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早期台灣譯作捷克斯拉夫[1],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中欧联邦制国家,被德国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所包围,在经济和外交上由捷克为主导、斯洛伐克为辅助,在政治和文化上两国平等。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战结束后、二战开始前,为世界第七大工業國,前六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排名比當時的日本波蘭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大部分工业国家還要高。

捷克斯洛伐克

1918-1939
1945-1992
1939-1945: 流亡政府
國旗
(1920-1992)
國徽
(1920-1960)
格言:
捷克語:(1918-1990)
拉丁語(1990-1992)

真理永不敗
国歌:
a
(《何處是我家?》和《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
捷克斯洛伐克在战间期冷戰期間
首都布拉格
50°05′N 14°25′E
常用语言捷克語 · 斯洛伐克語 · 德語 · 波蘭語 · 匈牙利語 · 意第緒語 · 盧森尼亞語
政府第一共和國 (1918-1938)
第二共和國 (1938-1939)
第三共和國 (1945-1948)
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8-1990)
聯邦共和國 (1990-1992)
總統 
 1918-1935
托馬斯·馬薩里克
 1935-1938 · 1945-1948
愛德華·貝奈斯
 1938-1939
埃米爾·哈查
 1948-1953
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
 1953-1957
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1957-1968
安東寧·諾沃提尼
 1968-1975
盧德維克·斯沃博達
 1976-1989
古斯塔夫·胡薩克
 1989-1992
瓦茨拉夫·哈維爾
總理 
 1918-1919 (首任)
卡雷爾·克拉馬日
 1992 (末任)
揚·斯特拉斯基
立法机构联邦议会
(1969年-1992年)
民族院
人民院
历史时期20世紀
 獨立
1918年10月28日
1939年
 解放
1945年5月9日
1948年2月25日
1989年11月至12月
 分裂
1992年12月31日
面积
1921140,446平方公里
1992127,900平方公里
人口
 1921
13,607,385
 1992
15,600,000
货币捷克斯洛伐克克朗
电话区号+42
互联网顶级域.cs
先前国
继承国
奧匈帝國
波西米亞王國
摩拉維亞侯國
捷克
斯洛伐克
今属于 捷克
 斯洛伐克
 烏克蘭
   外喀爾巴阡州

1918年,由奥匈帝国解体,于是从奥地利独立的捷克、和从匈牙利独立的斯洛伐克两国因为语言文化相近,同属于西斯拉夫而合并成一国。捷克地区继承了奥匈大部分的工业设备,导致经济能力在新生的小国中异常强大。1939年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區(主要是蘇台德區)被納粹德國占領,在工業核心區域成立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傀儡國,即使亡国也作为纳粹德国境内最发达的工业区而继续发挥作用。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纳入共产主义阵营,改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89年發生的天鵝絨革命後,又更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走向天鵝絨分離,以和平不流血的方式各自独立成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共和国并延续至今,而两国互相的国民好感度非但没有降低还自然保持高水平。

歷史

捷克斯洛伐克地区位於欧洲的中心,在其独立之前受哈布斯堡王朝建立的奧地利帝國统治达300年之久,1867年奧地利帝國改組成奧匈帝國,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分別劃歸奧地利和匈牙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兵敗解體,波希米亞摩拉維亞斯洛伐克等地區组成一个獨立的國家,名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国家独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迅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在世界上十大工业化国家中排名第七(僅次於,高于西)。

1938年,等国与德国意大利签定慕尼黑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决定将其西部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納粹德國以接收蘇台德區為由,出兵將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吞併,德国在捷克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则成立受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共和國[2]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德国的盟友匈牙利王國

1945年,苏联向東歐反攻,依波茨坦協定捷克斯洛伐克除了布拉格以西被美軍佔領外,包含首都布拉格皆被苏联红军攻佔,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併,割让德国與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爾巴阡州则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因為一部分由美國占領之緣故,捷克斯洛伐克一開始恢復为资产阶级民主國家。

1946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在美、蘇軍隊撤走後舉行名副其實自由選舉,共產黨贏得最多選票-38.6%,儘管共產黨是最大黨但是支持的人卻只佔少數,但是反對共產黨的各個政黨彼此間也有所分歧;次年,斯洛伐克的自治仍未解決,經濟困難有增無解卻又在史達林的壓力下拒絕美援,這使共產黨政府大失民心不得同意在1948年5月重新舉行選舉。不過在當年2月,聯合政府的一些他黨籍的部長提出辭呈,抗議共產黨擴大警察控制而採取的措施,這進而引起政治危機,共產黨組織群眾遊行來支持其訴求;這時外交部長被發現橫屍人行道上,多數人認為他是被政府派人謀殺,這等於共產黨在發動政變,他們完全地控制該次選舉,儘管總理未被替換但是政府已經完全被共產黨所掌握。[3]但在1948年二月事件发生后,成為亲苏联的社會主義國家。并加入苏联提倡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8年,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动了“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为苏联所不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平亂,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戛然而止,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被挟持至莫斯科,苏联的行为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批评。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發起天鵝絨革命後,結束了共產黨的一党专政,1990年,国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不過,由於民主化革命後的經濟改革中,捷、斯兩方的經濟差距日益拉大,原本隐藏的民族矛盾也因為民主化而开始浮出水面。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道扬镳,经过议会表决,於1993年1月1日宣布正式解体为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国家,史稱天鵝絨分離

共產黨領導人

從1921年至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的稱號為總書記(Generální Tajemník),從1945年至1953年稱主席(Předseda),從1953年至1971年稱第一書記(První Tajemník),從1971年至1989年又稱總書記。

# 姓名 肖像 任期始於 任期終於
1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1945年4月 1953年3月14日
2 安东宁·诺沃提尼 1953年3月14日 1968年1月5日
3 亚历山大·杜布切克 1968年1月5日 1969年4月17日
4 古斯塔夫·胡萨克 1969年4月17日 1987年12月17日
5 米洛什·雅克什 1987年12月17日 1989年11月24日
6 卡雷尔·乌尔班内克 1989年11月24日 1989年12月20日
拉吉斯拉夫·阿达麦茨 1989年12月20日 1990年6月

領土變遷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19-1938)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38-1939)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45-1960)和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60-1990)
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2-1993)

政權更迭

政權 存續日期 政治体制 國徽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1919年–1938年單一制
共和立憲制
議會共和制
捷克斯洛伐克第三共和國1945年–1948年單一制
共和立憲制
議會共和制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48年–1960年單一制
社會主義共和制
一黨專政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60年–1968年單一制
社會主義共和制
一黨專政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68年–1989年聯邦制
社會主義共和制
一黨專政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89年–1992年聯邦制
議會制
共和制
地方分權

政府領袖

备注 

    参考文献

    1. 中國文化大學國科會. . 中華百科全書. [2018-09-09].
    2. Ian Kershew著、林華譯. .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12月: 359、360. ISBN 978-7-5086-8300-3.
    3. Ian Kershew著、林華譯. .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12月: 538、539. ISBN 978-7-5086-8300-3.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