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罪羊

替罪羊,又稱代罪羔羊,原指猶太教信徒於贖罪日時,按《聖經·利未記》記載的儀式將山羊獻作贖罪祭。現普遍意指在某錯誤事件上,替代犯過者承受責任、受罪受罰的無辜人,即替罪者

希伯來聖經的典故

在猶太聖殿的贖罪日儀式中,百姓會獻祭兩隻公山羊,大祭司會先獻祭其中一隻,並將手放在另一隻的頭上,說:「承認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就是他們一切的罪愆。」而這隻便是替罪羊。替罪羊將帶著人們的,帶到荒野之中。 利 4:22 官長若行了耶和華─他 神所吩咐不可行的甚麼事,誤犯了罪, 利 4:23 所犯的罪自己知道了,就要牽一隻沒有殘疾的公山羊為供物, 利 4:24 按手在羊的頭上,宰於耶和華面前、宰燔祭牲的地方;這是贖罪祭。

宗教觀點

基督教神學而言,代罪羊象徵了耶穌基督。他將眾人的罪惡放在自己手上,然後被大祭司從城市趕到荒野之中。但也有部分基督徒認為代罪羊代表的是撒但,而非耶穌基督。根據「(亞倫)為那兩隻羊拈鬮,一鬮歸與耶和華,一鬮歸與阿撒茲勒」,他們相信歸與耶和華的羊象徵了眾人的獻祭,而罪惡則跟隨象徵撒但的代罪羊阿撒茲勒世界末日時,他們相信世界的罪惡將被最後的審判消滅。

其他觀點

代罪羔羊後來被當成一種比喻或行為,沒有理由地將責備或災難加之於特定的人、事上,讓少部分的人、事,來承擔所有問題的責任。

在政治、社會上

代罪羔羊理論()作為一種源由已久的政治理論,最早持代罪羔羊理論者認為,某些戰爭是由政府挑起的,目的是轉移民眾視線,團結因互相仇視而陷於分裂的民眾。

政治實徵上,代罪羔羊是一種重要的宣傳技巧,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就被納粹設定成德國經濟與政治瓦解的主要原因;另一個例子是在古代中國,女人,尤其美女,被設定成古代中國許多朝代土崩瓦解的主要原因,因此古代中國有紅顏禍水之說,而一些古書也不斷地流傳類似的說法,將一些朝代滅亡的原因歸結為女性。如杜預為《左傳》做的注裡提到說「妹喜妲己褒姒,三代所由亡也」;東漢的《吳越春秋》也引用伍子胥的話說「臣聞賢士國之寶,美女國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舊五代史》也提到說「夏之興也以塗山,及其亡也以妹嬉;商之興也以簡狄,及其亡民以妲己;周之興也以文母,及其亡也以褒姒」。在工業化社會中,代罪羔羊的情形更為嚴重,最嚴重的情況下,所有言論都將會被社會制約,就像政治正確一樣。

少數族群被當成代罪羔羊時,由於缺乏抵抗的能力,所以對於少數族群的破壞力更大。代罪羔羊常見的手法,就是將某個團體中極少數個體個別的不道德行為,放大成為整個團體的行為。

参考文献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