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公祠
施公祠,舊稱施將軍廟。康熙廿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兵攻克台灣東寧政權(澎湖海戰),鄭克塽投降,台灣、澎湖初次歸收編入大清帝國版圖,乃設府置廳,歸屬福建省。同年中秋,朝廷感念施琅戰功,授其為靖海將軍,封靖海侯[1],便在今日署立澎湖醫院一帶建造施琅生祠。[2]由此推估施將軍廟建祠的期間約略於1683年施琅封侯之後、1696年施琅過世之前。
施公祠 | |
基本資訊 | |
---|---|
所在地 | 臺灣 880 澎湖縣馬公市中央里一巷10號 |
創建年份 | 大清 康熙廿二 ~ 卅五年之間(1683~1696) |
廟格 | 闔澎公廟、祠廟 |
等級 | 縣定古蹟 |
主神 | 施琅 天仙府大帝(福州信仰) |
施公祠 | |
---|---|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 |
登錄名稱 | 施公祠 |
其他名稱 | 施將軍廟 |
登錄等級 | 縣級三級古蹟 |
登錄類別 | 祠廟 |
登錄公告日期 | 1985年11月27日 |
開放時間 | 08:00--17:00 |
參觀費用 | 免費 |
詳細登錄資料 |
沿革
施將軍廟在有清一代香火鼎盛,廟宇規模亦遠大於今日。道光十二年(1832年),施將軍廟加祀赴台弭平「張丙之亂」而殉職的海壇鎮標兵楊高陞和澎湖水師高清河等入祠[2],從此改稱「施公祠」。[3]
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台灣進入日本帝國統治時期;統治者因政治因素考量,刻意提高鄭成功的地位(母親是日本人)。施琅曾做為鄭成功手下,卻涉叛鄭降清之舉被擴大宣染,一代靖海侯的威名轉趨負面,連帶影響施公祠香火沉寂下來。以至於大正三年(1914年)因應澎湖病院興建,將施公祠搬遷至海壇館的伙房處(即今址,位於天后宮東側、中央老街入口處),格局侷促而偏狹,令人難以遙想施公祠於清季香客八方來從的盛況。[4]
內有懸掛澎湖水師副將詹功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立「寰海皆春匾」,以及與澎湖水師協海壇鎮營相關等多項文物,如「道光癸卯年重修碑」(1843),以及施公祠入口處「福曜海山匾」(1898),由明治戊戌年(1898)海壇鎮將兵後人所立。
碑文
施將軍廟碑記
閩海汪洋之東,有島曰澎湖,明朝備倭,更番戍守。及鄭氏據臺灣,勢為咽喉,環島要害,皆設礮臺,因以為城。康熙二十年辛酉八月間,余奉命專征至閩,群議咸以浩渺之表,難以奉膚。余乃矢策,繕舟楫,訓甲兵,歷有歲餘。以二十二年癸亥六月十四日乘南風由銅山進師,直抵八罩。偽帥劉國軒統眾拒敵,適風息潮退,難以進取,余暫收軍八罩。再申軍令,以二十二日揚帆齊發,礮聲駭浪,火焰衝天,將士用命奮戰,盡焚其舟,而破其壘。偽軍全沒,屍浮海中,以□青波。時以為偽帥俱亡,不知其僅以身免,乘小艇匿敗艘二十餘遁去也。所有在水中撈起偽將士八百餘,帶傷負創、喘息猶存者,具施以醫藥,浹月痊愈。仍給糧食,撥船載歸,令其傳諭臺灣,束身歸命。其陸地偽將卒楊德等四千餘員名,倒戈乞降。余更奏請,奉有旨:赦其前罪。是以臺灣人心咸知有生,紛紛內潰。偽藩及偽文武,自度勢窮難保,修降表至矣。余□於八月□□(按:此段應為『余旋於八月望日』),躬臨赤崁受降,海疆從是廓清。以數十年未靖之波,臨淵血戰始定,則斯島謂非巖區矣!爰是誌於□□□朝□成之,故記之云。 — 太子少保、靖海將軍、靖海侯世襲罔替、水師提督事務施琅立。(按:碑內闕九字)[5]
其他碑記
- 香油捐獻碑 (1842)
- 施公祠重修碑 (1843)
圖輯
- 澎湖天后宮旁,福建省海壇館址
- 施公祠外部
- 神明廳
- 寰海皆春匾(1835)
- 福建澎湖水師殉職軍士之神位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施公祠 |
- . [2018-03-17].
-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 . 澎湖: 澎湖縣文化局. 2010: 56–58. ISBN 9789860262797.
- . 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 2017-11-05 [2018-03-17].
- Tony. . 2015-08-26 [2018-03-17].
- 林, 豪. . 台北市: 成文. 1983: 4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