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戰役

新加坡戰役英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南亞戰區中的一場關鍵戰役,大日本帝國陸軍在1942年2月8日至15日間攻擊大英帝國所屬的海峽殖民地政府,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成功佔領整個新加坡島,並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3] 此战,日军仅以伤亡约1万人的代价,毙伤俘英军14万人,可谓以少胜多。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將其稱為英國軍事史上的“最嚴重災難 ” 。[4]

新加坡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平洋戰爭的一部分

馬來亞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在1942年2月15日向日軍投降
日期1942年2月8日至15日
地点
结果 大日本帝國勝利
日本佔領新加坡
参战方
馬來亞聯軍指揮部
印度III軍團
澳洲陸軍第8師團
英國陸軍第18師團
皇家馬來亞團
海峽殖民地志願軍
232空軍中隊
其他
第25軍
近衛師團
第5師團
第18師團
第25軍
日本陸軍
指挥官与领导者
白思華(俘虜) 
高登·班涅特(Gordon Bennett)
路易斯·希斯(Lewis Heath)(俘虜)
曼頓·史密斯(Merton Beckwith-Smith)(俘虜)
山下奉文
西村琢磨[1]
牟田口廉也
兵力
85,000人
300門火炮
+1,800輛卡車
200輛裝甲車
208門反坦克和高射炮
54把fortress guns
36,000人
440門火炮
3,000輛卡車
伤亡与损失
85,000
5,000 死亡或受傷
80,000 被俘
4,485
1,713 死亡
2,772 受傷[2]
新加坡歷史系列
早期历史 (1819年以前)
新加坡王国时期 (1299年-1398年)
現代新加坡的建立 (1819年–1826年)
海峽殖民地時期 (1826年–1867年)
反天主教徒騷亂 (1851年)
福建與潮州人騷亂 (1854年)
直轄殖民地時期 (1867年–1942年)
新加坡戰役 (1942年)
日佔时期 (1942年–1945年)
肅清大屠殺 (1942年)
戰後時期 (1945年–1955年)
第一次立法議會 (1948年–1951年)
玛丽亚·埃尔托格骚乱 (1950年)
第二次立法議會 (1951年–1955年)
反國民服役騷亂 (1954年)
自治時期 (1955年–1962年)
福利巴士騷亂 (1955年)
马来西亚时期 (1962年–1965年)
合併公投 (1962年)
冷藏行动 (1963年)
種族騷亂 (1964年)
麥唐納大樓爆炸案 (1965年)
独立时期 (1965年至今)
種族騷亂 (1969年)
光谱行动 (1987年)
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
襲擊大使館陰謀 (2001年)
SARS爆發 (2003年)
小印度骚乱 (2013年)
2019冠狀病毒病爆发 (2020年至今)
新加坡主题首页

背景

1941年12月,日本陸軍在馬來半島登陸,英國屬下印度軍第3軍團立刻朝著日本陸軍行進。在北部的日本軍隊數量上相差無幾,但是日軍在制空權、戰車、步兵戰術、戰鬥經驗上佔有很大的優勢。

日軍踏著泰國製造的自行車,由泰馬邊境一路追殺敗退的英軍至柔佛海峽,之後英軍退入新加坡,日軍在潮退時進攻新加坡,最後日軍成功登陸並佔領水塘,迫使英軍投降。此役,英軍共有八萬人投降,再加上之前馬來亞戰役中,在吉隆坡投降的五萬人,整個馬來亞戰役,英軍十三萬人向僅僅三餘萬的日軍投降。

因為日本的制空優勢,聯合軍出動了英國的王牌戰艦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但是最終被日本在馬來亞海戰中擊沉。至此,日本開始考慮攻略要塞新加坡島。

1月31日,最後一批聯合軍部隊從馬來半島撤退,工兵隊將新山新加坡相連的新柔长堤爆破,阻止日軍越過海峽。

經過

1942年2月8日,日本軍隊使用充氣艇開始橫渡柔佛海峽。駐新加坡英軍最高指揮官白思華認為,日軍主力是登陸東北部的海岸,所以集中防守新加坡東北部。當日軍開始在西北岸登陸時,認為日軍是假裝進攻西北部,拒絕支援西北岸的駐軍。西北部的守軍在日軍攻勢下開始崩潰,登陸西北岸的日軍的人數不斷增加,開始運送重型裝備上岸。

日軍集結後開始向東南方的新加坡中央區域推進,攻打新加坡的最高點武吉知馬,英軍的糧食及彈藥大部分都存放在該區,經過激戰後該區失守,另一路日軍開始渡海登陸新加坡的東北岸。雖然東北岸是英軍集中防守的地區,但因為西北方的日軍已經深入新加坡中部,進一步往東推進將可切斷東北岸英軍的補給及退路,所以東北岸的英軍被逼後撤,東北岸的防線於是失守,無力阻止日軍大量登陸。日軍開始攻入新加坡市區的邊緣地區,曾經發生屠殺。

2月14日,駐新加坡英軍最高指揮官白思華開始與同僚討論嚴進的局勢,有英軍指揮官提出投降,因為戰事沒有希望,停戰可避免更大人命損失,日軍也展開勸降,但白思華當時否定投降。2月15日,更多前線失守的消息,日軍展開屠殺的壓力,加上糧食及淡水已經短缺,無力支撐戰事,白思華接納投降的建議。白思華與英軍部屬拿起英國旗及白旗,徒步走到日軍佔領區簽署投降書。白思華與超過八萬人的守軍正式投降,成為英國有史以來對外作戰的最大規模投降。投降的英軍被押送到集中營,後來被日軍移送到東南亞及日本勞役,由於勞役的環境惡劣,沒有足夠食物及缺乏醫療,大部分降軍都因為受到虐待、疾病及營養不良死去,只有少部分投降守軍活到大戰結束。

参考文献

引用

  1. L, Klemen. . Forgotten Campaign: The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1941–1942. 1999–2000 [201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8).
  2. Smith, Colin. . Penguin Group. 2006. ISBN 0-14-101036-3.
  3. Corrigan 2010, p. 280.
  4. Churchill 2002, p. 518.

书籍

  • Cull, Brian. . Grub Street Publishing. 2004. ISBN 978-1-904010-80-7.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新加坡戰役

The Battle of Singapore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