(駐營前,今長樂市西營前街道)、侯官縣(駐白沙,今閩侯縣西北白沙鎮),以大樟溪為界[23],均未成立縣政府。翌年7月再次合併復置閩侯縣。民國32年(1943年)10月,為紀念己故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原籍閩侯縣),改名為林森縣[24]
09005三等閩清縣梅城鎮(今閩清縣駐地梅城鎮閩海道
09006二等長樂縣太平橋(吳航鎮,今長樂區駐地吳航街道閩海道
09007三等連江縣敖江鎮(今連江縣駐地鳳城鎮閩海道
09008三等羅源縣鳳山鎮(今羅源縣駐地鳳山鎮閩海道
09009二等永泰縣鶴皋鎮(今永泰縣駐地樟城鎮閩海道清代為永福縣,因與廣西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以唐代縣名得名[25]
09010二等福清縣玉融鎮(今福清市駐地玉屏街道河頭巷)閩海道
09018三等平潭縣潭城鎮(今平潭縣駐地潭城鎮閩海道清代為福州府平潭海防同知改制,民國2年(1913年)10月置縣。
第一區 福安縣 09011二等霞浦縣城坊(長溪鎮,今霞浦縣城區松城街道閩海道清代為福寧府附郭霞浦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
09012二等福鼎縣福鼎市城區桐山街道閩海道
09013未定柘榮縣雙城鎮(今柘榮縣駐地雙城鎮(閩海道)民國27年(1938年)12月析霞浦縣北部第四區置柘洋特種區,民國34年(1945年)8月改為縣[26]
09014二等寧德縣蕉城鎮(今寧德市蕉城區蕉北街道閩海道
09015三等壽寧縣鰲陽鎮(今壽寧縣駐地鰲陽鎮閩海道
09016未定周寧縣周墩鎮(獅城鎮,今周寧縣駐地獅城鎮(閩海道)民國24年(1935年)5月析寧德縣西北置周墩特種區(一說民國27年置),民國34年(1945年)2月以周墩特區及寧德縣部分地置縣[27],以周墩、寧德兩地首字為名。
09017二等福安縣城廂鎮(今福安市城區城南街道閩海道
第二區 南平縣 09003二等古田縣玉屏鎮(今古田縣古田水庫區)閩海道
09004三等屏南縣雙溪鎮(今屏南縣東北雙溪鎮閩海道
09052一等南平縣超驤鎮(今南平市延平區建安道
(駐地)
清代為延平府附郭南平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
09053三等將樂縣古鏞鎮(今將樂縣駐地古鏞鎮建安道
09054二等沙縣鳳崗鎮(今沙縣城區鳳崗街道建安道
09055二等尤溪縣城溪(今尤溪縣駐地城關鎮建安道
09056二等順昌縣雙溪鎮(今順昌縣城區雙溪街道建安道
09064三等泰寧縣壚峰鎮(今泰寧縣駐地杉城鎮建安道
09065三等建寧縣濉安鎮(今建寧縣駐地濉溪鎮建安道
第三區 建陽縣 09058一等建甌縣建安鎮(今建甌市城區(舊芝城鎮))建安道清代為建寧府附郭建安縣甌寧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民國2年(1913年)3月合併兩縣,以兩縣首字為名。
09059三等崇安縣清獻鎮(今武夷山市城區崇安街道建安道
09060一等浦城縣西山鎮(今浦城縣城區南浦街道建安道
09061三等政和縣城廂鎮(今政和縣城區熊山街道建安道
09062三等松溪縣松源鎮(今松溪縣城區松源街道建安道
09063二等邵武縣邵武市城區昭陽街道建安道清代為邵武府附郭邵武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
09066二等建陽縣景賢鎮(今建陽區駐地潭城街道建安道
09068三等水吉縣水吉鎮(復興鎮,今建陽區水吉鎮(建安道)民國29年(1940年)6月析建甌縣北部置[28],因駐地水吉鎮得名。
09069未定光澤縣杭川鎮(今光澤縣駐地杭川鎮建安道民國23年(1934年)7月劃屬江西省管轄[29]。民國36年(1947年)6月復歸福建省[30]
第四區 晉江縣 09020三等金門縣珠浦鎮(今金門縣駐地金城鎮廈門道民國3年(1914年)7月析思明縣(今廈門)大小金門島嶼置[31]。民國4年(1915年)1月縣公署正式成立[32]。以金門島得名。
09021一等莆田縣城廂鎮(今莆田市城廂區廈門道清代為興化府附郭莆田縣,民國元年(1912年)10月前廢府留縣。
09022一等仙游縣中山鎮(今仙游縣城區鯉城街道廈門道
09023一等晉江縣溫陵鎮(今泉州市豐澤區廈門道清代為泉州府附郭晉江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
09024一等南安縣溪美鎮(今南安市豐州鎮廈門道
09025二等惠安縣螺城鎮(今惠安縣駐地螺城鎮廈門道
09026二等安溪縣城苑鎮(今安溪縣駐地鳳城鎮廈門道
09027二等同安縣大同鎮(今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廈門道
09028二等永春縣永春縣駐地桃城鎮廈門道清代為永春直隸州,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縣。
第五區 龍溪縣 09040三等雲霄縣雲陵鎮(今雲霄縣駐地雲陵鎮汀漳道清代為雲霄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縣。
09041一等龍溪縣崇安鎮(今漳州市龍文區汀漳道
(曾為駐地)
清代為漳州府附郭龍溪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
09042三等華安縣華崶鎮(石寶鎮,今華安縣駐地華豐鎮汀漳道原屬龍溪縣北部華崶縣佐轄境,因距縣駐地百餘里,難於管理,於民國17年(1928年)5月置縣。
09043二等漳浦縣綏安鎮(今漳浦縣駐地綏安鎮汀漳道
09044三等南靖縣靖城鎮(今南靖縣東北靖城鎮汀漳道
09045三等長泰縣武安鎮(今長泰縣駐地武安鎮汀漳道
09046三等平和縣大洋陂(九峰鎮,今平和縣九峰鎮汀漳道
09047三等詔安縣中山鎮(今詔安縣駐地南詔鎮汀漳道
09048三等東山縣銅山鎮(今東山縣東北銅陵鎮汀漳道民國4年(1915年)4月,福建省擬析詔安縣銅山縣佐轄地(銅山島)及漳浦縣古雷島置銅山縣。9月,內務部以江蘇省己有銅山縣,為避免重名,而銅山舊名東山,核定置縣並定名為東山縣[33]
09049三等海澄縣城區鎮(今龍海市東南海澄鎮汀漳道
第六區 永安縣 09029三等德化縣潯中鎮(今德化縣駐地龍潯鎮廈門道
09030三等大田縣坊都(均溪鎮,今大田縣駐地均溪鎮廈門道
09033二等寧化縣城東鎮(今寧化縣駐地翠江鎮汀漳道
09036三等清流縣城廂鎮(今清流縣駐地龍津鎮汀漳道
09038三等明溪縣明溪寨(雪峰鎮,今明溪縣駐地雪峰鎮汀漳道清代為歸化縣。因縣名意義不甚適宜,民國21年(1932年)12月改名[34]。因縣境內明溪得名。
09051三等寧洋縣城廂鎮(今漳平市雙洋鎮汀漳道
09057二等永安縣燕江鎮(今永安市城區)建安道
09067未定三元縣三元鎮(三民鎮,今三明市西南三元區民國28年(1939年)2月析沙縣三元鎮置三元特種區。民國29年(1940年)6月以特種區轄境及明溪縣東部、永安縣北部置[35]
第七區 龍巖縣 09031二等龍巖縣新羅鎮(今龍岩市新羅區汀漳道
(駐地)
清代為龍巖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09032一等長汀縣中山鎮(今長汀縣汀州鎮汀漳道清代為汀州府附郭長汀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
09034二等上杭縣城廂鎮(今上杭縣駐地臨江鎮汀漳道
09035二等武平縣城廂鎮(今武平縣駐地平川街道汀漳道
09037三等連城縣蓮峰鎮(今連城縣駐地蓮峰鎮汀漳道
09039二等永定縣鳳城鎮(今永定縣駐地鳳城鎮汀漳道
09050三等漳平縣菁城鎮(今漳平市城區菁城街道汀漳道

金馬時期

行政區域變遷

  • 民國38年(1949年)11月,金門縣政府被撤銷,改依金門各駐軍轄區劃分為金東、金西、烈嶼三區,各設民政處管轄地方行政,三個民政處下共轄城廂、金城、金盤、滄湖、碧湖、金沙、烈嶼、古寧、瓊浦等九個區公所。
  • 民國39年(1950年)3月,金東、金西、烈嶼三區民政處合併改設為「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轄區除金門外,兼轄福建以南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之島嶼。12月15日,馬祖列島成立「馬祖行政公署」,以島為單位,分設南竿、北竿、白肯、東湧、四礵、岱山、西津、浮鷹等八區,每區設區公所。
  • 民國40年(1951年),金門軍管區劃設金城、金寧、金湖、金沙、金山、烈嶼等六個區,各區由區公所治理。
  • 民國41年(1952年)放棄馬祖行政公署的四礵、岱山、西津、浮鷹4區,餘下4區則依原縣恢復建制。
  • 民國42年(1953年)2月,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撤銷,恢復金門縣政府建制,並將原來的六區改制為鄉鎮,同時代管莆田縣的烏坵鄉。3月,南竿北竿兩區改為,並以該2鄉恢復連江縣建制,8月改馬祖行政公署為「閩東北行政公署」,9月白肯區劃分為白肯鎮及東肯鄉,並恢復長樂縣建制,由閩東北行政公署就近督導連江、長樂、羅源3縣之政務。
  • 民國43年(1954年)3月,改東湧區為鄉建制,並於其上恢復羅源縣建制。
  • 民國44年(1955年)1月20日,福建省政府於金門正式恢復建制。7月,閩東北行政公署改制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 民國45年(1956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在福建省金馬地區實施戰地政務,由金門、馬祖兩地「防衛司令部」下設「政務委員會」負責地方行政,7月16日,「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及「馬祖地區防衛部政務委員會」成立,實施軍政一元化體系,原有的各縣政府權力虛化。撤銷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並將莆田縣烏坵暫歸金門縣管轄,羅源縣所屬東引島西引島及長樂縣所屬東莒西莒等島劃歸連江縣管轄。
  • 民國48年(1959年),金門縣增設金瓊鄉,金湖鄉改制金湖鎮。
  • 民國54年(1965年),金門縣撤置金山鄉及金瓊鄉。
  • 民國58年(1969年)1月,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改名為「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直屬國防部,並將部份業務移交金門縣政府掌理,軍方逐漸淡出地方行政體系。
  • 民國60年(1971年),西犬、東犬改名為西莒、東莒,並合併為莒光鄉
  • 民國81年(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終止戰地政務,金門縣政府及連江縣政府恢復實際治理權。

現今行政區域

福建省為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全省原劃分為67縣、2市,民國38年(1949年)戰後,僅轄金門縣、連江縣兩縣,實際管轄範圍包括馬祖列島金門群島烏坵嶼

福建省實際管轄區域行政區劃No.區劃名稱轄屬區域政府所在面積(km²)人口
1連江縣4鄉南竿鄉28.800013,303
2金門縣3鎮3鄉金城鎮151.6560140,536
注:連江縣(馬祖)轄有4南竿鄉北竿鄉莒光鄉東引鄉),其轄屬島嶼為馬祖列島(包含南竿島北竿島大坵島小坵島亮島高登島東引島莒光列島)。

金門縣轄有3金城鎮金湖鎮金沙鎮)、3金寧鄉烈嶼鄉及原屬莆田縣,1954年起由金門縣代管的烏坵鄉),其轄屬島嶼為金門群島(包含金門島小金門東碇島大膽島二膽島三膽島四膽島五膽島)及烏坵嶼(包含大坵嶼小坵嶼)。

行政區劃年表

福建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西元民國紀元其他行政區劃變更
1912年 民國1年 61 1海防廳
  • 析同安縣置思明縣(4月)
  • 廢福州府,合併閩縣、侯官縣為閩侯縣(10月前)
  • 廢福寧府留霞浦縣(10月前)
  • 廢延平府留南平縣(10月前)
  • 廢建寧府留建安、寧甌2縣(10月前)
  • 廢邵武府留邵武縣(10月前)
  • 廢興化府留莆田縣(10月前)
  • 廢泉州府留晉江縣(10月前)
  • 廢漳州府留龍溪縣(10月前)
  • 廢汀州府留長汀縣(10月前)
  • 永春直隸州為永春縣(10月前)
  • 龍巖直隸州為龍巖縣(10月前)
  • 雲霄廳為雲霄縣(10月前)
1913年 民國2年 61
  • 建安、寧甌2縣合併為建甌縣(3月)
  • 改平潭海防廳為平潭縣(10月)
1914年 民國3年 62
  • 永福縣改名永泰縣(1月)
  • 析思明縣置金門縣(7月)
1915年 民國4年 63
  • 析詔安縣置東山縣(9月)
1916年 民國5年 63
1917年 民國6年 63
1918年 民國7年 63
1919年 民國8年 63
1920年 民國9年 63
1921年 民國10年 63
1922年 民國11年 63
1923年 民國12年 63
1924年 民國13年 63
1925年 民國14年 63
1926年 民國15年 63
1927年 民國16年 63
1928年 民國17年 64
  • 析龍溪縣置華安縣(5月)
1929年 民國18年 64
1930年 民國19年 64
1931年 民國20年 64
1932年 民國21年 64
  • 歸化縣改名明溪縣(12月)
1933年 民國22年 65 1
  • 析閩侯縣置福州市(5月)
  • 分閩侯縣為閩縣、侯官縣(?月)
1934年 民國23年 63 1特種區
  • 閩縣、侯官縣合併為閩侯縣(7月)
  • 省福州市入閩侯縣(7月)
  • 光澤縣改隸江西省(7月)
  • 析寧德縣置三都特種區(11月)
1935年 民國24年 62 1 3特種區
  • 廢思明縣置廈門市(4月)
  • 析廈門市置禾山特種區(4月)
  • 析福清縣置南日特種區(7月)
  • 南日特種區入福清縣(10月)
  • 析順昌縣置上洋特種區(8月)
1936年 民國25年 62 1 6特種區
  • 析龍溪縣置石碼特種區(8月)
  • 析福清縣置南日特種區(12月)
  • 析上杭縣置峰市特種區(12月)
1937年 民國26年 62 1 5特種區
  • 禾山特種區入廈門市(9月)
1938年 民國27年 62 1 7特種區
  • 石碼特種區入龍溪縣(8月)
  • 上洋特種區入順昌縣(10月)
  • 析順昌縣置仁壽特種區(10月)
  • 析建甌縣置水吉特種區(10月)
  • 析霞浦縣置柘洋特種區(?月)
  • 析寧德縣置周墩特種區(?月)
1939年 民國28年 62 1 7特種區
  • 析沙縣置三元特種區(2月)
  • 三都特種區入寧德縣(3月)
1940年 民國29年 64 1 2特種區
  • 析永春、德化、永泰、仙游4縣置鳳頂特種區(2月)
  • 仁壽特種區入順昌縣(3月)
  • 峰市特種區入永定縣(3月,一說4月)
  • 水吉特種區為水吉縣(6月)
  • 三元特種區為三元縣(6月)
  • 南日特種區入蒲田縣(6月)
  • 鳳頂特種區入永春、德化、永泰、仙游4縣(10月)
1941年 民國30年 64 1 2特種區
1942年 民國31年 64 1 2特種區
1943年 民國32年 64 1 2特種區
  • 閩侯縣改名林森縣(10月)
1944年 民國33年 64 1 2特種區
1945年 民國34年 66 1
  • 周墩特種區為周寧縣(2月)
  • 柘洋特種區為柘榮縣(8月)
1946年 民國35年 66 2
  • 析林森縣置福州市(1月)
1947年 民國36年 67 2
  • 江西省光澤縣來屬(6月)
1948年 民國37年 67 2
1949年 民國38年 67 2
1950年 民國39年 2行政公署
  • 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成立(3月)
  • 馬祖行政公署成立(12月)
1951年 民國40年 2行政公署
1952年 民國41年 2行政公署
  • 馬祖行政公署餘下4區則依原縣恢復建制(?月)
1953年 民國42年 4 1行政公署
  • 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撤銷,恢復金門縣政府建制,同時代管莆田烏坵(2月)
  • 析南竿、北竿二鄉恢復連江縣建制(3月)
  • 馬祖行政公署改閩東北行政公署(8月)
  • 析白肯恢復長樂縣建制(9月)
1954年 民國43年 5 1行政公署
  • 析東湧恢復羅源縣建制(3月)
1955年 民國44年 4 1行政公署
  • 省政府於金門正式恢復建制(1月)
  • 閩東北行政公署改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8月)
1956年 民國45年 2
  • 政府決定在金馬地區實施戰地政務(6月)
  • 福建省政府虛級化並遷至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辦公(7月)
  • 撤銷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7月)
  • 莆田縣屬烏坵島劃入金門縣(7月)
  • 羅源屬東引、西引兩島及長樂屬東莒、西莒兩島劃入連江(7月)
1957年 民國46年 2
1958年 民國47年 2
1958年 民國47年 2
1959年 民國48年 2
1960年 民國49年 2
1961年 民國50年 2
1962年 民國51年 2
1963年 民國52年 2
1964年 民國53年 2
1965年 民國54年 2
1966年 民國55年 2
1967年 民國56年 2
1968年 民國57年 2
1969年 民國58年 2
1970年 民國59年 2
1971年 民國60年 2
1972年 民國61年 2
1973年 民國62年 2
1974年 民國63年 2
1975年 民國64年 2
1976年 民國65年 2
1977年 民國66年 2
1978年 民國67年 2
1979年 民國68年 2
1980年 民國69年 2
1981年 民國70年 2
1982年 民國71年 2
1983年 民國72年 2
1984年 民國73年 2
1985年 民國74年 2
1986年 民國75年 2
1987年 民國76年 2
1988年 民國77年 2
1989年 民國78年 2
1990年 民國79年 2
1991年 民國80年 2
1992年 民國81年 2
  • 金馬地區終止戰地政務(11月)
  • 金門、連江二縣政府恢復實際治理權(11月)
1993年 民國82年 2
1994年 民國83年 2
1995年 民國84年 2
1996年 民國85年 2
1997年 民國86年 2
1998年 民國87年 2
1999年 民國88年 2
2000年 民國89年 2
2001年 民國90年 2
2002年 民國91年 2
2003年 民國92年 2
2004年 民國93年 2
2005年 民國94年 2
2006年 民國95年 2
2007年 民國96年 2
2008年 民國97年 2
2009年 民國98年 2
2010年 民國99年 2
2011年 民國100年 2
2012年 民國101年 2
2013年 民國102年 2
2014年 民國103年 2
2015年 民國104年 2
2016年 民國105年 2
2017年 民國106年 2
  • 行政院設立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服務金門、連江二縣。(1月)
2018年 民國107年 2
2019年 民國108年 2
  • 福建省政府實質上裁撤,不再編列員額與預算,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承接原福建省政府所有員額與業務(1月)
2020年 民國109年 2

人口

民國前期,福建省因護法、北伐及剿共戰爭之故,全省人口逐漸減少,主要移民海外或移往臺灣。民國元年(1912年),全省人口為1584.93萬人;到民國23年(1934年)為1084.77萬人,比起民初減少了500.16萬人。民國26年(1937年)抗戰前夕,人口為1240.79萬人。以後由於戰爭的影響,人口數量逐漸下降,民國36年(1947年)降至1105.73萬人,比抗戰前夕減少了135.06萬人[36]

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查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37]

福建人口
調查年代戶數人口男性女性每戶平均人口性別比例
1912年 3,012,000 15,849,000 8,908,000 6,942,000 5.26 128.30
1928年 10,071,000 無資料 無資料
1936年 2,265,000 11,756,000 6,761,000 4,994,000 5.19 135.37
1947年 2,448,000 11,143,000 5,771,000 5,372,000 4.55 107.44

民國38年(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出大陸時,不少福建人口隨之遷移出省。

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福建省的人數為41萬4163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15.37%,為非臺灣省籍中比例最高;其中金馬地區4萬9656人,佔福建省籍人口的11.99%[38]

居民

中華民國福建省現有管轄範圍境內的居民幾乎全為漢人,分為金門島烈嶼閩南人連江縣閩東人(又稱福州人)以及烏坵雙島的莆仙人三種。人口以閩南人佔為多數,超過八萬人,而閩東人則有約一萬人,居於劣勢的莆仙人僅約500人。

語言

除了官話外,閩南人則使用與臺灣島澎湖群島相同之閩南話,惟某些細節仍有小差異,但可以相通。閩東人則使用閩東話,當地又稱平話或是直接稱馬祖話、福州話。人數最少的莆仙人則使用莆仙話,當地稱為烏坵話,並融入當地戰地文化。

目前惟烏坵並無學校,所以並無鄉土語言教學,處境堪憂。

政府體制

省會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以前,省會在閩侯縣。民國27年(1938年)省會遷往永安縣,抗戰勝利後復治林森縣(舊稱閩侯縣)。民國35年(1946年)1月析林森縣城廂區置福州市,均位於今福建省福州市。民國38年(1949年)8月,福建省政府隨著中華民國國軍,從福州市遷至金門縣。民國45年(1956年)7月因為金馬地區實施戰地軍政指揮,福建省政府虛級化並遷至臺灣省台北縣新店市北新路二段228巷2號辦公,至民國81年(1992年)11月7日因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於民國85年(1996年)1月15日遷回金門縣金城鎮民權路34號辦公。民國107年(2018年)年底,福建省政府去任務化後已經無任何行政組織或實體辦公場所。

民國85年(1996年)至民國107年(2018年)的福建省政府大樓,現為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大樓。

省行政機構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福建新軍於九月十九日(西曆11月9日)起義,二十一日(西曆11月11日),新軍建立福建都督府,下置參議會,協調都督掌理政權[3]。二十五日(西曆11月15日),廈門軍政分府建立。民國元年(1912年)11月16日,遵照北洋政府的制度,置民政長,為全省民政長官,下設內務,財政等司。民國3年(1914年)5月23日改民政長為巡按使,下設政務、財政等廳。民國5年(1916年)7月,改巡按使為省長。

民國15年(1926年)12月24日,國民政府籌建省臨時政務委員會。次年1月2日,建立省臨時政治委員會,為全省臨時最高權力機構;25日,設省臨時政務委員會和省財務委員會,為省臨時政治委員會的下屬機構。民國16年(1927年)以蔣中正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清黨後,省臨時政委員屬於南京國府。7月3日,省臨時政治委員會改組為福建省政府[39]。民國22年(1933年)第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召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議決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與南京國府對抗。為此,南京國府於民國23年(1934年)1月12日改組福建省政府,設委員9人。抗戰期間,日軍攻陷福建省會福州,福建省政府實際成為地方流亡政府。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戰結束,福建省政府恢復其行政管轄區域。民國37年(1948年)9月15日,改組省政府[40]

民國38年(1949年),中共解放軍佔據福建本部,福建省政府撤往沿海島嶼,10月省政府由軍方全面接管,直至民國44年(1955年)1月20日,才在金門正式恢復建制。民國45年(1956年)7月,因為金馬地區實施戰地軍政指揮,福建省政府虛級化,下設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人事室、會計室及政風室,並遷至臺灣辦公,專司研究福建省政設計,不理政務。民國85年(1996年)省政府遷回金門縣辦公,但乃維持原精簡化之編制,不設置省諮議會;在新北新店則留有「福建省政府臺北辦事處」,負責協助處理省府在臺相關業務及活動。

民國107年(2018年)6月28日,行政院決定自民國108年(2019年)起將福建省政府去任務化,不再編列員額與預算,僅保留憲法中省府名稱及省主席職位[41][42]。原福建省政府所有行政組織與業務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承接。[43][44]福建省政府臺北辦事處則改為「金門縣政府台北服務處」及「連江縣政府台北服務處」。[45]

最高首長

民國16年(1927年)4月27日,國民政府委任福建省政府官員,並於7月3日由設立福建省政府。政府首長為「福建省政府主席」。此處僅列出政府遷臺後之歷任省主席,大陸時期請參考福建省政府主席

職位任別姓名任期備註
福建省政府
主席
第7任胡璉1949年11月23日–1955年2月1日以金門防衛部司令官兼任為省主席
第8任戴仲玉1955年2月1日–1986年5月21日任內逝世
第9任吳金贊1986年6月20日[46]–1998年2月10日以第一屆第四次增額立法委員兼任為省主席
第10任顏忠誠1998年2月10日–2007年5月21日
代理楊誠璽2007年5月21日–2007年11月28日以省政府第一組組長兼任為代理省主席
第11任陳景峻2007年11月28日–2008年5月20日以行政院秘書長兼任為省主席
第12任薛香川2008年5月20日–2009年9月10日以行政院秘書長兼任為省主席
第13任薛承泰2009年9月10日–2013年2月18日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省主席
第14任陳士魁2013年2月18日–2013年8月1日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省主席
第15任羅瑩雪2013年8月1日–2013年9月29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兼任省主席
第16任薛琦2013年9月30日–2014年3月25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省主席
第17任鄧振中2014年3月25日–2014年12月8日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省主席
第18任杜紫軍2014年12月8日–2016年2月1日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省主席
第19任林祖嘉2016年2月1日–2016年5月20日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省主席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第20任張景森2016年5月20日–2018年12月31日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省主席

司法

高等法院

地方法院

教育醫療

連江縣尚缺少高等教育。由於中華民國政府對於大陸地區學籍之認可有限制,金馬地區學生多赴台灣地區就讀大學,極少部份選擇至廈門求學。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在民國99年(2010年)8月1日升格為國立金門大學,成為金馬地區第一所高等學府。金門縣期望在未來,將金門打造成大學島,並邀臺灣島上20多所大學,前來設分校。除銘傳大學設有金門校區外,國立高雄大學亦於同年6月1日成立金門校區,目前只提供EMBA班。連江縣則希望設立一所新大學,目前有銘傳大學設立的碩士在職專班,及國立金門大學設立的馬祖分班。

大專院校

高中職

醫療

交通

空運

福建省建有金門機場金門縣金湖鎮)、南竿機場連江縣南竿鄉)、北竿機場連江縣北竿鄉),負責與臺灣、澎湖間之空中航運。

目前金門機場可飛臺北、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及澎湖;南竿機場可飛臺北、臺中;北竿機場可飛臺北;然金門縣連江縣馬祖)二地之間並無直飛航班。

海運

金門縣主要港口有料羅港區及水頭港區(大金門)、九宮港區(小金門)。

  • 金門島際
    • 水頭商港-烈嶼鄉九宮碼頭(小金門)。
  • 金門-臺灣本島
    • 料羅碼頭與高雄港碼頭間有金門快輪固定航班。
  • 金門-中國大陸

連江縣馬祖)主要港口有南竿鄉福澳港及馬祖港、北竿鄉白沙港、東引鄉中柱港、莒光鄉青帆港(西莒)及猛澳港(東莒)。

  • 馬祖島際
    • 福澳港-北竿鄉白沙港、東引鄉中柱港、莒光鄉青帆港(西莒)及猛澳港(東莒)。
  • 馬祖-臺灣本島
    • 福澳港、中柱港-基隆港,有臺馬輪、合富快輪及臺馬之星。
  • 馬祖-中國大陸
    • 南竿鄉福澳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州市馬尾港。
    • 北竿鄉白沙港-福州市黃岐港。

參考文獻

引用

  1. 省府人員將移撥金馬聯服中心服務 - 福建省政府 2018.07.07
  2. . [2018-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3. 徐曉望,《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福建通史 大事記》
  5. 《福建通史 大事記》
  6. 國共在大陸的最後一戰發生了什麼
  7. 文摘报. . 凤凰卫视. 2009-02-26 [2019-05-09].
  8. 《看歷史》2012年7月刊:「一個金門,兩塊牌子」
  9. 「金門六二七事件」 - 金門縣生存遊戲協會
  10. 管仁健. . 《你不知道的台灣》. 2008年3月7日.
  11. 紀念金馬解嚴 展示戒嚴事實
  12. 立委力爭 大、二膽島 國軍不撤守了
  13. 省府人員將移撥金馬聯服中心服務 - 福建省政府 2018.07.07
  14. .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15. .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16. 省府人員將移撥金馬聯服中心服務 - 福建省政府 2018.07.07
  17. 傅林祥謂民國元年10月以前改府、州、廳為縣,《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誌要》附錄(第82頁)作民國二年3月合併,當是事後向北京政府呈報核備的時間。見《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第255頁註釋4。
  18. 《國民政府公報》第1124號,民國22年5月8日,第4頁;又《國民政府公報》第1176號,民國22年6月27日,第6頁。
  19. 《國民政府公報》第1494號,民國23年7月23日,第4頁。
  20. 錢端升:《民國政制史》下冊,第418頁。
  21. 《國民政府公報》第1124號,民國22年5月8日,第4頁。
  22. 錢端升:《民國政制史》下冊,第419頁。
  23. 《國民政府公報》第1124號,民國22年5月8日,第4頁;又《國民政府公報》第1176號,民國22年6月27日,第6頁。
  24.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617號,民國32年10月27日,第16頁。
  25.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26. 《全國行政區域變更一覽表(33年9月至34年11月)》。
  27.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753號,民國34年2月14日,第5頁。
  28.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785號,民國29年6月29日,第14頁。
  29. 《國民政府公報》第1489號,民國23年7月17日,第4頁。
  30.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67頁。
  31. 《政府公報》第785號,民國3年7月13日,舫27冊,第703頁。
  32. 《政府公報》第1016號,民國4年3月8日,第35冊,第7295頁。
  33. 《政府公報》第1218號,民國4年9月28日,第41冊,第1121頁。
  34. 《國民政府公報》第1015號,民國21年12月28日,第10頁;《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誤作民國22年(1933年)12月改名。
  35.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270號,民國29年6月29日,第13頁。
  36. . [201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7. . [2012-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38.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編. 中華民國7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臺北市: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1992
  39. 《申報》民國十六年七月五日第四頁:「閩省政府成立盛況:……三日晨……省委員在省者全數就職……」。另七月六日第四頁:「閩政府成立後之會議:省委員三日午後第一次會議,舉楊樹莊、方聲濤、鄭寶菁、陳培錕、殷汝驪為常務委員……。三日晚各界均參加歡祝省政府成立,提燈遊行甚盛」。
  40.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1948,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戊子。
  41. .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42. .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43. 省府人員將移撥金馬聯服中心服務 - 福建省政府 2018.07.07
  44. . [2018-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45. 福建省政府駐台北辦事處簡介
  46. . [2009-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4). 歷任福建省長(省主席)資料表

来源

書籍
  • 鄭寶恆 著:《民國時期政區沿革》,湖北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鄭寶恆 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復旦大學出版社。ISBN 9787309056044
  • 國史館地理志編纂委員 編,《中華民國史·地理志》,中華民國國史館。ISBN 957-9042-02-0
地圖
  •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 編:《中華民國分省地圖》(1970年版),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
  • 中國地圖出版社 编:《福建省地圖》(2011年版),中國地圖出版社。ISBN 9787503158339
  • Google地圖

外部連結

参见

前任:
 大清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省
1912年至今
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
繼任:
 中華民國福建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