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早期歷史

新加坡早期歷史意指新加坡1819年之前的歷史。关于新加坡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公元2世紀,当时希臘地理學者托勒密把新加坡及其周遭地區称为薩瓦納(Sabana)地區。

新加坡歷史系列
早期历史 (1819年以前)
新加坡王国时期 (1299年-1398年)
現代新加坡的建立 (1819年–1826年)
海峽殖民地時期 (1826年–1867年)
反天主教徒騷亂 (1851年)
福建與潮州人騷亂 (1854年)
直轄殖民地時期 (1867年–1942年)
新加坡戰役 (1942年)
日佔时期 (1942年–1945年)
肅清大屠殺 (1942年)
戰後時期 (1945年–1955年)
第一次立法議會 (1948年–1951年)
玛丽亚·埃尔托格骚乱 (1950年)
第二次立法議會 (1951年–1955年)
反國民服役騷亂 (1954年)
自治時期 (1955年–1962年)
福利巴士騷亂 (1955年)
马来西亚时期 (1962年–1965年)
合併公投 (1962年)
冷藏行动 (1963年)
種族騷亂 (1964年)
麥唐納大樓爆炸案 (1965年)
独立时期 (1965年至今)
種族騷亂 (1969年)
光谱行动 (1987年)
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
襲擊大使館陰謀 (2001年)
SARS爆發 (2003年)
小印度骚乱 (2013年)
2019冠狀病毒病爆发 (2020年至今)
新加坡主题首页

公元3世纪,马来人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Pulau Ujong”,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东吴孙权时期交广刺史吕岱于243年派遣朱应、康泰南宣国化。康泰于归国后著《吴时外国传》记录出使南国时的经历的一百数十国的见闻,其中蒲罗中国就是Pulau Ujong 的对音,是新加坡最早的中文名称。[1]。后来,新加坡又被赋予“”(海峡之邦)的别誉,故《新唐书》中称“萨庐都”,在《宋史》中作“柴历亭”。早期的华人移民以“”(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

1320年,元朝派人到“龙牙门”()寻找大象;1325年,龙牙门派使臣到中国。有学者指出“龙牙门”就是龙牙岛,即林加群島一小岛。[2]

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了“近年素可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

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而绘制于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类似的名字还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一份越南文献上。“单马锡”、“淡马锡”、“”,都是马来文“”(海城)的对音,源自梵文“”(黄金)。

馬來史書《马来纪年》()記載,公元13世纪时,一位室利佛逝王子Sri Tri Buana(又名山尼拉乌他马,)的船隻擱淺在該島上。王子在這座島上看到一只獅子,認為是個吉兆,便將該島定名為Singha-pura(或Singapura),在梵語中singha的意思就是獅子,pura则是城市。然而新加坡并没有獅子,因此也有人认为“狮城”一名来源于该岛的形状[3][4]

新加坡考古學家在福康宁山(Fort Canning)發現14世紀港口的遺址[5],是當時馬來半岛中國的貿易港口。

14世纪的暹罗(今泰国)和位于爪哇岛满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正在争夺新加坡的控制权。《马来纪年》记载,在1390年代,一个叫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的巨港王子在被满者伯夷王国推翻后逃亡到淡马锡,并统治五年。之后他又被迫逃亡到麻坡(),再转移到马六甲,并建立了马六甲苏丹国(Sultanate of Malacca)。[6]

15世纪初,新加坡是泰国的属国,但是马六甲苏丹王朝很快就将其纳入自己的领土。新加坡成為海軍統帥漢都亞封地[7],亦成为该苏丹国重要的贸易港口。

1511年,葡萄牙占领了马六甲。逃亡到新加坡的马来将领在舊柔佛(Johor Lama)建立新的国都,在新加坡设置了港口官员。1587年,葡萄牙人占领了舊柔佛拉玛。1613年,葡萄牙人焚毀了新加坡河河口的據點。此后两个世纪内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4][8][9]

参见

註解

  1. 许云樵康泰吴时外国传辑注·蒲罗中国》四十四页 “拘利正东行,极犄头海边有居人,名蒲罗中国”。新加坡南洋研究所出版 1971
  2. http://www.zaobao.com.sg/forum/letter/others/story20090911-36976
  3. .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06-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3).
  4. .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06-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3).
  5. . Southeast-Asian Archaeology. [2006-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9).
  6. .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06-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3).
  7. . Asian Studies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7 July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3月23日).
  8. Borschberg, P. . Singapore: NUS Press. 2010: 157–158. ISBN 978-9971-69-464-7.
  9. . U.S. Library of Congress. [1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