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日佔時期

新加坡日佔時期英語:),也稱新加坡日據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大日本帝國佔領新加坡的時期:由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海峽殖民地政府投降起,至1945年9月12日在新加坡政府大厦举行日军無條件投降仪式为止。


昭南特別市
1942年-1945年
地位大日本帝国军事占领
首都新加坡
常用语言日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英语
政府占领军政权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战争开始
1941年12月8日
 英国投降
1942年
2月15日
1944年11月 – 1945年5月
1945年8月15日
 新加坡由英属馬來亞軍政府接收
1945年
9月12日
 新加坡成为直轄殖民地

1946年4月1日
货币香蕉票
先前国
继承国
海峡殖民地
英属馬來亞軍政府
新加坡殖民地
今属于 新加坡
 澳大利亚 圣诞岛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新加坡歷史系列
早期历史 (1819年以前)
新加坡王国时期 (1299年-1398年)
現代新加坡的建立 (1819年–1826年)
海峽殖民地時期 (1826年–1867年)
反天主教徒騷亂 (1851年)
福建與潮州人騷亂 (1854年)
直轄殖民地時期 (1867年–1942年)
新加坡戰役 (1942年)
日佔时期 (1942年–1945年)
肅清大屠殺 (1942年)
戰後時期 (1945年–1955年)
第一次立法議會 (1948年–1951年)
玛丽亚·埃尔托格骚乱 (1950年)
第二次立法議會 (1951年–1955年)
反國民服役騷亂 (1954年)
自治時期 (1955年–1962年)
福利巴士騷亂 (1955年)
马来西亚时期 (1962年–1965年)
合併公投 (1962年)
冷藏行动 (1963年)
種族騷亂 (1964年)
麥唐納大樓爆炸案 (1965年)
独立时期 (1965年至今)
種族騷亂 (1969年)
光谱行动 (1987年)
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
襲擊大使館陰謀 (2001年)
SARS爆發 (2003年)
小印度骚乱 (2013年)
2019冠狀病毒病爆发 (2020年至今)
新加坡主题首页

新加坡原為英國殖民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並展開對東南亞的侵略。日軍在1942年1月31日佔領整個馬來半島,英方開始新加坡保衛戰。1942年2月15日農曆新年當日,駐新加坡英軍向日軍投降,日佔時期開始。日本佔領新加坡後,日军將領「馬來之虎」山下奉文將之改名為昭南島(意指南方光明之島,或昭和天皇南洋获取的領土)。在行政上,新加坡则成為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為「昭南特別市」。因此,新加坡日據时期也称为昭南時代

沦陷

白思华中将率领士兵向日军投降
英国投降并将新加坡移交给日本。中将山下奉文(坐于左数第三)
中將白思華(坐于右数第二,背对相机)

1941年底,日本佔領馬來半島後,开始准备入侵新加坡。新加坡当时和馬來半島等东南亚區域一样,也是英国的殖民地,驻有英国军队,不过新加坡当地居民以华人、华侨为主。面对日本的即将入侵,新加坡华人积极开展准备活动。一些华人组织“华侨抗日义勇军”,正式成员人数达到数千,包括义勇军、工人、学生在内的新加坡各地人民。12月30日,新加坡华侨的各派人士成立了“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資助“华侨抗日义勇军”的抗日行动。1942年2月1日,日本开始进攻新加坡。英日雙方開始交戰。2月8日,千余名“华侨抗日义勇军”队员,在“保卫星洲”的口号下,由马来亚共产党党员林江石率领开往前线协助英军作战。当时的英军宣布新加坡的“华侨抗日义勇军”将是隶属于马来半島英军司令部的“星华义勇军”,待遇和不列颠印度军队以及英属澳洲军队一律平等。

在新加坡的很多地方,例如裕廊前线、巴西班让沿海防线、武吉知马沿海海岸等地,义勇军都与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激战,曾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而义勇军队员也有很大伤亡。但英国當時為了保卫遭受軸心國德国侵略的本土,除了曾派出Z艦隊支援馬來亞戰事之外,僅在1942年1月下旬有少量从馬來亞半島退守的部隊抵达新加坡,此外并没有向驻新加坡的英军提供军事援助,新加坡守軍势单力孤,训练和装备也不如日軍,英军节节败退,英军总司令部决定投降。但“星华义勇军”仍继续抗日,英军总司令部在投降后于2月13日下令解散“星华义勇军”。2月15日,驻新加坡英军总司令白思華中将在武吉知马福特汽车厂亲自签署無條件投降书,正式将新加坡的主权交给日本,12萬人以上的英軍全部被俘。部份成為俘虜的英國士兵,遣送至當時也是日本領土的台灣,在台北州基隆郡瑞芳街金瓜石設立的金瓜石戰俘營,強制進行採礦等工作。

日本占領

白思華中将在1942年2月15日,农历新年(春节),向大日本帝国陆军的陸軍大將山下奉文投降。约130000名印度、澳大利亚和英国士兵成为战俘,许多被遣送到缅甸日本朝鲜满洲国興建铁路。同年2月18日,日本佔領當局宣布将新加坡改稱为“昭南”。軍政府時期结束后,「昭南領地政府」[註 1]正式成立,由大達茂雄担任第一任昭南特别市市长,内藤宽一是第二任市长(也是最后一任)。

星华义勇军

新加坡進入日本占领時期后,由于新加坡保卫战中“星华义勇军”的抗日活動,以及此前新加坡华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例如新加坡的南洋机工曾在中国接受军事训练,然后往滇缅公路服役,与中国国内机工共同抗日等),日军对新加坡抗日的华人进行了报复和整肃,捕殺许多义勇军队员,約五萬人遇难。雖然新加坡保卫战只坚持了八天。不过一些义勇军成员开始了游击战,抗日行动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

肅清

日军占领时期是新加坡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为了报复新加坡华人之前支持中国抗日和新加坡的义勇军,日军从1942年2月18日至25日,进行了大检证,又称肃清。大检证分在几个区举行:大坡小坡芽笼后港裕廊等。最后日军拘捕的人数达二万,内阁资政李光耀也曾遭日军拘捕。遭拘捕的人当中,绝大多数都被带到偏远的海边集体處決。剩下的遣送泰国作為奴工,興建铁路。

物资短缺

十元面额的香蕉票

日占时期资源严重缺乏。米价从一斤五元涨到五千元。日本军政府于是配給粮食,成人每月可领4.8公斤,儿童2.4公斤。许多民众必须在自家花园里种植木薯番薯香蕉等农作物。軍政府发行的军用票的十元面值票上印有香蕉樹,被俗称为“香蕉票”,与殖民地时代的叻币等值使用。可是随着军政府的滥印钞票,后期其价值贬到100叻币可换2380元军用票。

教育

佔領新加坡後,日本為了在當地居民中推廣日語而開辦了昭南日本学園。 Faye Yuan Kleeman在她的著作Under an Imperial Sun: Japanese Colonial Literature of Taiwan and the South中提到這是在東南亞地區最成功的此類學校 [1]

1943年7月1日起,日軍為了加強日語的普及,禁止敵國語(英語)的各類通信,包含明信片與書信。僅有學務用書和軍方認可的書可以使用英文。[2]

印度国民军

日軍組織印度國民軍,由錢德拉·鮑斯率领。最初主要成员是日军俘获的不列颠印军战俘,后来也有日本控制的马来半島缅甸的印度人自愿加入该组织。该组织的目标是要从英国手中解放印度,在缅甸战役英帕尔战役以及科西玛战役()中曾加入日军陣營作战。1943年10月21日,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昭南岛(新加坡)成立了它的第一个总部。

英军的反击

新加坡沦陷后,盟军不断策划反击行动。1943年9月26日在杰维克行动中(英語:),伊凡·莱昂上尉(Captain Ivan Lyon)率领了Z特种突击队从澳洲潜入新加坡码头,炸毀或炸沉总吨位超过3萬9千吨的7艘日本船舶。

一年后,升任中校的莱昂(Lt. Col. Ivan Lyon)率领了23人,再次从澳洲潜入新加坡,炸沉了3艘日本船舶,代号“Operation Rimau”。但為日军发现,13个队员与莱昂中校当场被日军处决,另外10人后來在日军法庭以间谍罪判处死刑。

136部队的队长林谋盛在代号“盖世大务”的行动中(Operation Gustavus)从印度潜入新加坡,任務是在马来半島和新加坡建立间谍网,为盟军收集日军情报。然而行动失败,林谋盛和下属被日军捕获,最终林谋盛在峇都牙惹监狱受日军严刑拷问致死。

1945年7月31日,英国皇家海军伊恩· 愛德華·弗雷澤上尉在Operation Struggle行动中率領两艘小型潛艇「XE3」,與同行的潛水隊員占士·約瑟夫·瑪嘉烈潛入新加坡的實里達港,將磁性水雷(吸著式計時水雷)安裝在「高雄号」第三砲塔右舷下的艦底。在艦體炸出寬3米、長8米的裂縫,導致下部電信室及主砲發令所入水,不過損害輕微。高雄工作科的乘組員進行潛水調査時,發現4個炸彈有1個並沒有爆炸。

日本投降

新加坡华人擎中華民國國旗来庆祝胜利,也反映了当时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新加坡各地展开了庆祝抗日胜利的活动。

日本投降後英军尚未抵达新加坡時,新加坡仍由日军管理。但曾替日本工作的人遭周围的人報復。日本军营遭焚,商店遭洗劫一空,新加坡基本上进入无政府状态。1945年9月5日英軍抵達新加坡。9月12日,政府大厦举行投降仪式。代表新加坡的是东南亚联军总司令路易斯·蒙巴顿将军,日方原預定由南方日军总司令寺内寿一签字,但是他在西贡病倒,改由馬來半島总司令板垣征四郎代替。

走向独立

英軍返抵新加坡後威信大不如前。新加坡人民开始有了政治意識,新加坡人民認為要靠自己保卫这片土地,间接促成新加坡走向独立。

後續

2017年2月,新加坡的一個紀念二次世界大戰的展覽館,因名稱使用了日本占領期間稱呼新加坡的名稱「昭南」(Syonan),引發公眾抗議。新加坡資訊部長雅國指出「這絕非我們的用意(引發傷痛),我為名稱帶來的傷痛道歉;我們必須尊重曾於日本占領期間遭逢不幸、失去親屬者的感受。」,而將名稱改為「日據」(Japanese Occupation)。[3]

影视作品

电视剧
  • (英文)The Heroes(1988年)澳大利亚与英国合制
  • (中文)烈血青春(1991年)新加坡
  • (英文)Heroes II: The Return(1991年)澳大利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文)曲终魂断(1996年)新加坡
  • (中文)和平的代价(1997年)新加坡
  • (中文)何日军再来(2001年)新加坡
  • (英文)A War Diary 战争日记(2001年)新加坡
  • (英文)樟宜(2001年)澳大利亚
电影:
  • (日語)南十字星(1982年)日本與澳大利亞合制

纪念建筑与历史遗址

注释

  1. 根據日語習慣,不用「」字而用「」字。

参考文献

  1. Kleeman, Faye Yuan. Under an Imperial Sun: Japanese Colonial Literature of Taiwan and the South.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p. [books.google.com/books?id=CFEyQWoNSJ8C&pg=PA43 43]. ISBN 0824825926, 9780824825928. "The most successful was the Japanese school in Singapore. A month after the British surrendered (February 15, 1942), Japan renamed the island Shonan (literally "illuminating the south") and founded the famous Shonan Japanese School (Shōnan Nihon Gakuen 昭南日本学園)"
  2. 英語通信禁止,台灣日日新報,1943年1月15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