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 (宗教)

替身,是指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一種請別人代替自己還願的行為。替身或指用來作法以求本人消災除厄的草人、紙人或紙片人(金童玉女)。

向神佛許願後,願望達成時必須還願,一般情況下,請人代替自己來還願,是可允許的。如許願出家,可以請人替代,唐代的知名禪師金山法海代替皇子出家,此即替身,或稱替僧明代皇太子、諸親王生,皆剃度幼童一人为僧,[1][2]可能是信奉藏傳佛教之元代遺俗[3],如萬曆帝替僧龍泉寺僧人志善,後移錫海會寺僧錄司左善世擔任該寺住持。明末清初在民間亦廣為發展[4][5][6]清代順治帝毘盧遮那佛許願出家,但貴為天子,無法離俗,最後命宦官吳良輔代替自己出家於燕京憫忠寺[7]張學良自稱,幼時曾在廟中以一枚紙人代替自己出家,祈求自己健康平安。

註釋

  1. 张居正《敕建承恩寺碑文》载:“皇朝凡皇太子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为僧,名『替度』,虽非雅制,而宫中率沿以为常。皇上替僧名志善向居龙泉寺 。”《稱謂錄.卷三一.僧.替僧》引張爾岐《蒿菴閒話》云:「明朝凡皇太子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為僧,名曰替僧。」
  2.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主上新登极,辄度一人为僧,名曰代替出家。其奉养居处,几同王公。闻初选僧时,卜其年命最贵,始许披剃,有云重赂主者中贵人乃得之。”
  3.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京師敕建寺條
  4. 毛奇龄《西河诗话》卷三记载:“北人每发愿舍身,以他儿代之,有所谓替僧也。”
  5. 夏仁虎《旧京琐记》卷一:“富贵人家多信佛,故僧道之地位甚高。子弟往往拜僧为师,求其保护。甚有以子息艰难,恐难长养,而购一贫家儿令其为僧者,谓之替身。他日被替之子长成,此替身僧人若其弟兄然,举家敬礼之。
  6. 曹霑《紅樓夢》:「買了許多替身兒皆不中用,到底這位姑娘親自入了空門,方才好了,所以帶髮修行。」
  7. 參考《平圃雜記》,王熙《王熙自定年譜》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