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灣南島語族

東台灣南島語族(East Formosan languages)指主要分佈在東台灣的不同台灣南島語言,包括巴賽語噶瑪蘭語阿美語,以及復育中的西拉雅語。東台灣南島語族的說法有白樂思李壬癸院士雙雙提出。李壬癸院士認為西拉雅語使用區域的台灣西南部平原最有可能是東台灣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從台灣西南部平原擴散到東台灣海岸接著慢慢遷移到今天的大台北地區(Li 2004)。

東台灣南島語族
East Formosan languages
地理分佈:台灣東部
谱系学分类南島語系
分支:
北部語群
中部語群
西南部語群

  東台灣南島語族

東台灣南島語族

東台灣南島語族分有8個語種,巴賽語噶瑪蘭語猴猴語撒奇萊雅語阿美語西拉雅語大滿語,以及馬卡道語等語種。其中,阿美語與撒奇萊雅語歸屬於高山族語,其餘歸屬平埔族語。不過李壬癸院士研究認為阿美語及撒奇萊雅語傾向歸屬於平埔族語而非高山族語。一來、阿美族撒奇萊雅族是居住於平地而非高山,二則高山族平埔族之別可以從是否有向清朝及日本政府繳來區分。[1] 此語族可再細分為「北部語群」、「中部語群」,以及「西南部語群」。

北部語群

北部語群有3個語種,巴賽語噶瑪蘭語,以及猴猴語等語種。詳見凱達格蘭語群一節。

中部語群

中部語群有2個語種,撒奇萊雅語阿美語等語種。

西南部語群

西南部語群有3個語種,西拉雅語大滿語,以及馬卡道語等語種。詳見西拉雅語群一節。

音變證據

李壬癸院士(Li 2004)提出下列的音變規則作為東台灣南島次語族相關連的證據。[2]

  1. *C 及 *t 併合為 /t/
  2. *D 及 *Z 在巴賽語併和為 /r/ 或or /l/,在噶瑪蘭語併和為 /z/
  3. *q、*H、*ʔɦ 併和為 ø
  4. *j、*n、*N 併和為 /n/
  5. *k 轉為 /q/ ,卻在*a之前 /q/ > /h/ (僅有在巴賽語發生)

李壬癸院士(Li 2004)的研究原始南島語 *k 分裂為 k 及 q (在 *a 之前)同樣發生在巴賽語及噶瑪蘭語上。就如噶瑪蘭語及巴賽語、西拉雅語也將受事焦點及處所焦點併和為一,而阿美語卻將這兩個焦點各自獨立。李壬癸院士也提出一些東台灣南島語族共同的語彙。

原鄉沙那賽

巴賽語噶瑪蘭語,以及阿美語同樣的分享傳統的族群起源地,都是從「沙那賽」(Sinasay/Sanasay)遷移出來的,沙那賽可能是今天的綠島、或是菲律賓,或者其他地方。[3]

凱達格蘭語群

李壬癸院士將「凱達格蘭語群」分為6個語種。龜崙語為泛稱,分為「南坎語」及「埔頂語」兩種。巴賽語除本身為一語種外,另有「哆囉美遠語」及「里腦語」。[4]

  • 凱達格蘭語群(Ketagalan group)
    • 西支(Western)
      • 雷朗語(Luilang, Ketangalan)
      • 龜崙語(Kulon)
        • 南坎語(Nankan)
        • 埔頂語(Puting)
    • 東支(Eastern)
      • 巴賽語(Basay)
      • 另外分支
        • 哆囉美遠語(Trobiawan)
        • 里腦語(Linaw)

西拉雅語群

西拉雅語系分類情況如下:

  • 西拉雅語 — 使用在台南靠海一帶的平原。
  • 大滿語 — 大部分使用在台南平原的內陸至較北部一帶(正好接近卡那卡那富語與拉阿魯哇語的西邊)。
  • 馬卡道語 — 使用在高雄縣及屏東縣至較南部一帶(正好接近在排灣語的西邊)。

李壬癸院士(Li 2009)研究認為西拉雅語系分為3類:西拉雅語、大滿語、馬卡道語。[5]

然而,李壬癸院士(Li 2009)研究發現有兩個衝突的分支樹。

1. 分支樹基於音系創新的數目

2. 分支樹基於相關音變的年代

  • 西拉雅語群(Sirayaic)
    • 西拉雅語(Siraya)
    • 大滿–馬卡道語群(Taivuan–Makatau)
      • 大滿語(Taivuan)
      • 馬卡道語(Makatau)

李壬癸院士(Li 2009)認為第2個分支樹(此分支樹包含"大滿-馬卡道語群")為比較可能的分支。

註釋

  1. Li, Paul Jen-kuei. 2004. "Origins of the East Formosans: Basay, Kavalan, Amis, and Siraya" (PDF). [2014-02-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3-27)..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5.2:363-376, 2004.
  2. 李壬癸(Paul Jen-kuei Li),"臺灣南島語言的語音符號(Orthographic Systems for Formosan Languages)",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臺北市(Taipei),中華民國八十年五月(May 1991).
  3. Li, Paul Jen-kuei. 2008. "Time perspective of Formosan Aborigines." In Sanchez-Mazas, Alicia ed. Past human migrations in East Asia: matching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Taylor & Francis US.
  4. Li, Paul Jen-kuei. 2001. "The Dispersal of the Formosan Aborigines in Taiw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1:271-278, 2001.
  5. Li, Paul Jen-kuei. 2009. "Linguistic differences among Siraya, Taivuan, and Makatau." In Alexander Adelaar and Andrew Pawley (eds.). Austronesia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culture history: a festschrift for Robert Blust. Canberra: Pacific Linguistics.

參考文獻

  • Li, Paul Jen-kuei (1992). "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互關係" [Classification of the sinicized tribes in Taiwan and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hips]. In Li, Paul Jen-kuei. Selected Papers on Formosan Languages, vol. 2.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 Li, Paul Jen-kuei. 2004. Origins of the East Formosans: Basay, Kavalan, Amis, and Siraya.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5.2:363-376, 20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