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之

徐會之1900年-1951年11月18日),號容庵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湖北省黃岡人,由中共組織武漢區負責人包惠僧推薦報考黃埔軍校,黄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川鄂湘黔邊區綏靖公署政治部中將副主任,漢口市市長[1],1950年3月由中共派遣自香港赴台從事情報工作,1950年5月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變節後徐會之向黃埔同學袁守謙自首,最後仍於1951年11月18日被槍決於台北馬場町刑場[2]

徐會之
陆军中将
汉口市市长
任期
1945年9月12日-1949年2月
前任石星川汪精卫政权
继任晏勋甫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00年
 大清湖北省黃州府團風縣總路嘴鎮
逝世1951年11月18日(1951歲-11歲-18)(50–51歲)
 中華民國台湾省臺北市馬場町
籍贯湖北省黃岡縣
政党 中国共产党
 中國國民黨

生平

加入中共

徐會之,原名徐亨,號容庵,生於晚清湖北黃州府團風縣,黃州高小、中學堂畢業,1917年就讀湖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0年憤於五四運動而肄業投身學生軍,一年後不願居愚民政策之下而返鄉,1921年考入中法高等學校,隔年因參與五一運動被開除學籍,1923年孫文越飛宣言後國民黨政策聯俄容共,1924年由中共組織武漢區負責人包惠僧推薦報考黃埔軍校,編學生第一隊,同年六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騎兵第一旅參謀長參與東征[3],1926年4月12日國民黨清黨周恩來等中共黨員被迫離開部隊,徐會之被中共派往平、津從事地下工作,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徐會之任屬於李宗仁新桂系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政治部科長,隔年升任政治部主任。

政戰幹將

1928年,國民黨左派鄧演達提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政治主張》與徐會之、余灑度等人發起「黃埔革命同學會」,實為反蔣之團體,徐會之擔任天津警察局特務大隊長,在天津成立「黃埔革命同學會華北分會」,舉行記者會公開揭露蔣介石破壞國共合作背叛孫中山的「罪行」,1931年8月,鄧演達、徐會之、余灑度、陳烈、韓浚等二十餘人遭抓捕,雖宋慶齡積極營救,鄧演達仍遭秘密處決,其餘二十餘黃埔革命同學會成員都獲得「自新」[3],同為黃埔一期同學多獲得職掌軍權,但徐會之卻沒有得到兵權,1932年9月徐會之擔任第五十六師政訓處長,自此常長期從事政戰工作,與賀衷寒曾擴情袁守謙為國民革命軍主要政戰幹將。[4]

對日抗戰

1937年七七事變,徐會之赴廬山參加暑期訓練團並擔任教導員,接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保定行營政訓處任處長,保定淪陷後,徐會之擔任武漢行營政訓處長,抗日第五戰區成立後,徐會之任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調任川鄂湘黔邊區綏靖公署政治部中將主任,1939年10月,調任桂林行營政治部副主任,升任抗日第四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1940年赴重慶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第二廳廳長,1941年任抗日第五戰區政治部主任兼第五戰區特別黨部書記長,1942年任湖北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襄樊保安司令,1943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鄂北行署主任。[5][6]

槍決

1945年抗戰勝利後徐會之被派任為漢口市市長,對於戰後的漢口快速恢復秩序做出了貢獻,並擔任三青團中央團幹事,親共的徐會之原本即是孫中山聯俄容共派的黨員,在漢口掩護中共地下黨曾惇、陸天虹等人的活動[7],1949年李宗仁代理總統,由於舊日從屬關係,徐會之擔任總統府參事處上將參事,不久漢口即解放,1950年1月作為中共交通員的朱諶之遭逮捕後,中共失去與吳石的聯繫管道,中共當局急需交通員傳遞情報及命令,1950年3月徐會之從香港進入台灣,1950年5月省工委領導人蔡孝乾變節,6月徐會之向黃埔同學袁守謙自首,原擬判5年徒刑,總統蔣介石不滿徐會之3月抵台並未自首要求重審,後改判15年徒刑,1951年11月13總統蔣介石批示「應即槍決可也」,1951年11月18日槍決於台北馬場町刑場。[2]

紀念

由於1950年後失去情報線索,中共對從事隱蔽戰線工作的徐會之一直沒有公開,直到1985年確認徐會之遭處決後,中共民政部及安全部官方進行了確認及調查期過往事跡,對中共解放漢口作出了貢獻,追認徐會之為革命烈士。[3][6]

1996年,在徐會之家人奔走下,徐會之遺骨得以輾轉回到大陸,並分葬於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及武漢九峰山烈士陵園。[8]

1999年徐會之列名於綠島人權紀念碑之上,象徵遭國家迫害身亡的政治犯、思想犯的平反,由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先生親臨主持揭碑。

2013年10月,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無名英雄廣場上立有無名英雄紀念碑,為紀念來台灣在1950年代被處決「隱蔽戰線烈士」而設立,徐會之烈士銘刻於紀念碑上。

爭議

蔣介石是黃埔一期子弟兵,徐會之從「黃埔革命同學會」即反蔣,自新後也並未遭到明顯猜忌官至中將,一般認為徐會之被殺雖與共諜案有關,但徐會之放棄國民政府的漢口市長職位而擔任李宗仁的總統府參議一職可能更為關鍵。

參考文獻

  1. 沈沛霖/口述, 沈建中/撰寫. . 獨立作家. 2015-05-04.
  2. 國防部軍法局. . 國家檔案管理局. 1951-08-31~1951-11-29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3. 陳予歡. . 秀威資訊. 2012-11-01.
  4. 盧明禮. . 《黃岡文史資料》第二輯. 1987.
  5. 徐華南. . 《黃岡文史資料》第二輯. 1987.
  6. 徐世江. . 《黃岡文史資料》第二輯. 1987.
  7. 徐世江. . 《湖北文史資料》第十二輯. 1985.
  8. 徐興川. . 中華徐氏網. 2012-04-10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