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州
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改新安郡为歙州。原属新安郡的歙县、黟县、遂安县废。治所在海宁县(今安徽省休宁县东万安)。开皇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黟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宁县为休宁县。仁寿中,复置遂安县,属睦州。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为新安郡,十三年(617年),移治歙县(今安徽省歙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歙县、绩溪、黟县、休宁、祁门等县和黄山市部分地及江西省婺源县地。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歙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徽州。隋末汪华、唐方清、宋方腊皆曾起义于此。
行政区划
隋代行政区划变遷 | |||
---|---|---|---|
区划 | 開皇元年 | 区划 | 大業3年 |
州 | 東揚州 | 郡 | 新安郡 |
郡 | 新安郡 | 县 | 休寧县 歙县 黟县 |
县 | 休寧县 歙县 黟县 |
唐朝歙州辖县 | |
---|---|
618年 | 歙县、休宁县[1]、黟县、梁安县 |
621年 | 歙县、休宁县、黟县(废除梁安县) |
654年 | 歙县、休宁县、黟县(增北野县[2]) |
740年 | 歙县、休宁县、黟县、北野县(增婺源县[3]) |
750年 | 歙县、休宁县[4]、黟县、北野县、婺源县 |
765年 | 歙县、休宁县、黟县、北野县、婺源县(增阊门县[5]) |
766年 | 歙县、休宁县、黟县、北野县、阊门县(改为祁门县)、婺源县(增归德县[6]) |
767年 | 歙县、休宁县、黟县、北野县、祁门县、婺源县、归德县(增绩溪县[7]) |
769年 | 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婺源县、绩溪县(废除北野县、归德县) |
906年 | 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婺源县[8]、绩溪县 |
刺史
- 唐朝歙州刺史
- 汪华(621年)
- 王雄诞(621年)
- 王大礼(668年—669年)
- 崔万石(674年)
- 韦瑜(唐高宗时)
- 卢广微(唐高宗、武后时)
- 苏瓌(武周时)
- 王子麟(景云年间)
- 韦虚心(开元前期)
- 郭茂贞(开元年间)
- 权若讷(开元年间)
- 李聿(开元年间)
- 杨忠梗(开元末年)
- 魏哲(开元、天宝年间)
- 新安郡太守
- 李廙(上元年间—762年)
- 李揆(762年)
- 庞浚(广德年间—765年)
- 长孙全绪(765年—767年)
- 萧复(771年)
- 薛邕(773年—775年)
- 陈某(大历年间)
- 吕季重(大历年间)
- 刘赞(781年)
- 崔淙(787年)
- 潘逢时(贞元年间)
- 陆傪(802年,未任)
- 崔倰(贞元后期)
- 薛抃(贞元年间)
- 卢瑗(804年—805年)
- 范传正(806年—809年)
- 韦绶(809年)
- 冯宿(819年—820年)
- 崔玄亮(820年—823年)
- 独孤迈(823年—826年)
- 卢弘止(开成年间)
- 邢群(846年)
- 裴休(847年—848年)
- 李敬方(850年—852年)
- 卢潘(855年)
- 于德晦(857年)
- 崔某(860年—862年)
- 刘允章(863年)
- 卢肇(863年—866年)
- 任宇(866年)
- 萧骞(876年)
- 崔潼(876年)
- 张裕(乾符年间)
- 潘名(乾符年间—广明年间)
- 李曜(884年)
- 吴圆(884年—885年)
- 孙纬(唐僖宗时)
- 于涛(唐僖宗时)
- 陆希声(唐僖宗、昭宗时)
- 裴枢(891年—893年)
- 陶雅(893年—907年)
- 卢庭昌
- 曹愚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