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謨
生平
避亂南渡
蔡謨成年後曾獲察孝廉和舉秀才,並先後獲州府及東海王司馬越辟命,但蔡謨都不應命。及後更南渡江南避亂。到後,則被時為東中郎將的晉明帝請為參軍。建興三年(315年),晉愍帝任命晉元帝為丞相,晉元帝於是以蔡謨為掾,後轉參軍。東晉建立後先後任中書侍郎、義興太守、大將軍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侍中等職。
蘇峻之亂
咸和三年(328年),歷陽內史蘇峻率叛軍攻陷建康,並派兵攻伐吳國內史庾冰。庾冰無力抵抗,被逼逃到會稽,蘇峻於是以蔡謨為吳國內史。但蔡謨上任後就與張闓、顧眾、顧颺等響應王舒、虞潭起義,並讓回吳國內史一職給庾冰。
議禮論義
後來蔡謨遷太常,領祕書監。咸康四年(338年),成帝曾駕臨前殿,遣使拜授王導為太傅、郗鑒為太尉以及庾亮為司空。將要奏樂時,門下上奏稱不是祭祀讌饗就沒有奏樂的制度。問到太常時,蔡謨則認為臨軒遣使的儀式都應有奏樂之事,於是自此以後臨軒都會奏樂。
後彭城王司馬紘以樂賢堂有晉明帝手繪的佛像,該堂經歷過蘇峻之亂的大破壞仍然存在,建議作頌。但蔡謨進言說佛教是夷狄的風俗,不是傳統制度。而且該圖明帝只是閒來繪製的作品,從沒聽說過明帝好佛道。更稱蘇峻之亂時晉都陷落,該堂保存可説是神靈保護,但不是晉朝盛德的表示。於是認為由朝廷頌讚此事於義不合。
後蔡謨以皇后每年拜謁皇陵耗費太大,上言建議皇后不用去拜謁皇陵。蔡謨任內對禮儀和宗廟制度都有很多的議定。
反對北伐
咸康五年(339年),庾亮提出北伐,要移鎮石城作準備。蔡謨則進言反對,認為庾亮不是石虎的對手,如此更不應放棄擅長水戰而與擅長陸戰的石氏爭戰,恐怕沒有取勝之機;建議還是堅守長江。因朝內意見多與蔡謨相同,故庾亮不獲詔命移鎮。同年,太尉郗鑒患病,上表求退,並推薦蔡謨接掌當時為郗鑒所領的徐州刺史一職。朝廷當時就派他任太尉軍司,加侍中。不久郗鑒逝世,蔡謨亦立刻拜任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豫州之沛郡諸軍事、假節領徐州刺史。及後左衞將軍陳光上請攻伐壽陽,蔡謨又以壽陽城固而且敵人騎兵救援迅速等為由上疏勸止,終不成事。
當時,石虎在青州造船數百艘,並以此擄掠沿海各縣,而且所到皆見殺戮,令朝廷憂慮。蔡謨於是命龍驤將軍徐玄守中州,並懸賞獎勵奪取敵船者。蔡謨又領兵分處沿岸各地,並設烽火三十多處,以作防備。及後又向朝廷追請原本答允郗鑒所上表有功勳的部下的獎賞,認為他們都有多年功勳,歷經百戰,而且朝廷亦已答允,不能因為郗鑒死去就不給。
拒受司徒
永和四年(348年),蔡謨獲遷任侍中、司徒。但蔡謨堅持辭讓,即使臨朝的皇太后褚蒜子下詔不許,蔡謨仍辭讓,更向人說:「我若為司徒,將為後代所晒,義不敢拜也。」詔命連續下達整整一年,蔡謨仍不受。永和六年(350年),蔡謨更上表求退,要送呈左光祿大夫及領司徒的印綬。後穆帝臨軒徵召蔡謨,蔡謨竟派主簿謝攸回報,不肯奉詔。穆帝即使由朝到晚派了使者往返十多回,而蔡謨都不至,更令年僅八歲的穆帝等得不耐煩。皇太后唯有罷朝不等。司馬昱於是下令尚書曹,指蔡謨無人臣之禮。公卿亦因而上拜彈劾蔡謨,要將他送交廷尉。蔡謨畏懼,於是率子弟到廷尉請罪,最終皇太后下詔將蔡謨廢為庶人。
蔡謨被廢後,終日在家裏講誦,教授子弟而不出門。數年後皇太后下詔任命蔡謨為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蔡謨上表陳謝,但卻以患病為由不再入朝。朝廷亦沒有逼令,更賜几杖及讓蔡謨門前施放行馬。永和十二年(356年),蔡謨逝世,享年七十六歲,朝廷追贈侍中、司空,諡號為文穆。
性格特徵
逸事
子女
- 蔡邵,長子,永嘉太守。
- 蔡系,次子,官至撫軍長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