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共产党
意大利共产党(義大利語:),简称意共(PCI),是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曾是西欧人数最多的共产党。1943年5月15日,流亡莫斯科的原意大利共产党(, PCd'I)领导人将原有的党组织重组为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 PCI)。1948年-1991年,该党一直是意大利最大的反對黨。1991年2月3日,该党宣布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改名为左翼民主党。
意大利共产党 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 | |
---|---|
总书记 | 帕爾米羅·陶里亞蒂 路易吉·隆哥 恩里科·貝林格 阿雷桑德羅·納塔 阿吉利·奧凱托 |
成立 | 1943年5月15日 |
解散 | 1991年2月3日 |
前身 | 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 |
继承者 | 左翼民主党 |
总部 | 罗马 |
党报 | 《团结报》 |
准军事组织 | 加里波第旅(1943年-1945年) |
党员 | 989708(1991年) 最高:2252446(1947年)[1] |
意识形态 | 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结构改革 欧洲共产主义 |
政治立场 | 左翼 |
欧洲组织 |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年–1956年) |
欧洲议会党团 | 共产党人和盟友党团(1973年–1989年) 争取欧洲联合左翼党团(1989年–1991年) |
意大利政治 政党 · 选举 |
历史
1943年10月,巴多里奧政府向納粹德國宣戰,義大利分裂為二,北方為德軍佔領與法西斯羽黨統治的傀儡政權意大利社會共和国,南方為親盟軍的意大利政府。意共在北方德占区组织了强大的游击队“加里波第旅”。
陶里亞蒂與戰後路線(1944~1964)
1944年1月,南義大利社會黨、共產黨、行動黨攻擊巴多里奧政府,要求廢止君主制,成立制憲會議,統一全國。4月,陶里亞蒂返國。陶里亞蒂在薩連諾發表公開演講「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政策」,說明義共的新路線,史稱「薩連諾的轉向」(Svolta di Salerno)。7月,英美聯軍攻克罗马。 10月,陶里亞蒂在佛罗伦萨演講:「在當前的局勢中,我們黨的任務」(The Task of Party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被游擊隊處決。2日后,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國投降。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軸心國正式瓦解。二战隨之结束。
1946年6月,義大利公民投票決定廢除君主制。義大利大選,義共獲18.9%的選票,位居第三大黨。黨員達170萬。7~10月,巴黎和會 (1946年),來自二十一國代表商討對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及芬蘭諸國的和平草約。
1947年10月,苏联、法国、義大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共產黨组成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安东尼奥·葛兰西《獄中書信》出版。
1948~1951年,葛蘭西《獄中札記》(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分兩卷出版。
1949年11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在布達佩斯舉行第二次會議。
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秘密演說攻擊史達林。蘇共進行改革。4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解散。5月,陶里亞蒂赴南斯拉夫會見鐵托,學習南斯拉夫經驗。陶里亞蒂接受《新內容》(Nuoviar gomenti)雜誌的訪問,發表有關史達林、蘇共以及國際共運的談話。6月,波蘭暴動。10月,匈牙利革命。12月,義共「八大」,提出新路線。
1956~1962年,德拉沃爾學派[2](Della Vopean School)主持義共《社會》(Societa)雜誌。
1957年4月,義共召開紀念葛蘭西逝世二十週年大會,陶里亞蒂以「葛蘭西的理論與實踐在今天的適切性」為題發表演講。
1958年,義共召開葛蘭西研究大會,陶里亞蒂發表《葛蘭西與列寧主義》論文。
1960年,中蘇共分裂。義共「九大」;義共支持蘇共。
1962年,義共解散《社會》(Societa)雜誌的編輯部。11月,中共發表《陶里亞蒂同我們的分歧》。
1963年1月,義共「十大」,提出「結構改革」與「逐步發展」路線。3月,中共發表《再論陶里亞蒂同我們的分歧》。4月,義大利大選,義共獲25.3%的選票,躍居第二大黨。
1964年8月,陶里亞蒂病逝於雅爾達,路易吉·隆哥繼任義共總書記。9月,路易吉·隆哥在義共的機關刊物《再生》(Rinascita)公布陶里亞蒂的《雅爾達備忘錄》(The Yalta Memorandum)。柯雷蒂(L.Colletti)脫離義共。
隆哥時期的路線論爭(1964~1972)
1964~1966年,義共左右兩派辯論。
1966年1月,義共「十一大」,義共左派受挫,義共確認繼續陶里亞蒂方向。
1968年1月,捷克布拉格之春。5月,法國五月風暴,波及西歐各國。8月,蘇聯入侵捷克,義共總書記路易吉·隆哥指責蘇聯入侵行動。
1969年2月,義共在波洛納召開「十二大」,隆哥、貝林格中派獲勝,提出繼續發展陶里亞蒂的新路線。8月,義共左派領袖阿曼杜拉發表論文《一個擁護政府的政黨》(A Party for Government),提出參政問題。10月,義共對宣言團體展開辯論。12月,義共開除宣言團體出黨。
貝林格與「歷史性妥協」路線(1972~1980)
1972年3月,義共「十三大」,貝林格當選為總書記,路易吉·隆哥出任義共主席。
1973年10月,義共總書記貝林格撰寫「歷史性妥協」系列論文。
1974年12月,義共「十四大」;義共宣稱接受北約,支持美蘇和解,並提出克服歐洲軍事集團對立局面。
1975年5月義大利地方選舉,義共獲32%的選票。7月,義共與西共領導階層集會,發表宣言。11月,義共與法共領導階層集會,發表宣言。
1976年6月,義大利大選,義共獲34.4%的選票,為歷史最高紀錄,國會議員由179位提高為227位,義共的彼得罗·英格拉奥當選為意大利议会議長。此外,義共獲取七個國會委員會召集人的位置。貝林格接受「欧洲共产主义」一詞。
1977年1月,貝林格提出「紧缩-转变意大利的机会」(Austerity-Occasion To Transform Italy)。3月,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三國共產黨領袖在马德里集會,三黨接受欧洲共产主义的提法。義大利局部地方選舉,義共獲28.8%的選票,減少9.5%。
1978年5月,義大利地方選舉,義共獲26.5%的選票,減少9.1%。
1979年4月,義共「十五大」,修改黨章有關黨員的規定。6月,義大利大選,義共獲30.4%的選票,減少4%。12月,義共指責蘇聯入侵阿富汗。
1980年4月,義共總書記貝林格率團訪問中共,恢復兩黨關係。12月,義共放棄「歷史性妥協」路線,代之以「民主替代」(democratic alterive)路線。
1981年2月,義共同蘇共在阿富汗和波蘭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故宣布義共總書記貝林格不出席蘇共「廿六大」,由巴葉塔率團參加。
1982年1月,義共中央委員會通過貝林格對蘇聯體制的批評意見,義共與蘇共論戰。10月,蘇共中央委員柴格拉丁(V.Zagladin)訪問義共,緩和蘇共與義共的緊張關係。
1983年3月,義共「十六大」,貝林格提出「民主替代」路線的綱領並再當選為總書記,修改黨章,納塔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6月,義大利大選,義共獲29.9%的選票,與天主教民主黨只相差3%。
1984年6月,貝林格逝世,納塔繼任義共總書記。義共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獲33.3%,超過天主教民主黨0.3%,為義共第一次領先義大利各黨。
1985年5月,義大利地方選舉,義共獲得30.2%的選票,落後天主教民主黨4%,損失了羅馬市長的寶座。6月,義共所提「工資指數公民投票案」以45.7%對54.3%落敗。
1986年1月,納塔訪問蘇共,調整義共與蘇共的關係,雙方在尊重各黨獨立的基礎上發展新關係。4月,義共在佛羅倫斯召開「十七大」,納塔當選總書記,中央委員擴為216員,中央監察委員擴為61員,全國代表大會改每三年召開一次,義共繼續發展「民主的輪替」路線。6月,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訪問義共,宣稱两党的關係堪稱國際共产党間的典範。
历任总书记
姓名 | 任期 | |
---|---|---|
帕尔米罗·陶里亚蒂 | 1943年-1964年 | |
路易吉·隆哥 | 1964年-1972年 | |
恩里科·贝林格 | 1972年-1984年 | |
阿雷桑德罗·纳塔 | 1984年-1988年 | |
阿吉利·奥凯托 | 1988年-1991年 |
参考资料
- . [2011-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 . [2017-05-06] (中文(台灣)).
參考書目
- 熊自健,《義大利共產黨的歷史道路》,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初版。
外部链接
- 意大利共產黨的歷史(意大利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