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人
渤海民族的起源與成立
關於渤海的建国者大祚榮,《旧唐書》稱他為高句麗別種[1],而渤海人的風俗習慣和高句麗、契丹相同[2];《新唐書》稱渤海人出自高句麗支配下的粟末靺鞨[3],沒有明確說明其高句麗之間的種族関係。
中國史学界更多採用《新唐書》的記載,認為渤海以靺鞨人為中心建國,屬於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國家[4]。
韓國及朝鲜史学界與中國形成鮮明對照,在認為高句麗是朝鮮史的一部分的前提下,認為渤海是以高句麗遺民為中心建立的;并一般認為高句麗人組成統治階級,靺鞨人為被統治階級。
在日本,更多是採取認為渤海人是渤海建國後兩者的混血的說法。
這些民族問題在统一新罗时代中體現最為明顯,特別是在中韓之間已發展為政治問題。
而中国古书文献的记载中,高句丽灭亡后,‘徙其人散處中國’。 (《新五代史》卷74)
传统观点认为粟末靺鞨联合其他靺鞨部落构成渤海国民族的主体。但是近代的研究表明“粟末靺鞨附高句丽者”才是渤海国的民族主体,而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高句丽亡国后与高句丽的武人集团一起已经溶于中原社会,大祚荣出自仍然留守故地的粟末靺鞨,联合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建立渤海国,而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5]
語言
關於渤海語的資料稀少,其詳細情況仍然不明。僅在《新唐書》中收錄有若干可能為渤海語的片語。據推測,統治階層使用汉语而一部高句麗語與普通民众和地方多用靺鞨語。亦有看法認為渤海語事實上是含有靺鞨語辭彙的高句麗語。其中亦可能夾有少數漢語成分。
根據中國的史書記載,渤海国“有文字”,但因迄今为止未发现独特的渤海文字,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史籍所载的“文字”应为漢字以及漢文;但俄羅斯歷史學會從考古學的資料研究認為,渤海國可能存在獨特的文字,但此觀點未受到一般認同。
姓氏
渤海人姓氏,除王族大氏而外,還有高、張、楊、竇、烏、李等右姓,以及幾與漢族姓氏相通的所謂庶姓。從渤海民族姓氏構成及其發展演變過程可以看出,渤海是一個多元性民族,渤海姓氏,是渤海接受中原文化,渤海民俗文化漢化後在姓氏文化上的反映。渤海姓氏文化同中原一樣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曾產生過重要影響。
渤海国滅亡後的民族歷史
有關渤海国滅亡後渤海人動向的史料極為有限。根據《遼史》和《高麗史》的記載,渤海国滅亡前發生的政治鬥爭中失敗的貴族流亡到高麗。渤海被契丹滅亡後,大光顕等遺民繼續抵抗契丹,試圖復國,失敗後率數萬民衆亡命高麗。
另外《金史》中,記載與過去渤海為敵的黒水靺鞨發展為女真族,滅遼國建立金朝後,完顔氏自稱是渤海王大氏的子孫。一部分被遼國囚禁的渤海人與金朝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上合作,金朝優待了這些渤海人。這可以從金国渤海貴族中出大臣和皇后輩出來推察。雖與女真同屬靺鞨一脈,但是地位排在女真人之下,契丹、漢人之上。
金朝滅亡後,金朝的渤海貴族在蒙古帝國統治下與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一起被歸為漢人(原金国统治地区的各民族的统称),渤海人之名漸漸從歷史消失。留居東北的渤海人明代成為建州女真[8]。
渤海复兴运动后的流向
辽灭渤海国后,大多数渤海人投奔黑水靺鞨其他部落,最终融入女真族,在明代形成建州女真[10]。而有上万渤海人随大光显避入高丽成为朝鲜人改为王、太兩姓。还有部分人被辽、金迁往河北,山东,到元代都被划入汉人。
參考文獻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渤海靺鞨 渤海靺鞨大祚榮者本高麗別種也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 北狄 渤海靺鞨 風俗與高麗及契丹同
- 《新唐书》 卷二百一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渤海 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
- 1990年代的《中国東北史》(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等書否認渤海與高句麗及朝鮮民族有關連性
-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 唐代渤海国高氏与中原望族的关系新证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 持該觀點的学者主要有金毓黻(见《渤海国志长编·族俗考》)、孙进己(见《东北民族源流》第五章第四节《高句丽民族源流》)。
- 茅瑞征. .
- http://www.ilib2.com/A-ISSN~1000-3541(2005)04-0096-05.html%5B%5D 渤海融入汉人
- . 维基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