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精
狐狸精,也称狐仙、狐妖、妖狐,是一種由狐狸修練成的妖精,其在東亞地區的普遍性跟歐洲大陸的小仙子傳說可相比擬。

在中国神话中,妖狐一般是狐狸修煉、高人指点或吸收日月精华而化为人形的妖精。當中道行比较高的狐狸精大多以化身妖娆女子等迷惑人的本領。在日本,妖狐有明顯的善惡之分。
目前在香港的民間宗教信仰中以及江浙地區對於狐仙依然保有高度崇敬;民間傳言狐仙愛吃雞蛋(在日本則是炸豆腐),因此常以雞蛋供奉之。
中國的妖狐傳說
“五大仙”之一被民间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显财神”,分别指: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
在中国神话中,狐狸透過修炼、高人指点或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氣,能夠化身成为人形,最終達至不死之身。《朝野佥载》说 :“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一說狐狸要幻化成人形需要作法,《酉阳杂俎》记载:“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一说“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当为天下所爱。”[1]
狐妖多變為美女,以勾引壯丁或少女[2],《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十三中《张立本》一则記女子被狐狸魅惑之后的情状:“女即浓妆盛服,于闺中,如与人语笑。其去,即狂呼号泣不已。”。至於善良的妖狐,則出現在唐人传奇的《任氏传》中,狐精任氏守贞洁,持家有道,因此沈既济感叹:“异物之情也,有人道焉!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虽今妇人有不如者矣。”。《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十三《计真》中,计真的妻子死前告诉丈夫自己是狐狸,但計真依舊愛她至死不渝。蒲松齡的小說《聊齋誌異》裡,作品中常敘述善良的狐仙與凡人相戀的故事。
在中國北方則有狐仙信仰,以乞求狐仙保祐食物年年不斷。民間也多有狐仙下馬的說法,即指七竅全開之人被狐仙附身後,可預測凶吉,除妖滅鬼。《北梦琐言·沧渚民》载:“(狐狸)或于村落鸣,则有不祥事”。《宣室志·李揆》記李揆见白狐在庭中捣练石上,當時被认为是吉兆,后來果然官至礼部侍郎。
日本妖狐傳說


在日本有關狐狸(和其他動物)修練成精的傳說也很普及,在日本佛教觀念中甚至視為稻荷神或荼吉尼天的使者(印度荼吉尼天的坐騎原為胡狼,但日本並無胡狼而以狐狸取代)。另外在中國傳說不常見的貍貓,受到日本民間的重視甚至超過狐狸。有日本人認為祭拜的原因和牠們會吃掉破壞田產的田鼠和老鼠有關,這兩者在日本神道教中都被視為農業神祇稻荷神的使者。而相對於貍貓,狐狸至今還是有不少神社供奉。[5]
在日本民間故事中,不管是狐狸還是貍貓,只要將葉子戴在自己頭上就可以任意改變形體。日本神話甚至對狐狸精做了明確的分類,如下所示:
- 仙狐:狐狸修煉有成後的總稱。
- 善狐:善良狐狸精的總稱。
- 野狐:邪惡狐狸精的總稱,又稱地狐、中狐和宙狐。
白藏主
化身為寺廟住持的白狐。
葛葉
安倍晴明的母親,據說是白狐的化身。
現代事蹟
参考资料
延伸閱讀
- 康笑菲著,姚政志譯:《說狐》(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 韩瑞业:〈狐与青楼女子〉。
- 杜博思:〈神灵、教派、香头——地方文化中的宗教知识〉。
外部連結
- Fox Spirits in A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largest bibliography of fox-spirit material on the web."
- Gods of Japan page on the fox spirit Archived 2012-02-27 at WebCite
- 修「狐媚大法」增星運 台灣藝人爭相裸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