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粉紅
“小粉红”起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士,尤其是自由派社交网络用户描述中国大陆立场偏向民族主义网民的用词。后来又可用于泛指2010年中期,通過留學與翻牆手段,在境外社群网络上涌现出大量的倾向民族主义的中国大陆青年[1],部分媒體將「小粉紅」視作現代的「紅衛兵」,他們雖然與近年來同時湧現親中共人士立場相似,但其主要特徵為內容討論不理性,外語使用能力生疏,提出的主張缺乏數據與可靠的文章做支撐,常通過各種諷刺、揚言抵制的方式於網絡上攻擊、辱罵與其政見相反之人,並易過度解讀辱華一詞之定義來舉報受到歧視,使得當事國家或人事物不明究裡。對於中文圈而言,甚至不單純只攻擊持不同立場的網民,而是將沒有與之同立場的所有人,都誇張標籤為分離主義或叛國份子,需要注意的是,該詞現在正被部分盲目反共的網民濫用與所有中國大陸人,即便是一些追求客觀真實指出錯誤的網民。[2][3]。
历史
起源
“小粉红”一词最初源於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网站之一的晋江文学城。根据晋江文学城站方提供的数据,该网站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一亿,女性用户占七成,18岁至34岁用户占68.64%,用户日平均在线时间94.19分钟。该网站的小说大多是言情题材,其中又以描写男性之间情感与性爱的“耽美小说”为一大特色。至晚于2008年,该网站用户已开始使用“昨天没上小粉红”这种句子,意指“昨天没上晋江文学城”。当时“小粉红”是晋江文学城用户对晋江文学城的昵称,因为该网站采用粉红色作为背景,也有的晋江文学城用户说是因为耽美小说在经常描写的男男性爱段落中提到“粉红色的直肠内壁”,内含“粉红”一词[1]。
晋江文学城的用户很少讨论政治议题,更很少表现出民族主义思想。2010年末,很少一部分具有民族主义倾向晋江文学城的用户聚集在“风雨读书声”版块时,该网站的站长黄艳明(iceheart)以上级要求为由,着手关闭“风雨读书声”版块,引发该版块用户不满。最终“风雨读书声”版块没有被关闭,黄艳明将该版块ID号改为“250”。该版块用户认为黄艳明此举是有意讽刺他们是二百五(意思是“傻子”)。2011年,这批用户离开晋江文学城,自建“凤仪美食论坛”,该论坛与晋江文学城无任何联系[1]。
帝吧出征事件
2016年1月20日,经百度贴吧“李毅吧”网络论坛提议,部分中国大陆网民在三立新聞、蘋果日報和中华民国候任总统蔡英文的Facebook主頁上大量发布评论。此事件称为“帝吧出征”。这次事件的导火索是“周子瑜事件”及2016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1][4][5]。2016年6月底至7月,中国大陆的赵薇执导的电影《没有别的爱》因台湾演员戴立忍涉嫌台独而遭到中國大陆网民抵制,随后该剧剧组决定将戴立忍撤换[6][1]。在这两次事件中,中国大陆涌现出许多在社交媒体上捍卫中国大陆政府、痛批“台独分子”的网络用户,其中能熟练使用互联网的青年人占很大比重。他们大量使用表情包、段子和其他网络语言,这与1999年五八事件北京大学生向美国驻华大使馆扔石头或2012年中国反日示威活动中西安部分参与者砸日本车等传统民族主义者的激进行为有所不同。这些新一代青年人也在2016年这两次事件中获得了“小粉红”这一标签。这是中国大陆倾向自由派的社交媒体用户对这类倾向于中国政府,能够熟练使用网络语言的青年人的称呼。这种称呼据说是从2015年@大咕咕咕鸡的用法衍生而来,经这两次事件而广为流传[1]。
此后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小粉红”(意指上述倾向中国政府且能熟练使用网络语言的新一代青年人)的主力是20岁左右的“无知少女”,平时爱看耽美小说,是晋江文学城的忠实用户。这种说法最先是在倾向自由派的网络用户中流传,随后被中外部分主流媒体和舆论接受[7][1]。但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方可成等人的研究,在2016年1月20日“帝吧出征”的参与者中经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64%是男性。这说明此次活动并不是以年轻女性为主体。另外在晋江文学城中,根本没有人讨论“帝吧出征”,甚至也几乎不讨论政治[1]。
上述2016年的这两次事件后,出现了不少倾向自由派的分析文章,其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小粉红愚蠢、无知、幼稚、被洗脑、狂热、容易被煽动、不理智。这些特质很容易和“年轻的无知少女”形象起来。尽管“帝吧出征”并不是以年轻女性为主,自由派意见领袖还是将其假称为年轻女性“小粉红”主导的运动,并攻击“帝吧出征”参与者无知、愚蠢且狂热。另外“帝吧出征”事件中大量使用的表情包被认为是因为“小粉红”语言能力低下,品位低俗,只能用表情包表达。不过,也有对表情包的研究则显示,熟练运用表情包或许是具备文化资本的体现[1]。
自由派作者王五四在《粉红色的回忆》一文中说,“可以分析出,小粉红们多数出身三四线城市,或者是跟随父母进入一二线城市打工,属于社会中下层。”他还引用了心理学家唐映红的观点称,强烈的爱国感情“通常见诸处于社会经济中下层(‘爱国’会提升他们的自尊感),难以理解复杂社会现实的保守者(他们大脑额叶前扣带回的灰质部分偏少而颞叶的杏仁核偏大,导致他们难以理解模糊知识,却又充满强烈的憎恶感)或者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尚不完善)。”[1]这种将“小粉红”描述为“社会中下层”的说法也在自由派人士中屡见不鲜[8]。
在自由派社交媒体用户发明并广泛使用了“小粉红”这一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用语后,部分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媒体则在反用“小粉红”这一贬称,并称赞“小粉红”。但仍留有性别歧视色彩。例如《环球时报》在微博上发表的一篇称赞“小粉红”的文章说:“她们不太懂网络安全,朋友圈和微博里晒满了美食和旅游照片;她们不懂网络舆论,但却是这个上甘岭上的生力军;她们垂涎着环球时报的肾和美腿,据说最近又盯上了共青团中央的‘华为麦芒’。她们不关心政治,分不清‘左’右,但却有着一股天然的正义感。”(肾指《环球时报》微博的肾六小编,又叫六主任,因使用iPhone 6手机发微博而得名;美腿指《环球时报》微博的美腿小编,因使用华为Mate 7手机而得名;华为麦芒指共青团中央微博的小编使用“华为麦芒”手机。垂涎是指她们只盯着手机品牌看。)“小粉红,是我们的女儿,我们的妹妹,我们暗恋的隔壁班女孩。让我们共同守护她们。”《半月谈》杂志也形容她们“肤白貌美三观正,爱国也要‘萌萌哒’”。有人认为无论是自由派用户还是上述部分党媒,对年轻女性都表现出了居高临下的姿态。比如自由派用户认为“小粉红”是被洗脑和煽动的年轻无知少女,而《环球时报》认为“‘小粉红’是忠心耿耿的蠢萌少女”。网友@大咕咕咕鸡讽刺“小粉红”相貌丑陋,而《半月谈》形容她们“肤白貌美”,这都是在对年轻女性的外貌加以评论。对立双方对年轻女性的态度多有契合之处,这可能也是“小粉红”这一标签在2016年突然迅速流传的原因之一[1][9]。
用法
自上文提到的2016年的两次事件起,“小粉红”作为一个标签被广泛使用。在社交网络的互动中,中国大陆倾向自由派的用户使用“小粉红”这一标签,贬低网上与其互动的倾向中国政府的民族主义用户,意指对方是愚蠢而狂热的年轻的无知少女,并有称对方属于社会中下层,品位低俗,从而不具备与自己对话的资格。这种标签的用法和此前已被广泛使用的其他多种标签类似。例如倾向中国政府的民族主义用户使用“公知”这一标签贬低常發出與官方不同聲音的媒体和一些公共知識分子,意指对方盲目崇洋媚外、见利忘义,搬弄和歪曲事实,从而认定对方不具备与自己对话的资格。与“公知”含义类似的标签有“美分”。另外,反对中国政府的用户使用“五毛”这一标签贬低支持中国政府的用户,“美分”是在“五毛”之后出现的与之相反的标签。在“小粉红”流行之后,即2016年至2017年间,“白左”、“女权婊”等标签也在中国大陆的社交网络上流传开来。[1]。
“小粉红”尽管是个带有性别、年龄、阶层、智力等多重歧视色彩的标签,但在被主流舆论和传统媒体使用后,变成了一个各方可以各取所需的词汇,有时候会泛指2010年中期涌现出的倾向中国政府和民族主义的新一代中国大陆青年(主要是1990年后出生者),而不具体区分其性别,也不一定带有贬义。例如上述《环球时报》及《半月谈》就将之作为偏中性的词汇使用[1]。持正面态度的媒体(主要是中国大陆媒体)借“小粉红”一词指代这一代青年,认为他们具有“朴素的爱国情感”,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的、有正确历史观的、正能量的,同时有的也指出他们有缺乏政治和历史知识、判断力不足等缺点,全社会应帮助他们成长[11][12]。持负面态度的媒体(主要是部分港台和海外媒体)也是借“小粉红”一词指代这一代青年,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自由派社交媒体用户的负面看法,认为他们狭隘盲目[13][14][15],属于社会中下层[8],有的还将“小粉红”的兴起视为是受政府鼓动的结果[7][16],并且把凡是涉及台独、港独、藏独等议题的大陆青年集体网络行动,例如“帝吧出征”、何韻詩事件、在Lady Gaga會見達賴喇嘛後涌入前者社交网络账户,乃至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涌入澳大利亚游泳选手霍顿社交网络账户要求他为攻击孙杨道歉等,都作为“小粉红”的行动加以批评[17][18]。
人民日报社旗下《环球人物》的评论对这种用法反问,“如果因为表达爱国诉求,就被称为‘爱国小粉红’——可等价于‘民粹’‘爱国贼’‘网络暴民’——那么我们如何对待五四以来的传统?[19]”
嗨粉文化流行词NMSL(“你妈死了”的简稱)在中国和泰国2020年4月的网络骂战中流传到海外[20],被反對者使用其原有nmslese形容陷入輿論戰中的小粉红[21]。
参考文献
- Kecheng Fang, Maria Repnikova, Demystifying “Little Pink”: The creation and evolution of a gendered label for nationalistic activists in China, New Media & Society, First Published 9 Oct 2017.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08-11 [2020-10-14] (中文(台灣)).
- https://www.facebook.com/TBSCTS. . 華視新聞網. [2020-10-14] (中文(台灣)).
- . 端傳媒. 2016-02-03 [201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2).
- . 自由亚洲电台. 2016-01-21.
- . 凤凰网. 201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 . The economist. 2016-08-13 [201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6).(英文)
- . 自由亚洲电台. 2017-01-19.
- 余孝忠、潘林青、叶婧. . 半月谈网. 2017-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鹿ㄦ. . Medium. 2019-12-29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4) (英语).
- . 千龙网. 2016-02-06 [201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30).
- . 千龙网. 2016-02-13 [2017-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 張鐵志. . FT中文網. 2016-07-20 [201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8).
- 東步亮. . 東網. 2016-01-24 [201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 . 自由亚洲电台. 2016-09-02.
- 三三. . 端傳媒. 2016-07-25 [201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 . 德國之聲. 2016-06-27 [201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 . 自由亞洲電臺. 2016-08-08 [201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 . paper.people.com.cn.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9).
- . 立場新聞. 2020-04-13 [202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3).
- . Urban Dictionary. [202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