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

川軍前身為中國清末至民初之四川新軍。其源自清朝於四川訓練的新軍(全稱新建陸軍),為中國發動辛亥革命的革命新軍。辛亥革命成功後於四川成都成立中華民國大漢四川军政府,往后与重慶蜀軍政府合并成为四川軍都督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川軍成為旗下的革命軍一支。北洋政府成立隨後也被改編成北洋政府軍,最後加入國民革命軍。

川軍

辛亥革命爆發時所使用的革命軍旗兼中華民國大漢四川軍政府旗(大漢旗)

北洋陸軍旗(鐵血十九星旗)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清末新建陸軍時期1894年-1912年(18年)

大漢四川軍政府、蜀軍政府時期1911年-1912年
北洋政府軍時期1912年—1928年(23年)
國民革命軍時期1928年-1947年

中华民国国军时期1947年-1950年
國家或地區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
種類陸軍
參與戰役辛亥革命
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
中国抗日战争

川军民国军阀派系之一。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一样的地方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劉文輝鄧錫侯楊森劉湘等人各據一方,其中较大者則為刘湘。川军由于在抗日战争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声名显赫,四川(包括西康省)在抗战中为全国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在1938年-1945年,国民革命军中尚有战斗力的部队40%均为川军,实际战斗人员甚至超过了中央军。而提供纯劳力的壮丁占了全国壮丁1/5以上,其阵亡将士亦居全国之冠。

序列沿革[1]

1910年,清末新軍[2]

  • 第十七鎮:統制朱慶瀾、參謀官程潛,下轄:
  • 兩個協:協統施承德陳德鄰
  • 四個標:標統周駿葉荃王鑄仁
  • 十多個營:管帶宋學皋彭光烈龍光彭鵠舉
  • 砲兵營管帶成桄
  • 工兵營管帶羅緯
  • 騎兵營管帶蔣龍芬

1911年12月8日,辛亥革命後,蒲殿俊朱慶瀾在成都組大漢四川軍政府東較場嘩變發生,蒲、朱逃亡,尹昌衡出任都督,編三個鎮:

  • 第一鎮,統制宋學皋,後由周駿繼任,由原清朝新軍第十七鎮改編而成。
  • 第二鎮,統制彭光烈,由保路同志軍改編而成。
  • 第三鎮,統制孫兆鸞,由清朝巡防軍改編而成。

不久,鎮即改稱師,統制改稱師長。

1912年4月,成都的大漢四川軍政府與重慶的蜀軍政府合併,尹昌衡仍任都督,以蜀軍以及滯留四川的滇軍,增編兩個師,此時共有五個師:

  • 第一師,師長周駿。
  • 第二師,師長彭光烈。
  • 第三師,師長孫兆鸞。
  • 第四師,師長劉存厚,由援川滇軍改編而成,駐敘永瀘州一帶。
  • 第五師,師長熊克武,由原蜀軍改編而成,駐重慶

1913年8月4日,二次革命期間,熊克武在重慶宣布獨立,設立討袁軍總司令部,由原蜀軍兩個團、川軍第五師兩個旅編成討袁軍,共九千人,編制如下:[3]

  • 總司令熊克武
  • 民政部長楊庶堪
  • 軍政部兼參謀長劉植藩
  • 副參謀長兼督中路但懋辛
  • 第一支隊司令龍光
  • 第二支隊司令呂超
  • 第三支隊司令李樹勳
  • 第四支隊司令劉植藩
  • 川江水師司令余際唐
  • 炸彈隊長曾子玉顏德基

二次革命失敗後,仍恢復原五師編制。

1915年3月,袁世凱派陳宦以會辦四川軍務、四川巡按使的身分控制四川,陳曾率伍祥禎(第四混成旅)、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李炳之(第十三混成旅)三混成旅入川,後三混成旅於四川參加護國戰爭

主要派系及所屬著名將領

武備系

尹昌衡胡景伊周道刚刘存厚

國民黨系

熊克武但懋辛

速成系

刘湘杨森

保定系

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

軍官系

李家钰罗泽洲

主要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

川军与抗日

这里说的川军是指参加抗日战争的四川籍军人(很多川军被整编或者改编到了中央军里面),而并非仅仅指四川军阀部队。

川军为抗日作出了極大的贡献,抗战中伤亡的326万国民革命军将士中有64万为川军将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间,全军阵亡的85万人中有26万川军。川军被俘人数是国民革命军地方军阀中最少的之一,整个抗战中共2.4万余人被俘(注:统计不准确,抗战中从四川招募的士兵很多补充到了中央军等国民革命军主力军队中,而非川军),不到总人数(四川军阀部队)的6%(而中央军在安徽一役中便被俘4万余人)而阵亡比例高达1/3,在淞沪会战中,川军将士几乎全部战死沙场,仅2000余人撤退到湖北,后在枣宜会战中,川军再次成为主力,歼敌4万日军后有20余万川军士兵伤亡。在出川的6名中将中,便有4名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在前线牺牲。

四川(包括西康省)在抗战中为全国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在1938年-1945年,国民革命军中尚有战斗力的部队40%均为川军,实际战斗人员甚至超过了中央军。而提供纯劳力的壮丁占了全国壮丁1/5以上,其阵亡将士亦居全国之冠。

川軍最為人所讚揚者,即為劉湘於1937年拜別四川鄉親,率領川军子弟徒步千里、出川抗日一去不复返的事蹟。此後,在全國各大戰場都可見到川軍的參與,在抗战中阵亡的包括著名将领张自忠在内的12位国民革命军上将中,有3名为川军将领。李家钰上将、王銘章上将、饒國華上将等人,均為川軍抗日救國、壯烈犧牲之典範。

1989年8月15日,成都市政府将塑像重塑于成都万年场。

参见

参考資料

  1. 吳晉航、鄧漢祥、何北衡. . 《中華文史資料文庫》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6年, 1: 第964页.
  2. 陳祖武. . 《文史資料選輯》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6年, 77: 第59页.
  3. .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