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棗散

猴棗散英語:),是以猴科動物內臟的結石及其他中藥製成的配方,被中医視為兒科聖藥[1]。這條配方中的結石一般都是獼猴的膽石、腸石、胃石等。[2]猴棗的中藥應用記載最早見於清代[3]。而猴棗散的製作材料還包括羚羊角、青礞石、麝香硼砂沉香、天竺黃、川貝等八種藥材。[4]亦有配方为猴枣、川贝猪芽皂牛黄细辛石菖蒲草豆蔻麝香全蝎珍珠琥珀甘草[5]中医认为其功效主要為豁痰定惊、清热解毒和開竅(開通心竅)[6][7][8]。猴棗散在1997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入全國中醫急診科必備藥。[9]現時不少藥廠及中藥舖會根據《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所載的猴棗散配方來製作小兒中成藥。中医认为其对儿童支气管哮喘[5]、反复呼吸道感染[10]等病症有效。

猴棗散與猴棗末在價格和功效上都有差異。後者的價格較高,而且藥效明顯。但由於一般猴棗散是用猴棗末配以不同有寒熱之分的藥材製成,所以服用不當會令病情惡化。[11]另外,猴棗散並不能用作保健藥來強健身體。中医认为因其藥性苦寒[12],如經常服用,會損害人體元氣,導致肺脾虛損[13],用法不当会造成婴幼儿腹泻[14]。亦會抑制小孩長高的情況以及影響身體發育。[15]部分猴枣散为增加定驚安神的作用,会加入朱砂等矿物,过量可能导致肝肾毒性。[16]

2011年,香港卫生署含量超标、药粉重量超标召回万应猴枣散等多款儿童用中成药。[17]2013年,中国科普作者方舟子曾质疑猴枣散中全蝎有强毒性,细辛含有毒物质马兜铃酸,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且与肝癌有关,呼吁禁止使用此种药物。江苏省中医院医生则称中医已经了解马兜铃酸的毒性,认为中草药肾毒性主要是用药不当导致,并表示医院“没有发现”因猴枣散导致肾脏受损的病例。[18][19][20]羊城晚报》采访的药剂师称某些配方的珠珀猴枣散未包括细辛,则不含马兜铃酸。[14]2015年,《扬子晚报》采访的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师则认为应当考虑猴枣散的副作用,服多会损害健康,不适合刚开始咳嗽的患儿,即使效果好也应及时停药。[17]

2011年,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學野生动物鉴证中心和古DNA研究所检测了澳大利亚边检拦截的多种入境中药制剂,其中在珠珀猴枣散中检测出易危物种亚洲黑熊DNA,但其包装上未写明相关的配料。[21][22]亚洲黑熊收录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禁止在国际间交易。[23]该研究因此认为珠珀猴枣散等部分中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问题值得关注。[21]

參考來源

  1. .
  2. . 頭條日報. 4月18日.
  3. 趙春玲; 梁惠梅. . 萬里機構. 2012: 32. ISBN 9789621447944.
  4.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 .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62: 108.
  5. 张敏.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40 (11): 42. doi:10.3969/j.issn.1007-1334.2006.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1).
  6. 翁维健.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215. 猴枣……本品既能豁痰镇惊,又能清热解毒
  7.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63. ISBN 9787532533190. 猴枣散……【功效】清热开窍,化痰镇惊
  8. . Oh!爸媽. 3月2日.
  9. . 港恩中醫. 9月30日.
  10. 罗海燕. . 中医药导报. 2010, 16 (3): 19–20. doi:10.3969/j.issn.1672-951X.2010.03.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1).
  11. . 招職. 7月29日.
  12. 王一仁. . 1935. 微鹹兼苦,寒平,無毒。
  13. . 香港經濟日報. 1月11日.
  14. . 央视网. 羊城晚报. 2013-11-29 [2018-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1).
  15. . 明報. 11月13日.
  16. . 明醫網(明報加拿大版). 3月3日.
  17. . 人民日报. 扬子晚报. 2015-03-05 [2018-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18. . 中国网. 2013-01-08 [2018-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1).
  19. . 凤凰网. 现代快报. 2013-01-05 [2018-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9).
  20. . 浙江在线. 2013-01-21 [2018-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1).
  21. Coghlan, ML; Haile, J; Houston, J; Murray, DC; White, NE; Moolhuijzen, P; Bellgard, MI; Bunce, M. . PLoS genetics. 2012, 8 (4): e1002657. PMID 22511890. doi:10.1371/journal.pgen.1002657.
  22. Yang, Fan; Ding, Fei; Chen, Hong; He, Mingqi; Zhu, Shixin; Ma, Xin; Jiang, Li; Li, Haifeng. .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8, 2018: 1–18. doi:10.1155/2018/5160254.
  23. (PDF). IUCN. 2017-10-04 [2018-05-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3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