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

皇子王子是对拥有皇帝國王头衔君主的兒子的稱謂。作为皇族王室成员,通常会授予他们國內的最高爵位。此外,拥有王爵皇族的儿子亦可称为王子。皇孫王孫則泛指君主的後代。

明代宫廷画师描绘的明宪宗的小皇子

东亚

中國

漢朝開始,皇子、皇帝兄弟封王爵,後世的皇子一般亦會封王(親王郡王),因此中國古代正式文獻當中很少會稱皇子為某某皇子,而通常會稱「某王」(「某」為封地或封號),其則稱王妃。被選為繼承皇位的皇子稱為皇太子。(多半是嫡長子優先,也就是皇后所生長子)从汉朝开始,实行不同程度的分封制,皇子到一定年龄后,被封为诸侯王,拥有食邑,修建王府。诸侯王死后,他们的爵位世袭罔替,由子孙继承。

清朝

清朝的皇子又稱「阿哥」(满语转写age),一般只用於口語,官方文獻則稱「皇某子」(某為兄弟中的排行)。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成年皇子都可获封王爵,如康熙帝二十二子胤祜被封为贝勒。康熙帝嚴格要求皇子皇孫的教育制度,《養吉齋叢錄》記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寅刻至書房,先習滿洲、蒙古文畢,然後習漢書。師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課簡,午前即退直。遲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趙翼在《簷曝雜記》中說:「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

日本

日本天皇之子,可通稱為皇子,不論是封為親王

近現代皇子取二字名,名字第二個字為「仁」字,並有幼名宮號。例如上皇明仁次子秋篠宮文仁親王,「秋篠宮」是宮號,幼名「禮宮」。

朝鮮

古代朝鮮半島多個朝代均為中國的附屬國,因此君主之子一般稱王子而非皇子。朝鮮王朝時期,國王之嫡子稱為大君,庶子為,大君和君都有封號(某某大君或某某君)。

歐洲

英語prince有多重意思,常常被譯作皇子王子,即皇帝或王的兒子,但有時prince只是一個封給君主家庭成員、或君主父親家族成員的爵位,而擁有該種爵位的人稱為親王。女王的配偶多稱為Prince Consort(王夫)(由於大部份君主制國家皆為父系社會,有不同程度的男尊女卑觀念,男性和女性即使擁有相同的位階,男性依然比同位階的女性地位高。當女性為君主時,為了維持女性君主的權威,往往把女性君主的丈夫冊封為較其妻低階的位號),用作稱謂時一般會譯作親王,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Prince也代表非君主直系親屬而被封為親王的人。親王可以統治一塊封邑或名義上擁有一塊封地(Principality / Princedom)。Principality 在中文並無對應的爵位或名稱,有時被譯作親王國,但更常被譯為公國,和 Dukedom 混淆。在中世紀至近代法國及德意志地區,Prince只是擁有封地的貴族,並不一定是王位的繼承人。而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國,Prince為爵位,並不等同王子。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王子稱為Infante,而法國的王子則稱為Fils de France。在俄羅斯帝國初期,沙皇的儿子皆稱沙皇子(Царе́вич),後來改稱大親王(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但常被不準確地譯為大公。皇太子則稱為沙皇太子(Цесаре́вич)。

中東

中東某些伊斯蘭國家裡,王子稱為Sahibzada,「zada」是波斯語代表「兒子」的後綴。同样来源于波斯语的米尔扎,则演变成贵族头衔。

參見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郭晶、易帆:《紫禁城的學堂:一部明清皇子教育經典之作》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皇子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